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個人心得 | 學而不思則罔:開始閱讀與寫作後,我所學到的事
2020/07/15 21:45:00瀏覽766|回應0|推薦9

除了閱讀,我們還需要什麼?

前陣子在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時,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不斷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是。

年輕一點的臉書創辦人,馬克.祖柏克也一樣。

我身邊也不乏許多愛書的人,
甚至有些人為了達到他們理想中的目標而拼命讀成功、理財等等相關書籍。

市面上也有許多書籍、網路有許多文章,教人如何「快速閱讀」。

我一開始也陷入這個迷思,覺得「書讀越多越好」,

而想要省下寫讀後心得的時間,趕快一本接一本的看書,

才可以達到自己所設下的「閱讀100本書」的目標。

  

但隨著時間,我越感到奇怪。

那些成功者往往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但也不是世界上每個愛讀書的人、都可以生活無虞、不用煩惱賺錢這些俗事?

總感覺中間有一個環節不見了,

否則也不會有「兩腳書櫥」或「讀書無用」這些反面詞彙出現。

難道那些成功者,真的就是「讀書」+「好機運」而已嗎?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傅斯年(前台灣大學校長)

    

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早就明明白白指出:

只學習不思考,只會感到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則只會讓自己感到疲倦。

想透了這一層之後,覺得自己的思考速度真的是太慢了。

這句話國小時就已經背過,卻在長大後想了好幾週,

才發現原來成功與讀書中間少掉的環節便是「思考」。

  

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必須在腦中進行消化吸收

將書中所提到的啟示與情境運用在生活當中,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智慧。

這個「消化吸收」就是「思考」。

少了這一部份的環節,讀再多書也只是把知識原原本本的搬進腦中不懂運用,

猶如兩腳書櫥一般,遇到狀況時,所拿出來的知識仍是一本書的原樣,無法運用。

有些甚至讀完了就把書本內容給忘了,完全浪費了當初所投資的閱讀時間與買書錢。

  

閱讀的「質」遠遠勝於閱讀的「量」

這裡的「質」與「量」不單指「讀一本經典好書勝過讀十本普通小說」。

而是自己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可以吸收多少?可以得到多少啟發?

這本書能不能對自己的思考方式或人生觀帶來1%的改變?

  

因此,閱讀最重要的,並不只是「讀書的過程」更是「讀完之後的思考」。

這本書是不是在博客來上有五顆星?是不是被各大名人推薦?並不是最重要的。

以漫威系列的《奇異博士》來說,有些人認為這就只是英雄爽片。

但是對我來說,古一大師開導史傳奇博士的哲學觀、

最後史傳奇博士與多瑪暮的無限循環都帶給我不少的思考空間與啟發。

   

讀一本普通書籍並且認真思考書裡提到的道理與自己的人生如何相互輝映,

遠勝過於匆匆讀了十本經典,卻只對內容有模糊印象、不了解如何應用到生活。

  

「讀書真正的目的在於誘導頭腦去思考」-克里斯多夫.莫利(美國記者)

     

而對我來說,花時間去寫讀後感,就是最直接、簡單的思考方式了。

我所立下的「讀100本書」的目標現在想想,

也許改成「寫100篇讀後感」比較貼近我所想達成的目的。(透過閱讀增加智識)

   

每段書評,都反映出該評者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歷練

前些日子再IG上看到朋友所分享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說每一篇書評,

其實都反映出該評者的思考方式與思維高度。

同一本書,有些人讀了覺得一文不值,有些人則是奉為至寶。

就算是閱讀量再大的專業編輯、再怎麼客觀的知名書評者,也都難以逃脫。

每一篇評論必定與他們背後的人生故事、歷練、學識有關。

   

我對這一段文字非常有共鳴,並且在閱讀《蜜蜂與遠雷》時,

也深刻感受到此篇言論的真實性。

當小說提到馬薩爾童年時在日本讀書,卻無法融入學校、被同學霸凌時,

讓曾經長時間與日本同學泡在一起的我有深深的感受。

當中提到的歐洲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差異,

是在我出國之前無法體會、現在卻深深有共鳴的一段。

要是沒有出國的經歷,我也不會對這部分格外印象深刻,

在寫讀後感時也不會把這一篇抓出來寫了。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風之影》-胡立安.卡拉斯

    

前陣子我也迷惑著,如果我想要透過寫讀後感來開創自己另外一條收入渠道,

我是不是要把內文「專業化」?

去定調自己寫這篇文,是為了「幫讀者節省時間」的重點精華文?

還是「引起讀者興趣」而寫的導讀?(類似電影預告那樣)。

後來想想,覺得先不要去想這件事情,把「固定產出」當成首要目標

寫多了、自然就會把寫作風格慢慢培養起來了。

    

然而,當我讀到這段文字時,回想自己寫讀後感的初衷是

「幫助自己消化吸收所讀的內容」時,發現自己的煩惱方向完全大錯特錯。

因為讀後感本來就會反映出寫的人的內心,無論再怎麼力求客觀多少都會有些痕跡。

更何況,我的初衷更是「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人生經驗互相輝映」,

那我所挑出來的段子一定避無可避的充滿我的個人想法與生活歷練呀!

  

我忽然豁然開朗了。我的讀後感,首要目的是為了我自己的個人成長而寫,

並不是為了讀者想看什麼而生。

只能說閱讀與寫作這件事情,其實也相當的私密,

因為有心人士可以從這兩條線索窺探出別人的內心思路。

   

從開始大量閱讀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個月了,我已讀完七本書,寫了兩篇讀後感。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蜜蜂與遠雷》還在找時間寫)

然後我才明白了這兩件事情:
1.
學而不思則罔
2.
我的讀後感是為了我自己個人成長而寫,不是為了讀者想看而生。

   

總覺得花了兩個月才想通這個道理的我,思考速度真的應該可以再訓練一下。

*本部落格有加入博客來行銷聯盟,若您透過站內連結購買書籍,您不會因此買到比較貴的書,

但是梢兒可以得到一點點的小小收入 : )


 

 

BY 梢兒 Sat.Jul.11th.2020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ink123&aid=14266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