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腸癌新國病!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然後呢?
2017/05/24 07:19:52瀏覽662|回應0|推薦1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華人健康網

大腸癌新國病!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然後呢?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7-05-09

國健署最新公布103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第9年再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1,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至74歲國民「糞便潛血檢查」,可篩出早期大腸癌降低死亡率,醫師呼籲,由於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當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務必進一步透過大腸鏡確認,若是陰性也不要以為沒有息肉,應該乖乖兩年追蹤1次。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醫師指出,所謂糞便潛血是透過儀器來檢測糞便中肉眼無法看見的血液,它是目前大腸癌篩檢的有效工具。檢查方法分為「化學法」及「免疫分析法」兩種,前者的缺點是容易受飲食及藥物的影響,而造成偽陽性結果;免疫分析法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均高,這也是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歳民眾每2年1次的檢查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之後,還要再做什麼?

面對大腸癌已成為國人新國病,國健署提供的糞便潛血檢查有一定的篩檢率,然而門診常見糞便潛血陽性反應的患者多會用痔瘡自我解釋而逃避,事實上,潛血陽性的原因從消化道因潰瘍或腫瘤出血,到肛門的痔瘡或肛裂都有可能。

根據資料顯示,國健署針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之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結果,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而約5%是大腸癌,這些透過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病患,有一半都是零期(原位癌)或第1期的癌症,病患治療效果相對比較好,但有7-8%是屬於第4期的癌症,比因為有症狀被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的20%來得低。至於那一半的腺瘤性息肉,透過大腸鏡的息肉切除,根據研究可以降低76-90%大腸癌的發生,也可以降低50%大腸癌死亡率。

 
糞便潛血檢查國人接受度偏低,讓防癌篩檢出現漏洞。

此外,有些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常因為害怕做大腸鏡檢查,會要求醫師再檢驗1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甘冒遺漏重要病灶的風險,因為早期大腸癌腺瘤性息肉出血量甚少,不一定會在採檢糞便那天出血,如果等到兩次檢查都陽性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那麼就有可能遺漏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至於糞便潛血檢查陰性的民眾,目前是建議持續每兩年做1次檢查,梁程超也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正常者,並不代表大腸沒有息肉,有可能是息肉還小沒有出血,也可能有大的息肉但檢查那天沒有出血而已,以北投健康管理醫來院進行腸胃內視鏡的受檢者資料分析,40%以上的民眾有腺瘤性息肉,若是50歲以上的受檢者,更有近50%有腺瘤性息肉;其中,容易演變成大腸癌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指腺瘤大於1公分,或者有絨毛狀腺瘤,或者有細胞異常分化)約佔7-8%,這些受檢者若只做糞便潛血,並不一定會有出血反應。

醫師提醒,國內符合糞便潛血資格篩檢的民眾,到檢率不到40%,相當可惜,而潛血檢查呈陽性的民眾,更只有60%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癌已經成為國人新國病,要降低發生率,政府、民眾及醫師都要更加努力。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華人健康網

大腸鏡每年都要做?做愈多次效果愈好?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05-10

「醫師,我可以不要做大腸鏡檢查嗎?」許多人都視大腸鏡檢查為畏途,擔心疼痛不適,誤以為只要「接受糞便篩檢」就沒有問題了。事實不然,在台灣每20∼30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中,就有一個是大腸癌,兩個就有一個有腺瘤性息肉,這種情況下,不做大腸鏡是必須甘冒很大的罹癌風險。

 

腸子如水管,好好檢查才能保持潔淨活力

大腸就像人體的下水道,久了一定會老舊;彎彎曲曲的水管,長時間使用也會堵塞髒污。想要潔淨暢通,徹底檢查的動作至關重要。大腸癌早期無痛無感,除要掌握糞便潛血檢驗的品質外,大腸鏡品質的監測與管理,也是重點,透過層層把關,讓大腸癌無所遁形。

一般檢查「糞便潛血篩檢」結果呈現陽性時,到底要不要做大腸鏡呢?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醫師邱瀚模在其新書《腸活必修課:早期大腸癌,九成可以根治!不罹癌的有效解方》中表示,這就好比戰亂中選擇要不要搭上直升機逃命。沒錯,搭直升機有可能出意外,但是不搭上去你的風險更大。

大腸鏡除了可以早期發現癌症外,檢查中發現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後,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大腸鏡不僅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更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根據美國的研究,大腸鏡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約52%,降低發生率約70∼90%,效果非常驚人,不過也可以窺見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一種癌症。

迷思一:大腸鏡每年都要做,做愈多次效果愈好?

大腸鏡預防大腸癌效果最大的就是第一次,佔了80%左右,爾後的追蹤檢查(也就是第二次以後的檢查),再漸漸將效果繼續提升,但是永遠不會達到100%。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一個檢查都不可能永遠不會遺漏病灶(沒有檢查的敏感度是100%的);再者,有些腫瘤生長速度較快,會在短期內轉變為癌症。

建議,適當的檢查間隔有必要,避免間隔太長迸出癌症,也避免檢查太密集,冒不必要的檢查風險。實在不必每年做檢查,通常我們會根據大腸鏡發現腫瘤性病灶的嚴重度,來決定下次要何時追蹤。只要定期接受檢查,揪出的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九成以上的人在切除病灶後都可以根治。

 
不同醫師施行大腸鏡的保固效果,會因檢查的仔細程度而有所不同。

迷思二:大腸鏡檢查效果,內視鏡醫師做的結果都一樣?

邱瀚模醫師表示,只要是人為操作的技術,就會有所謂技術的好壞差別。大腸鏡檢查時痛不痛,似乎有個別醫師的差異,不過大家想想麻醉就可以減少不適,這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但是,對於檢查的效果卻影響很大。

所謂大腸鏡檢查的效果,就是透過檢查降低未來發生大腸癌,或死於大腸癌的機率,這就有賴內視鏡醫師把大腸黏膜做一次徹底的檢查,把存在的腫瘤性息肉通通找出來,並切除乾淨。

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腺瘤偵測率偏低的醫師,他的病人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未來發生大腸癌的風險,甚至死於大腸癌的風險,會遠高於腺瘤偵測率高的醫師,意味著不同醫師施行大腸鏡的保固效果,會因檢查的仔細程度而有所不同。

國外針對這樣的狀況也已經陸續著手建立起管理與監測的機制,台灣近年來也在相關學會的努力之下,加強醫師的訓練並建立監測機制,期望減少醫師之間或醫療院所之間的檢查精密度落差。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ctor&aid=10319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