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寒食 ∙清明 ∙掃墓節
2009/04/01 11:24:53瀏覽999|回應0|推薦3

●從寒食說起



作為暮春時節上山掃墓致孝的原型節日,比起我們更為熟悉的清明節,寒食禁火並兼掃墓,其實才是更早的民俗實踐呢。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直都存有諸多不同的傳說與推論,比較著名的,有觀(火)星改火的火曆說,也有溯源於山西(晉國)民眾紀念春秋名臣介之推之一說。追根究底,華人的傳統節日絕多都起源於天人交相感應的巫術宗教時代,把一個群體實踐的民俗節日溯源於單一的歷史名人,這種後起的附會與想像恐怕過於浪漫,雖不切實際,卻也為節日增添了幾許人文色彩。



時到寒食,因民俗禁火,於是都只能吃預先煮熟的冷食;魏晉以降,民間百姓似乎也在這期間上墳山掃墓——卻不是全年唯一的掃墓季節。掃墓祭祖是人們過寒食的延伸活動,寒食改火——滅掉舊年頭的火種,三日不舉火之後再起新火種,這相應於四季之始大火(火星)重現天際,人們於是應合自然時間的循環而採取的人事舉措。無論是從人間倫理還是巫教神學的角度,這裏頭都有著一致的肅穆性。



所謂清明



所謂清明,原來只是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一個。



清明者,意味著四野一片死寂的寒冬終於過去,眼前冰雪消融,初春的料峭寒意也逐漸消失了,環顧周遭只見百花盛放,毋庸置疑,這是個叫人感到愉悅的美好季節。時至清明,有時或許免不了春雨迷濛,但春意終究是澆不濕淋不滅的;花紅柳綠的暖暖春光裏,正好進行戶外活動──春天是生機勃發的季節,而清明則是大地生機毫無隱藏地顯露之時;熬過凍寒的冬季,在這大地披上五色新彩裝之際,人們於是競相到戶外踏青,或放風箏或蕩秋千,更把握時機到野外踏青賞春,這叫人滿心悅意的遊春時節,掃墓雲雲的,情調上原就不很搭嘎的,不是嗎?



●民族掃墓節



後來代入掃墓活動的清明節,與它原先作為時令節氣之“清明”意象,顯然有著很大的差距。清明取代寒食,成為暮春時節的主要節日,追究起來,那是唐宋以後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沙汰與整合的結果。



從原先的節氣到成為民俗節日,原先借機遊春以舒筋活骨的戶外活動,早前似乎也沒被遺忘。但是,與儒家極力倡揚的孝道倫理相符合的掃墓祭祖活動,當然更受到主流官宦階層的重視。站在儒家孝道觀的立場,他們對民眾一邊肅穆地上墳以追思祖德,另一邊廂又恣意地嬉遊耍樂的情況,在唐宋兩代都沒少遭致儒者批評的。宋代以降,在漢人朝廷在軍事武功方面相對勢弱,並且不斷地面對外族軍事挑戰的敵強我弱情勢下,漢民族意識逐漸萌發;明亡以後,清明掃墓時面對異族禦宇的無奈局面,民族意識更是逐漸生根。到了清末民初,面對東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尤呈頹勢的非常時期,則是另一個歷史高潮了。以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後來除了強調對血緣先祖的追思之外,又加入了對民族先賢先烈的緬懷了。



●凝聚民族精神的近代節日



近代以來,清明節幾乎也是中華民族集體追思先賢,並且檢閱乃至回顧歷史滄桑的季節。清明時節雨紛紛,斷魂雨儘管飄飄灑灑的,但在傷心的暗色調背景之下,那些具往矣的先賢先烈,他們不朽的精神與滾燙的鮮血,在宇宙時間之流裡一時序列而至,於是乃築構成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民國以降,清明前夕原來也是329青年節,一個源自紀念黃花崗烈士的現代節日──90年代或之前的留臺人應該都不會不記得的,因這一天以及之後的民族掃墓節組構成那前後十來天的春假。清明時節,歷史的時間可以無盡地回溯,過去數不盡的先賢烈士,他們那撼天動地的壯懷烈志,每到黃花崗烈士紀念日以及因近現代中國特定的歷史進程而定調的清明節,總會一起都回到當前的時間裡來,藉由民族節日來對當代人說話。凝聚民族精神的節日教育,他叮嚀後人要繼往賢未竟的志業,也要審時度勢去開創未來的恢弘局面。



因為有著近百年來青年志士的熱滾鮮血,原只是時令節氣的清明,也就扭轉晚唐的斷魂意象,成為當代與歷史乃至未來對話的季節,也藉由群眾性的節日實踐,來為民族注入一股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與自信。這,應該是源自中古時代的寒食節俗逐步轉移到清明實踐之後,最後在近代漢民族飽經滄桑的歷史進程裏凝結成了民族掃墓節,祖德的追薦也就被擴大為族魂國魂的祭奠了



2009325日,星期三,南洋商報,商餘—流光有情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htc&aid=280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