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8/18 16:29:20瀏覽5025|回應9|推薦17 | |
在我的年代,高中升學的制度叫做"聯招考試",同時也對於學科成績優異的少數資優生另外提供另一個升學管道叫做"甄試入學",這群資優生比起其他人多了一次考試機會;在那個年代裡,厚重的書包是必備的,除了學校的教科書之外,還有自己購買的參考書、題庫。 我的兒子正好趕上國中基測的末代,從小到大,他的書包始終比我的還重上一倍多,因為每個學校所採用的教科書版本不同,在不知道命題範圍的狀況下,除學校的版本外,還要購買其他版本來練習,少了參考書卻多了自修、評量、試題,書包明顯變重了,不變的是升學制度,除了與聯考一樣的考試之外,我想,唯一的差異是將"甄試入學"改成了採計在校成績的"免試入學"。 我的女兒即將在數年後面對新的12年國教,雖然12年國教的升學管道有"特招"與"免試"兩種,但實際上還是要考試,因此,書本的重量是不會少於她的哥哥,但壓力卻變大了,未來,除了原有的課業之外,她還得訓練作文寫作,看看這幾年學的鋼琴有沒有機會參加競賽取得好成績,在學校除了有好的表現之外,看看是否有機會爭取到班級幹部,假日還需要擔任志工服務。 整體來看,12年國教與聯考、基測的差異只在學習壓力加重了,想到這裡,我不禁想問,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呢?我突然想到前幾年送孩子到校門口,許多孩子們的書包在校門口過磅的景象,原來,這幾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減輕孩子們的學習壓力,讓孩子們能夠更快樂的學習,但是,教育改革走到今日,孩子們的書包有變輕了嗎?沒有!孩子們的升學壓力有減少過嗎?沒有!孩子們在學習方面快樂嗎?一樣是沒有! 看著報章媒體上紛紛擾擾的教改聲音,我只是清楚的知道那不是我的聲音,從教育部官員、專家學者到自詡代表家長的公民團體,沒一個願意放下考試、放下分數的,嘴裡說著減輕孩子學習壓力,說著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實際上卻是不斷將學習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說穿了也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有明星高中可以唸而已。 我說,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觀察孩子的行為,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相關的書籍以及學習機會來強化孩子的興趣,反觀國家的教育政策,諸多國中畢業的孩子們連自己的興趣在哪兒都不清楚,就被迫選擇技職科系,甚至普通高中的學生在升高二選擇類組前,也只有一次的性向調查就做下決定,看來,博士生賣雞排、開計程車、做麵包師傅等等,其實也無需感到意外。 問很多人對於考試、分數之所以難分難捨,有個原因叫做"菁英教育",但想到"雞排博士"的故事,我不禁想問,是因為博士不是菁英?還是我們投入大量教育資源培育菁英來賣雞排?別誤會!我沒有歧視的意思,很多名校碩士、博士進入職場後從事與所學無關的職業也不是什麼新聞了,難道為了少數的菁英就必須犧牲其他孩子的快樂學習?我很難想像這國家是怎麼了。 教育改革的初衷早已經被遺忘了,當初那希望孩子快樂學習、希望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天空的理想早已經被菁英教育徹底打碎,而今,教育改革的作為也只為了少數權力在握的人士,因為菁英教育,所以刻意忽視李安、吳寶春、阿基師、郭台銘等等各行業菁英人士的存在,當多數的孩子成為菁英教育的犧牲品,當菁英不做該做的事情,這國家的未來還有前景、未來可言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