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哲學的特質
2009/12/08 10:08:41瀏覽4080|回應1|推薦13

       

        中國哲學是以「生命」為中心,由此展開其教訓、智慧、學問、修行等,追求價值之源是向內而不是向外或向上,牟宗三先生曾用一句概括性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哲學特重「主體性與內在道德性」[i],他認為中國思想的三大主流儒釋道三家都重主體性,而儒家把主體性加以特殊的規定而成為道德主體性,所有兩千多年來的中華文化之最高層心靈都集中在這裡表現,與西方文化重客體性,大體是以「知識」為中心所開展的哲學有很大差異。

人生哲學乃是中國哲學所特重,世界上之關於人生的思想亦以中國哲學為最精闢,境界亦最高深,以下標舉大端加以說明:

(一)講求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是天人之道為一貫,認為天人本來合一,而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自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為人本質上便是道的「現形」,只是人執著於「形」而迷於本質為「道」的認識,致使人與天分為兩截,所以應該去此障蔽,求得天人一體的自覺。天道與人道,只是一道。如:

「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程伊川,語錄)

而天之根本德性含於人心性之中,「宇宙本根乃人倫道德之根源,人倫道德乃宇宙本根之流行發現」[ii],人是稟受天之性以為其根本性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即在人之心性與天相通。如:

「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可知道,天、心、性只是一事,人之心性即為天道,人受性於天,天之根本原理及存於性中,由人之心性就可以知天,人與天實為合一者也。 

(二)強調知行合一:

中國哲人往往要求思想學說與生活一致,在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時,「先在身心經驗上切己體察,而得到一種了悟;了悟所至,又驗之以作為」[iii],即學說乃以生活行動為依歸,目的在於生活之遷善,表現為德性事業。如: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性,行之為事業。」(周子,通書)

        而在方法上是以涵養為致知之道,若想窮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須先在德性涵養上下功夫,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iv];中國哲學的知識論本不發達,此處亦不專指知識的研究,而是兼指身心的修養,所以中國哲學是兼賅知行的。 

(三)重視實證實用:

中國哲學的一切理則莫不落實、驗證於現象界,因為「道」即在人人自身及週遭環境上,所以要應用「反省」、「體會」、「實行」等工夫,將對「道」之肯定所得的結論證之於現實,但這種證明並不是形式上的細密論證,而是經驗上的貫通及實踐上的契合,所以說中國哲學是重生活上的實證,而不重邏輯的思辯論證。

上述的「重實証」是站在思想的開展方式上來說,而「尚實用」則是以思想的應用價值論之,即中國歷代諸子百家雖然競相爭鳴,然而皆以救世濟民的實用目標為職志,歸其實用價值於社會人生,尚書上言「正德、利用、厚生」,聖人「立德、立言、立功」,就是這種思想的指向,我們也可從歷史上看出凡是動亂不安的時代,因社會紛擾、人心陷溺,反而哲學特別發皇之故了。 

(四)崇尚內省存養:

中國的哲學的價值之源內在於一己之心而外通於他人及天地萬物,故特別強調「反求諸己」、「反身而誠」的功夫,所以人如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就必須內體自心,見得性命之正,然後守之養之,從日常言行上修養,使與內心的性命相合,時日既久,則欲念自減而道心自充。如:

        「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

        相信人心中具有一種價值自覺的能力,必須用各種修養功夫來激發之,但此內省存養並不是獨善其身而已,其最後目的是在求取人倫與宇宙秩序中的和諧[v],使天地萬物各正其性命。

以上四點,只是舉其大端,當然還有其它許多不同於西方文化的特色,都是中國哲學整體在各方面的表現;總之,中國思想具非常濃厚之重實際的傾向,而不採形式化、系統化的途徑,把握住這個原則,就較能理解中國哲學的特質。



[i]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8

[ii] 于雄著,(中國哲學概論),台北,源成文化圖書,13

[iii] 于雄著,前引書2,頁9

[iv] 余英時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時報出版社,88

[v]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商務印書館,3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3568186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哲學分論
2010/01/17 02:03

提到中國的哲學,現今很多人都會避而不談,因為不瞭解歷史;作學生的時候讀歷史覺得很枯燥乏味,因為國民學校的老師們不講究歷史,所以說得很不精彩,只是根據一些史料的排比敘述而已,從來沒有自己的見解和史觀。中國的史書自從孔子依魯史修訂春秋以來,一字定褒貶作為編年體的經典;另外,太史公司馬遷《史記》的通史則另創紀傳體,以成其一家之言;當然,還有明朝的本末記傳體,以序其終,這是史家的三種撰述方法。 

不管是什麼體裁,中國歷史洪流的解釋,因人而異;因此,要討論中國的哲學也頗為困難。中國人在這地球上生存的記載只有5000年的歷史,或者依照考古之說,最多也不過8000年而已,這跟玄武紀以來的歷史比較,顯得微不足道。

歷史有分為自然的時間和人文的時間;人文的肇始,始於文字的紀錄,之前當然還有語言和圖像的保留;不過語言因時代的演變容易失真,而雅俗混雜(在台灣而言有河洛語與閩南話的分歧),圖像的保存則因時代的演化遷變,而所得無幾。

綜觀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要說起中國人的哲學觀,那真不像是西方人可以那麼單純地以宗教觀予以理則化;中國的宗教觀在魏晉南北朝時才有定論,直到宋明理學時又予以突破,所以,中國人是沒有正統的宗教觀的;我們現代的春節、端午與西洋聖誕節幾乎沒有兩樣,只是應景而已,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是中央政府、教育當局與老師們的過錯,一個國家的人民,沒有自主性與特別性,只隨大眾而浮沉,這樣的政府與人民,根本沒有特色;依據生物法則,自然是被淘汰的物種。

中國的哲學分論,其實有很多種;不過,現代人對其很沒有信心,一切以歐美為尚,這是讀不通中國歷史所致;所謂的「漢學」這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哲學、歷史與文學。現今的文官制度沿襲歐美有考試院來監察,可是現今的立法選舉制度並沒有察覺到中國人與西方人的異同。中國人以氏族宗親為己,西方人則以考核覆查為宗,這是哲學的分界點,也就是思考的底線。

中國人講究和諧,西方人則講究自主,涇渭分明。個人主義在現今的生活適乎為其主流,所以全球極化的氣象也順應其流。所謂「全球暖化」這個名詞並不正確,它所指稱的是極化程度,也就是陽過其極,陰過其衰;暴熱及暴冷都不是正常的現象,這就反映了正常的現象,因為現代工業化的污染,所以,自然會有所反撲。

Posen (trjason) 於 2010-01-17 10:15 回覆: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