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宜居城市-台中篇
2014/01/08 21:20:48瀏覽147|回應0|推薦5

我的宜居城市 歡迎你來移居

文/黃郁晴;攝影/游家桓;圖片提供/大雅區公所、大臺中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都市型】駐地輔導中心、林玲如

 
宜居城市1
大雅小麥節透過體驗活動,鼓勵民眾使用本土小麥。

在臺中 因為人的參與 傳統與科技並存著 在地文化蘊釀在歷史更迭中 樂音傳唱著
一個個社區凝聚成一座人文與科技交融的城市 臺中 正張開雙臂 歡迎你來移居

社區的環保、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延續、照顧多元民旅、關懷弱勢、生態與綠能、民眾參與等不同的面向,建構出一個個以人為本的社區,不論是科技與傳統並存的地區、歷史人文薈萃的社區,抑或是傳唱在地文化樂聲不止的鄉村,在臺中,因為人的參與讓生活更豐富;因為人的實踐,臺中打造了一個個宜居社區,正張開雙臂,歡迎你來移居。

 
宜居城市2
寓教於樂的手作體驗,讓在地食材觀念從小扎根。

大雅區—兼蓄科技與傳統

大雅區從傳統農業區發展為現代化城市,並未失去對傳統的尊重及人文關懷。氣候條件讓大雅成為全臺唯一小麥產區,這項稻作休耕期間的經濟作物,不僅是金門高粱酒的原料,小麥節期間還能吸引觀光人潮,結合在地的小麥展售、麥與陶的趙家窯體驗,以及清泉崗美軍足跡館、潭雅神自行車道,都是成功行銷「大雅為小麥原鄉」的成果。

民國101年獲得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的大雅區公所,民國102年代表臺中市參加聯合國的國際宜居城市大賽,談起嚴謹的評判過程,區長江惠雯充滿自信地說:「雖然評審表情各個嚴肅,提問具備深度,但我們都能對答如流,因為大雅的確『實踐』也『實現』了作為宜居城市的要件及成果。」

 
宜居城市3
綠意盎然的大雅生命園區,未來將破除迷信打造成適合休閒的公園。

近年環保意識高張,以中臺灣高科技園區落腳大雅區為例,江惠雯區長自信地說:「大雅區是個傳統與科技並存的地區,45%綠化面積除了公園、潭雅神自行車道等綠帶,還包括傳統稻作區,市民可輕易親近綠地。未來更將廣設公園、綠化生命園區,將綠面積提高到60%,增加友善環境的休憩空間。」

大雅區能獲得國際宜居城市入圍的殊榮,區長江惠雯將榮耀歸功於全區市民,她認為這些成果是由大雅人所共同成就的,這也是「公眾參與」的實際表現。例如休耕期的綠肥花田,由區公所提供向日葵、油菜花等原生種種子,有地農民配合栽種,環境生態、傳統風貌才能好好保留。大雅區清潔隊積極倡導資源回收,也因為有環保志工、民眾響應參與,才能有效回收資源再利用。就連高科技產業園區,區公所都會要求廠商將「園區公園化」,針對廠房綠建築使用率、廢棄物減量等嚴格要求,才能達到保育與教育兼具的綠化園區。

 
宜居城市4
大雅區偏遠區域的學子,每天都要依賴接駁巴士往返市區。

「我能說出口的,一定會做到!」江惠雯滿臉笑意的說著,「以節能減碳的大眾交通工具為例,大雅區社區接駁巴士不僅接駁偏遠里民到市區,還能結合市政府8公里免費公車到區外,民國106年捷運BRT完工後,更能串連大臺中市區。還有環保與藝術兼具的生命園區,也即將在民國103年啟用,園區內的環保自然葬區、生命藝術館,讓民眾在緬懷先人之餘,還同時擁有休閒綠地。」這些計畫都將實現,大雅區必定會加倍守護這塊兼容人文關懷與科技促進的宜居城市。

大西川社區─傳承人文關懷

 
宜居城市5
大西川社區幹部與居民集思廣益,共同研討社區事務。

大西川社區,指的是臺中市柳川及麻園頭溪「兩河流域」間的四個里,包括位於南區的西川里、崇倫里,以及西區的土庫里、大忠里。這個聚居有兩萬三千多人的大西川生活圈,擁有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從農業到工商業社會,至今日成為「草悟道」商圈的一部分,隨著時代演進,尤以它在繁華背後所「傳承」的人文關懷最為難得。

大西川社區社區規劃師林玲如表示,不斷地傳達出「人,是大西川社區最重要的關鍵」,而「造人」也是打造宜居城市最基礎的工作。

川流不息的柳川和麻園頭溪,見證了大西川社區從舊聚落到新市貌的歷史更迭,這裡宜居的要素,其實就是公眾參與的各項成果。像是河畔的自行車道、公園河川環境維護、西川里「古禮迎親團」、「新郎街」、崇倫里以廢機具創作的「變形金剛」、大忠里的「木工坊」、「食物銀行」等社造成果,都是在地民眾、志工所共同撰寫的地方故事,也才能如實呈現宜居的風貌。

