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錢經濟學
2015/06/23 21:21:53瀏覽1143|回應1|推薦8

為自己要錢叫行乞
為別人要錢叫募款
要五毛還五毛叫借錢
要五毛還一塊叫集資
沈政男

台大今年度「領導學程」的校外體驗課程,打算以十天九夜的登山活動來進行,從中磨練領導技能,其實這樣的實習課程已經進行好幾年,以往爬過喜馬拉雅山,也攀登過南湖大山,都是自費前往,沒有引起社會關注,但今年師生突發奇想,弄了個網站對外「募款」,尋求「贊助」,要透過「集資」來籌措爬山經費,結果引來輿論批判。該「領導學程」是台大這幾年開設的跨學期、跨科系課程,須修滿二十學分,課程性質類似通識教育。

引發爭議以後,師生還是決定完成「募款」,因為「面對反彈也是一種學習」。沒有因為輿論批判而退縮,這是對的,只是不管將來是否按照原訂計畫完成校外體驗活動,重要的是要把這次的爭議緣由弄清楚。

為什麼社會大眾普遍對這「募款」計畫發出噓聲?因為所謂的募款,都帶有公益性質,但師生爬山的公益性質何在,當事人並沒有說清楚。在大眾眼中,這就是一個登山活動,那「募款」得來的錢產生的效用,都投注在師生身上,沒有流向任何師生以外的人,因而引發質疑。

為別人要錢叫募款,為自己要錢叫行乞,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當你要來的錢所產生的利益都由自己享用,這是一種乞討,而給這樣的錢是一種施捨。行乞也並非不高尚行為,只是一般會聯想到衣衫襤褸、低聲下氣,但大眾看到的,卻是光鮮亮麗、自詡為未來領導者的最高學府師生。就是這樣的認知衝突引發了質疑與批判。

「領導學程」的師生當然不是沒錢,也不須行乞,而從他們的計劃書看起來,其實是要營造「為別人要錢」的募款形象。他們的意思,是登山乃為了磨練領導能力,將來若成為社會菁英,造福大眾,也算為公益付出,那麼那些公開找來的錢就成了名符其實的募款。

眉角就在這裡:要讓社會大眾相信,出錢讓我們去登山,跟造就未來領導菁英,有顯著的因果關係。獎學金就是如此,短期內那些錢好像給特定學生自己享用,長期來看,若能培養優秀人才,就是回饋社會。不少同學與校隊為了出國比賽而募款也是如此,雖然旅費花在自己身上,目的卻是為了爭取榮譽,而榮譽就帶有公益性質。還有宗教人士的化緣與募款,也都是為了拓展助人的宗教事業。

比如「領導學程」的師生可以承諾,將來若成為領導菁英,將要如何如何回饋社會,或許比較可以跟募款的公認定義沾上邊。

也有人說這次的找錢登山是一種「集資」,為什麼開公司可以這樣找錢,研讀課程不行?那是因為集資是一種商業行為,有投資就必須有報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五毛還五毛叫借錢,要五毛還一塊(至少有這樣的遠景)叫集資。

貨幣的流動,一定伴隨商品或勞務的反向運行,任何一塊錢拋出去,一定會落地,不可能無聲無息。行乞是販賣尊嚴,募款是販賣榮耀,借錢就要還,集資就要讓人有獲利的希望,這是要錢經濟學。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24879165

 回應文章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個也是乞丐之一。武訓!
2015/06/23 21:46
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有兩個哥哥(武謙、武讓),四個姐姐,排行第七。父親武宗禹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去世,母親崔氏同治十二年(1873年)去世。武訓16、7歲時,母親安排他去館陶縣薛店的張變徵家做長工。張變徵即張老變,或張老辮,是武訓的遠房姨夫,是貢生,武訓在他家負責看果園、餵豬。武訓一生中,只有在張變徵家這一年或兩年是正式勞動務工。此後開始以乞討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對,「親戚朋友斷個凈」。

從21歲(清咸豐年間)起,武訓以行乞的方式集資興辦義學,目標是「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時間內,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武訓在行乞過程中,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髮;後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髮,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髮。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1]

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已經靠乞討所得的款項置買了230畝田地作為學田,積蓄3800餘吊錢。於是他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併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就從他置辦的學田中支出。在這之後,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
1890年,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臨終那年,在臨清建成了御史巷義塾(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甚至堅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訓一生勞苦,對自己又十分節儉,終因積勞成疾,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在臨清御史巷義塾內(現臨清實驗小學)含笑去世[2],終年59歲,葬於堂邑崇賢義塾東側。有萬人以上群眾,包括堂邑縣、館陶縣、臨清縣三縣全體官紳,參加了武訓的葬禮。武訓的遺骨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燒毀。

=========
武訓興學課文,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課文被取消了!?

~~~~~~~

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古今多少奇男子,誰似山東堂邑姓武人!武先生,單名叫做訓。兄弟都早死,父母又不存。飢寒交迫難度日,沿門扥缽受苦辛。

武先生,做乞丐,有深心。他見邑人知識淺,少年失學是原因。長恨自己力薄家又貧,哪有金錢辦學校,教育清寒子弟們!

武先生,一邊去乞食,一邊自沉吟:將來若要辦學校,先得積蓄基本金。從此乞食更努力,遭人侮辱盡容忍。每日只費錢兩枚,買個饅頭囫圇吞。忍辛耐苦二三載,果然積下六千文。

堂邑有個富家翁,豐衣足食冠四鄰。武先生,走到富翁家,跪在門前不起身。富翁當他是瘋子,門外哀求如不聞。武先生,跪了六日並六夜,富翁才來問原因。武先生,貌溫順,語誠懇:「小人有錢六千文,想託貴人謀子金。貴人心腸善,定肯助孤貧。」富翁口答應,心自驚,乞丐竟然能儲蓄,節儉精神莫與倫。

富翁既允准,武訓喜萬分。只要積滿一千文,立刻送進富翁門。十多年,一轉瞬。本金生利息,利息做本金,總數達到幾萬文。

武先生,創學校,不稍停。租借古廟幾間屋,粉刷門牆氣象新。學生招集貧家子,教師聘請宿學人。有人見他是乞丐,存心推託不願任。武先生,跪在地上不起身,使他不得不應允。

開學日,更殷勤。備酒菜,宴嘉賓。教師坐首席,陪伴有鄉紳。有人見他是乞丐,坐著不食也不飲。武先生,又雙膝落地不起身,使他不能不沾唇。逢朔望,進校門。遇見教師能進責,拱手屈膝謝殷勤。遇見學生不好學,跪地勸誡淚涔涔,教師學生都感愧,講習不得不認真。

武先生,年到五十九,仍然乞食儲錢文。創設學校有三所,教育子弟千餘人。有的就工商,有的勤耕耘。他們衣食都無慮,只有先生還苦辛。路上相見心不忍,齊來迎養報深恩。武先生,不答應,並對大家說:「但願養我志,何須養我身!」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