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十週課程記錄: 設計與公共藝術
2012/04/23 21:27:03瀏覽255|回應0|推薦27

一、美術與設計概述 - 美術是純粹的美感表現,設計是精準的功能呈現。

美術的表現是可以單純的情感表現,不羈的揮灑在畫布或是立體作品上,設計是為了功能性或實用性才生成的,雖然藝術的定義千古年來已有許多的說法且爭辯至今,更無法有一個結果,因為不論是美術或設計,都有跨領域到科學、哲學、電影、音樂的相互結合,更難去定義其中的意涵,但是跳脫傳統的拘束到跨越單獨範疇的可能性,更豐富了生活。

 

二、李明道 (公共藝術‧故事漫遊p.134

Akibo,李明道,擅用互動的概念和觀眾對話,機器人系列的作品以LED面板呈現許多表情,成了Akibo的個人語彙。

 

李明道大學畢業後與音樂結緣,曾寫過民歌,有五六首傳唱的歌曲,使他成為了詞曲創作者,他當時覺得自己未來會當一個音樂創作人,其實大學讀的是美術系,所以對美術也是充滿了夢想,所以在一個現實考量之下設定了20:80的原則(在社會學、經濟學與哲學都有此原則)20%在創作上80%則是用在設計實務,來補充生活經濟所需(80%的收入用在20%的創作上),許多唱片業的朋友看見了他的設計才能,紛紛推薦他做封面設計,曾做過伍佰、張惠妹等知名歌手的唱片美術設計,這個工作須具備攝影與設計專長等技術,但在講求專業且朝向分工的作業模式的高度市場競爭,日夜不停的趕工,大量生產讓每張封面變成他的生活寫照。

 

1990年發生了天安門事件,台灣有許多學生的支持也有一些歌手與他所製作的「歷史的傷口」專輯,他抓得住市場脈絡,在時事的持續,專輯的銷售量加碼再加碼,乾脆讓機器24小時持續運轉,但在事件落幕在被坦克輾平的學生帳篷,一夕之間使得印刷廠的作品變成廢紙,用卡車載著低價賣給檳榔業者,這是他設計生涯的低潮,本來設定的「2:8」計畫趕不上實際的變化,在後來回到藝術創作奠基在數位與影像創作的能力,改變了唱片設計之前的剪貼與手繪方式,也影響了往後的公共藝術機器人的靈感。

 

市場環境的變遷使得他要改變當時設定的20%藝術創作,而由商業設計回到藝術創作,他的家庭狀況與孩子的關係,也環繞著他的創作,他想著,如果能把投入知名歌手的心力,轉化甚至增加到與孩子的相處,他思考著: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為了彌補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為孩子創造這些機器人,他開始做機器人故事想要吸引兩個孩子,先從第一個機器人Akiaki的專屬網站開始一連創的故事腳本,絞盡他的腦汁,但也因為有別的知名卡通神奇寶貝的出現,勾走了孩子們的注意,這時他掌握了市場的趨勢,他操作了大家的目光,讓機器人死掉,結果孩子又被吸引了,但是卻不滿意這個劇情,所以李明道適當的妥協了,讓機器人復活。

 

只是孩子長大可能會不喜歡了,他說未來就讓其他的小朋友看或玩,這時有公共藝術設置的機會,正好讓機器人走到現實生活中,在創作過程中兩個小孩也會幫忙想點子,第一個公共藝術作品是在侯硐國小的猴子溜滑梯「Hohosan」是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二章第九條的"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下的作品,可愛的溜滑梯可真讓小朋友捨不得去上課啊。

 

2009年在中山站有BIGPOW的出現, BIGPOW前有民國1995年設置的馬賽克拼貼作品《兒童的繽紛世界》是由日新國小八十位學童以全校徵稿方式選出由12位高年級學生打稿,另外68名學生則負責拼貼活動,的BIGPOW面對相望,同是在公共藝術法規下所製作的,就算相差了約15年也沒有太大的違和感。

 

BIGPOW是一個大型音響旁邊有兩個合音天使機器人,可以接上自己的隨身播放裝置,聽著美妙的音樂,但是有無顧慮周遭居民感受呢,雖然讓當地居民可以有休閒的活動是好的出發點,但是沒有管理的聲音裝置,影響了兩旁住戶的休息品質,在討論之後縮短了音響的開放時間,畢竟公共藝術是要和居民和諧共處的,因為在條例中有說,如果有影響居民權利的可在一年後進行拆除。

 

從藝術出發到設計再回藝術,讓李明道重新尋找人生的目標,並努力的過生活,日前有來華梵大學進行講座的藝術家李文政,則是從商業設計系畢業現在則是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展,與李明道一樣都善用電腦科技,去處理作品,也用動畫的方式,讓靜態的作品動起來,創作也都是以團隊的方式進行,因為每個人沒辦法會所有的技術,所以就會請其他領域的專家來執行動畫的轉換,李文政有很好的組合能力,去面對這些創作上的問題。藝術家李文政用動畫、攝影清楚地交代了他的藝術過程,他用設計的策略性思惟去理解藝術,其本質含有想讓人看見的和人看見的細膩層次,能力所不及處他找人合作,無形中讓自己成為導演又是策展人。他不談藝術是甚麼?他談如何在自己喜愛的藝術創作上努力生存。

                                                                                           暐翃記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37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