「社區關懷」在大西川社區扮演重要的角色,走過農業到工商業,目前大西川社區最多人口數的年齡層就是屆退或剛退休的族群,因此致力關懷社區中弱勢、銀髮族群,傳遞「愛與關懷」正是大西川社區的主軸。胡志強市長曾說過:「政府的力量有限,社造的力量無限!」從關懷照護、文化資產保存及傳承、環境營造與保護面向,大西川社區建構出「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機制,藉由政府提供的社區營造人才培訓,將經驗累積傳承給新生代社造人才,延續社造的永續精神。

 
宜居城市6
熱烈的大眾參與,是大西川社區成長的動力。

例如西川里的「古禮迎親團」結合傳統民俗,同時也鼓勵了銀髮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志工出演獲得的演出收入,則用於回饋社區及弱勢救助。大忠里從廢棧板回收而開始成型的「木工坊」、回收廢油製皂,也同樣由弱勢關懷為起點,如今不僅結合木工教學、文創商品展售,同時更為弱勢族群帶來一技之能及生計收入。

身為社區規劃師的林玲如表示,除了人文關懷外,從資源回收、景點改造,甚至植栽是否為原生種及大眾運輸等能源替代方案,都是社區再造計畫中關注的焦點。大西川社區能在今年的國際宜居城市中榮獲入選佳績,都要歸功居民結合社區團體的自發性行動。以切身居住環境來說,大西川社區在都市化發展下腹地有限,卻在有限空間中營造出更多休閒空間。如將昔日美軍宿舍群改造成兼具藝術及異國風情的美術園道商圈,河畔也有許多閒置空間化身為社區公園,還有舊館舍整建的社區活動中心,都是舊地新用的佳績。

大西川社區在都市化過程中,難得的保有慢活與健康的宜居生活,今日以宜居城市大獎成為臺中市社區營造的榜樣,未來更期許成為一處良善的環境教育場所,讓更多社區居民共同來學習成長。

 
宜居城市7
廣福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再造,為公民參與寫下範例。

廣福社區─演繹傳唱社造之美

以后里馬場、后豐鐵馬道、薩克斯風、果樹花卉聞名的后里區,是臺中人休閒放鬆的後花園之一。民國100年剛從全臺77個社造名單中,獲得文建會遴選為12個社造亮點之一的廣福社區,此次更代表臺中市參加宜居城市A組比賽,獲頒銅質獎光榮。位於后里區的廣福社區,佔地雖有十公頃之廣,但總人口數僅有2~3千多人,且居民多散居於山坡地及聚落中,以農業活動為主要經濟來源,是個小而美的鄉村型社區。

 
宜居城市8
高甲戲不僅重現傳統樂曲之美,也凝聚了廣福社區的向心力。

不如都市型社區資源容易集中,鄉村型的廣福社區在早期社區營造過程中,光是要將散居的居民號召起來,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區內多為務農的農夫,以及高達50%的中老年人口,民國93年,廣福社區開始參加市府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解說培訓課程時,「公眾參與」是最先遇到的問題,集思廣益後,一個新的點子--成立「廣福話劇社」的夢想迸發出來了。

透過社區組織的話劇社,平日很少往來的家庭主婦、果農有機會群聚聯絡感情,練出默契後,話劇表演發展得更加有聲有色,團員也都產生濃厚興趣。從劇本的撰寫,以貼近廣福社區歷史人文、景點、產業、地理等元素融入戲劇中,就連戲服也盡量以環保回收品再製而成,透過大小展演機會行銷廣福社區。之後更走出社區到養老院表演,傳遞人文關懷,甚至將舞臺搬至當地的「張家愛廬古厝」,結合社區媽媽研發的在地風味餐,變成可以和遊客互動、販售營銷在地產品的室外環境劇場及休憩空間。

 
宜居城市9
能說善演的廣福話劇社,無論政令宣導、地區文化都能活靈活現地演出。

小小的廣福,有著大大的力量。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認為「在地文化」是廣福的最大亮點之一。除了透過話劇表演,讓更多民眾認識廣福的人文、產業外,耆老的經驗與智慧,更將在地慢慢消失的「高甲戲」重新發揚,將傳統南管音樂戲曲之美再次讓世人聽見。這些公民參與,讓社區的中老年人不再因散居而疏於聯絡;社區成立的「長壽俱樂部」也鼓勵長者活到老學到老,透過定期健檢、生日會達到弱勢關懷的功能。

以農業為主的廣福社區,近年面對中科后里園區進駐,從抗拒到接受到如今以在地監測的職責自居。科學園區的成立,讓廣福的居民更加意識到自身環境的重要性。曾能汀說:「廣福的理念是:我們不能凡事只為了自己,而是要想辦法讓大家都能更好。」小小的廣福社區所做的節能方案,雖無法彌補高耗能的科技業,但唯有從自身開始做起,才會影響整個社區和城市。廣福社區成功的社區改造獲得宜居城市的肯定,相信居民一定能更堅定腳步,持續打造更佳的宜居環境。

TOP

 
  完整文章請見:《悅讀大臺中》一月號NO.34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1044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