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鍵字「概念化」、「專業化」的現象(轉引)
2012/09/02 08:14:40瀏覽211|回應0|推薦0
FEATURE 2 前言 「關鍵字」──從搜尋功能到智識建構
今藝術 ARTCO 寫於 2012年8月31日 16:05 ·

專題策畫|賴駿杰

作者群|王聖閎、徐明瀚、陳泰松、賴駿杰(依姓氏筆畫排序)

於網路資料庫搜尋材料的年代,關鍵字(keywords)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材料蒐集的方便,更因為Web2.0的護持,它們一反過去智識建構的進程,反客為主——從知識的碎片轉變為知識的對象。而在某些需要深化討論、時間積累的專業(偏)學術領域之藝術文化活動中,則有逐漸將關鍵字「概念化」、「專業化」的現象。它特別體現為:關鍵字從「工具」變成了主要討論的對象基礎,它跳過時間的積累,直接地向藝文工作者索求知識的挖掘與堆疊(同時是考古與預言的),遂被認可為「知識的主體」。

以台灣當代藝文領域為討論範圍,根據鬆散、不嚴謹的觀察總和,我認為關鍵字「反客為主」的現象主要表現於「策展模式」之轉變,雖然難以某檔展覽作為分水嶺,但或許可以從年輕世代受理論詞彙引介的現象切入討論。近年來出現諸多以擷取新潮理論詞彙的片斷做為展覽標題的展覽,而熱門字詞則幾乎成為展覽的普遍概念架構,帶起「關鍵字思考」之濫觴。誠如陳泰松於其文中所言,任何策展皆有關鍵字,某些概念「關鍵字式」地被標舉而受高度關注的情況誠屬合理且必要,但我依然認為當代策展實踐某種程度隱在地以關鍵字做為「前沿」(弔詭地,也是「後設」)的思考途徑,且一方面揭示了關鍵字與藝術策展內在本質上的血緣關係,也顯露了孕育當代「關鍵字思考方式」(單字的、解釋的、輕薄但同時又豐富的特質)的網路資源世代。

如今,關鍵字之性格不再隱匿於策展言說結構裡,而可謂之已突出成為策展主題╱主體;成為「主題╱主體」還意謂著「言說」(discourse)在整體文化行動中動能結構的轉移。猶記得2010台北雙年展「衛星計畫」的提出,其所舉辦的關鍵字論壇不正也透露了言說集體的分化(也可以是一種下放)?而連續兩屆展覽之無題或許也反應出關鍵字爆炸的焦慮?

今年台北雙年展除了一改過往的雙策展人制度外,法蘭克(Anselm Franke)似乎也有意識地試圖透過雙年展的在地脈絡,與台灣當代藝術社群展開對話。2012台北雙年展以王德威所闡釋的中國古代怪獸「檮杌」(Taowu)為核心,對現代敘事與歷史書寫間的關聯提出了新的觀看視角,以「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為題,從「想像」的起源,擴及到我們如何能在資本主義文化的危機中,去回應「現代性」對於後殖民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之於「我們」所造成的巨大陰影。

隨著作為「巨型關鍵字」之2012台北雙年展即將展開,或許此刻正是開啟對此種製成途徑之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另一方面,歷來總有過分消費雙年展的負面聲音,認為台北至今仍未能建立自身城市雙年展的內在脈絡,反思「關鍵字」,或許諷刺地可被視為對於台北雙年展脈絡之有效積累的討論方式之一。本專題意圖透過長期於前線工作的藝術實踐者之視角,讓我們得以理解他們對於這一妄為的概念前提之想法,或反對,或反思,也可能是一種贊同,並提供初步的探詢基礎,以做為日後討論雙年展的可能路徑之一。

與其說本專題是各式意見文論的集結發表,毋寧視其為開放的對話論壇,而我也相信,這或許是討論「關鍵字」的理想呈現方式。透過討論聚焦於雙年展的批判性反思,以「檮杌」為核心,王聖閎與陳泰松展開了對話,王所關心的更多是話語生產的裝配、文化場域與感性分配等,關於美學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如何能在雙年展架構下,藉由關鍵字的「組裝與再生產」,真正完成在地化、跨語境的工作。陳則多聚焦於藉由前幾屆雙年展的脈絡性批判與探討,在深入地討論了本屆策展人所提出之關鍵字「檮杌」後,給出了一些未來的期待。徐明瀚則是回應了「關鍵字」於傳統知識文本和電子網路文本間的流變,與文字、藝術、詩歌生產之間的關係;他將關鍵字拆解成許多層次,從「智識的低度開發」,談到擁有高度理想的「平天下」之分享平台,創意地討論了當代關鍵字與數位刊物的關係。而我則採訪了藝術家徐坦,並仿造其工作方式,將訪談內容以「關鍵字」呈現,並附上我的批判性前言與導論,盼此與過往有別的訪談方式,可以使文字更生動地與觀閱者發生關係,實現另一種對話的平台與可能。(文/賴駿杰)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8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