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合隨緣-楊英風在台南留下的藝術觀點
2008/07/22 20:13:25瀏覽1287|回應1|推薦25

  楊英風早年在泥塑及剪紙中萌發了對於藝術的熱愛,而他藝術思維源於鄉土自然的喜愛。他的創作藝術融入環境與景觀之中,是因修習了建築、雕塑的技術,而明白建築材料學、環境學與天文地理與人們生存環境的關係。

  1946年,楊英風就讀北平輔大美術系,開始研習中華古籍、太極拳理與探索雲崗石窟佛教經典雕刻藝術,於此參悟、思索華夏文化的精神。1962年,楊英風更專注於雕塑創作,將作品帶入國際境界。1963年,旅居文藝復興的啟蒙地-義大利,但影響他更深的不是西方科技及物質性的美學觀,而是東方人追求小宇宙與大宇宙相互融合及和諧一致的「天人合一」之哲理。1966年,回國投入花蓮大理石廠的建設後,讓他學到以大自然雕刻太魯閣山水。1970年代,他提出「景觀雕塑」的開創性觀念:即是「體認到雕塑藝術的『景』是一個外在的型,必須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而『觀』字是人類內在的精神狀態,人類生活秩序深受自然、宇宙的影響。」因而他藝術的核心精神是追求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並創作此造型藝術來提昇、改善生活環境與品質。

        楊英風的「鄉土系列」的版畫與雕塑創作,刻畫出鄉間農民的樸實與堅毅。藝術評論家認為是:「台灣戰後只有楊英風的雕刀為台灣早期的鄉村及人民生活,作了一個詳細的見證。」他的「佛教系列」,亦被稱是台灣佛教藝術創作的極品,捨棄傳統佛像造相中繁雜的紋飾,超越形似的階段,將空靈意境轉化為抽象造型語言,呼應藝術「形虛質實、妙化萬有」的精神。 

      「不銹鋼系列」是楊英風最後的傑作,也是他創作生涯中的成熟期,寓古典生態美學及佛家哲學於現代的材質,以及簡潔的抽象造型中。1983年,立於台北美術館的「分合隨緣」,後移至台南文化中心,其以「兩件一組的造型,凹凸鏡面的變化盈盈,上下有圓礫,在鏡面的反映中象徵細胞分裂再生,萬物繁衍不息;就像太空巡遊,在宇宙中會合分離,互傳訊息。」1984年,立於台南文化中心前廣場的「繼往開來」,表達意境,在「抽取華夏古籍書卷造的精華,以三方竹簡作相對應的契合,取意古文化源遠流長,於文化演進、文明躍升的時代變遷中,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意境。」這系列作品以單純、光潔的不銹鋼鏡面反射,作品融入了周遭環境與觀者,或以環境氛圍被圓弧、曲線的視點柔化,使作品本身圓融、與觀者、景物和諧一致,有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ritashero&aid=2068662

 回應文章

水穎鳴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安
2008/08/11 19:32

物外是何種意象

壁畫雕塑就是怎樣的自然~

 

很棒~感謝介紹~

願喜樂如意~


巒峰逐雲多浪漫 水影鳴煙亦繾綣...
景寔(veritashero) 於 2008-08-15 23:40 回覆:

感謝您的到訪:

所謂的「景觀雕塑」,依藝術家的想法是,雕塑物裡的景型,與週遭的自然環境交互融合一體,就是怎樣的自然,如你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