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邊緣性格:全好與全壞
2015/09/06 19:27:15瀏覽1965|回應0|推薦7

邊緣性格:全好與全壞
沈政男

你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很喜歡班上一位留著飄逸長髮的小女生,搭配白襯衫與深藍百褶裙,實在清純秀麗甜膩,到了將人融化的地步,突然,有一天她改變造型,剪短了頭髮,還燙得QQ捲捲,像個小歐巴桑,來到教室被你看見,你先是訝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繼而仔細一看果然是她,隨即氣得不想再跟她說話,甚至不想看到她,決定要去喜歡別人了。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前一天將她捧成天使,第二天卻當成魔鬼甩掉?她還是原來的她,不過是換了髮型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全好與全壞的防衛機轉。她在你心中是那麼美好,你甚至隱約覺得她的飄逸長髮是為你而留,怎麼可以講都不講,就突然變了一個模樣?是不是她不在意我了?是不是為了別人而改變髮型?種種隱約的猜測以光速閃過你的心底,你在十分之一秒的時間裡決定不要再喜歡她、她不是我喜歡的那型了,如此一來就怎樣?

就不是她捨棄你,而是你先在心裡甩掉她。實際上呢?她可能一開始就不是為你而留長髮,後來燙爆炸頭也不是為了氣你,只是你自己在腦海裡演內心戲。

重點來了。這樣的內心戲,很難完全隱藏,很容易表現在你的表情、兩人互動裡,於是當她換了一個髮型來上學,你的種種難以掩飾的情緒,便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導致她對你反感,不再用溫柔的眼神與語氣與你互動,久而久之讓你覺得她真的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小女生——看吧,她就是變了一個人。

然後內心戲成真了。全好或全壞,亦即對一個人的看法在兩極之間擺盪,是一種不成熟的防衛機轉,作用是避免好壞夾雜,讓你無法理解、不知如何是好。把前一刻的好人,在下一刻變成壞人,至少可以保留美好印象,甩掉噩夢,或許下一個你遇到的人會更好。要知道嬰兒就是如此,當母親的乳房靠過來餵哺,你覺得柔軟水床是那麼美好,有求必應,為了滿足你而存在;而一旦母親沒有空,當你嚎哭時沒有馬上過來,讓你餓了一下,你就會認定母親不要你了,等會兒再過來的不是母親,而是惡魔偽裝的。

隨著心智漸漸成熟,人會知道,好母親與壞母親,都是同一個母親,這世界不是為了我而存在,母親不可能永遠滿足我,我要把好母親與壞母親都收納在內心的角落,成為自我滿足的來源。這樣一個好母親與壞母親,在內心既撫慰我但有時也讓我失望的複合體,種種與我的聯繫,就是所謂的客體關係。

當一個人成長以後,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客體關係,心裡沒有一個大致穩定、大致良善的親子關係,便只能悽悽惶惶行走人世,隨時都要尋找外在的母親來填補內在客體關係的缺憾。這樣的人,大部分時間內心都感到空虛、無聊、欠缺意義與方向感;對自己的看法也極不穩定,有時覺得自己像有媽的孩子是個寶,有時卻是沒人要的可憐小草;因為欠缺內控機制,情緒也容易受到外界風吹草動影響,順心則狂喜,逆境則墜谷,陰晴不定;而遇到挫折與不順心,容易勃然大怒,像個怒咬母親乳頭的小壞蛋;與人相處時,當然也會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壞,人際關係不穩定;當然也經常覺得別人就要拋棄自己,離我而去;甚至有時候會有別人要害我的感覺;這樣的狀態極其難以忍受,於是會找刺激物來提振自己,比如吸毒、飆車、雜交等等;而如果靠刺激也無法阻擋情緒浪潮,便會自傷,用刀子一劃,讓痛楚與血液遮蓋空虛、沮喪與憤怒,短暫地重新找回與聚攏自己。

然後周而復始。當然絕大部份人不會這麼嚴重,比如對小女生的瞬間好惡轉變,長大一些就知道這只是自私不成熟的感受,只會惹來別人討厭;只有少數人會達到病態性格的程度,也就是符合邊緣性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邊緣性格障礙的邊緣兩字,意思是界在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之間,有時嚴重到喪失現實感,有時又只是過度憂鬱或焦慮,這樣的性格障礙在精神科病人身上並不罕見。最常見的圖像之一,就是年輕女性半夜帶著小小孩被警消送來急診,說是與同居男友吵架,憤而作勢要割腕,只劃出了淺淺血痕就被報警處理;來的時候大罵男友是爛人,也不管半夜三點了,小小孩都還不能睡覺,問起來發現是從事特種行業,每晚都要喝酒,身體檢查一看,手腕上老早都是陳舊割痕;會談以後,抒發情緒,休息了幾個小時沒那麼氣了,見男友過來接她,便又手牽手踏出急診室,留下滿臉倦容的精神科醫生

邊緣性格障礙的最新治療,除了傳統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以外,就是所謂的辯證行為治療了。辯證行為治療聽起來陌生,其實就是行為治療加上一個自我觀照,病人每日須記錄情緒與行為,當遇到空虛無聊與想自殺時,必須學習自我觀照,體認當下情緒狀態,慢慢學會不要傷害自己。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還是你就是這樣的人?可以找精神科醫生幫忙。但拜託不要半夜三點來。

(圖片來源:http://www.examiner.com/topic/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2960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