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帶著夢境與鬼故事 踽踽行走人生路
2020/12/27 23:02:45瀏覽4477|回應0|推薦9

【帶著夢境與鬼故事 踽踽行走人生路】

《鬼滅之刃》在昨天打破了《神隱少女》的日本票房紀錄。何以那麼受歡迎?整部《鬼滅之刃》裡,最成功的角色是禰豆子,如果沒有她,可能票房只剩不到一半。 

禰豆子會不會讓你想到小千?小千當然也是《神隱少女》最動人的角色。除此之外,她們的共同作用還在於,兩人都是穿梭陰陽界,成為人與鬼交集的關鍵角色。炭治郎背著禰豆子踏上旅程,像不像白龍帶著小千乘風飛翔?炭治郎嗅覺靈敏,可以聞出鬼味,而白龍身處鬼界,卻是可以聞出人味。 

鬼界本身沒什麼好關注的,只因鬼會來到人間,而人也會墮入鬼域,才有了那麼多鬼故事。因此,所有鬼故事裡一定會有人,不會只有鬼。

禰豆子的造型與性格實在太有創意,將來一定會在漫畫、卡通,甚至整個流行文化裡成為經典。如果《鬼滅之刃》可以被美國改編,那麼一定是看上了禰豆子這樣吸睛的角色。 

禰豆子為什麼咬著短竹棍?其實就是一種muzzle,口套,防止她咬人。鬼為什麼會咬人?乃為了吸血,而這樣的鬼習性其實來自西方的鬼故事。《鬼滅之刃》除了吸血,附身也是來自西方傳統,比如禰豆子變得面目猙獰那一幕就是師法《大法師》。 

《鬼滅之刃》的第二個重要元素是劍道,其實片子裡好大一部份都是劍客的對決場面。呼吸法是什麼?功用如同汽車的渦輪增壓,吸氣以後提升體能爆發力,才能使出各類必殺技。有沒有看到光是呼吸法,就有多少名堂?那些招式的命名與設計背後,都有美學考慮,也可增添角色的個別特色。那些武功對決的場面,如此繁複與華麗,跟台灣的霹靂布袋戲實在太像,基本上都是一種格鬥藝術與暴力美學,光是這點就能吸引好多觀眾了。 

禰豆子本來是人,被鬼殺了以後照理要變鬼,但哥哥炭治郎捨不得,於是決心踏上殺鬼之路,這是不是類似目蓮救母?《鬼滅之刃》看起來是奇幻格鬥,其實內裡是倫理親情悲喜劇,對好多角色的身世背景都有鋪排。 

炭治郎的治這個字,凸顯了日本人使用漢字的精巧,片子裡好多人物的命名都是如此。炭治郎是傳統動漫裡的正向人物,跟《科學小飛俠》裡的鐵雄屬於同一個傳統。於是,有沒有注意到炭治郎身旁的善逸與伊之助,在性格上跟他都是互補?這都是角色上的刻意設計。善逸說是沒自信、慮病又有些花痴,這三個特質會不會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是一個值得心理學考察的問題。為什麼伊之助要戴豬頭套?這樣的造型讓你想到了什麼? 

這三個人,其實是一個人的三個面向,就好像《西遊記》裡的那三人一樣。《西遊記》是孫悟空的成長小說,而《鬼滅之刃》顯然也是一部以炭治郎為主角的成長漫畫。 

古今台外,每個地方都有鬼故事,但著墨最力應該是印度佛教。六道輪迴裡有餓鬼道,那裡有各式各樣裝扮與名稱的鬼,《鬼滅之刃》關於鬼的設計,源頭應該就是在此。但佛教裡的鬼並不是人死後的無主靈魂,地獄裡住的也不是鬼,而是死後的人。聖經裡的撒旦並不是鬼,而是墮落的天使,基本上基督教認為鬼跟人並不會接觸。總之,《鬼滅之刃》裡的鬼,乃結合了西方吸血鬼的特質與東方佛教的外型,所塑造的角色。 

鬼王或鬼雄叫無慘,等於是鬼的源頭,其他的鬼都是由他分血而來,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被迫成為鬼。注意了,鬼殺隊並不是一律見鬼就殺,有時也會寬恕,讓他們脫離鬼道,回去當人,而人跟鬼的差別就在這裡。 

無慘等於是《科學小飛俠》裡的大頭目,連造型都好像。無慘修練千年,練出了蓋世神功,但最後還是拯救不了自己,因為,情這個字,不是武功,你不可能自己練得出來。

鬼其實是一個隱喻,而無慘其實在生活中到處可見,那些以為把身份地位提到最高,就可掌握人際關係的人,其實到頭來都會發現,你終究還是一隻鬼,沒人愛你。 

《鬼滅之刃》電影版把場景設定在列車上,似乎受了韓國電影的影響。電影版也加了大量心理學手法,讓打打殺殺的場面多了一些有趣的面向。最特別是讓人墜入夢境的招式,然後又走進那人的夢境,也就是潛意識,看見了對方的心理底蘊。 

當一頭惡鬼看見炭治郎的內心,清澈寬廣乾淨如藍天大海,感動到放下屠刀,這一幕是《鬼滅之刃》做為藝術創作的重大成就。此外,必須自刎才能從被催眠的夢中脫身,也是很漂亮的隱喻。 

炭治郎與禰豆子,歷經殺鬼的旅程,讓自己成長,也報了家人被殺的仇恨,但,鬼滅以後呢?家人能夠死而復生嗎? 

相對地,《神隱少女》只是一場地獄遊記,見識了鬼域以後,從夢中清醒,小千又回到了爸媽的懷抱,但炭治郎從此就是一個人了。有沒有看到煉獄杏壽郎死前,最在乎還是父親對他的看法?炭治郎永遠無法讓爸媽知道,自己拯救了妹妹,也將復仇的衝動,昇華成殺鬼與救人的使命。 

人生與人世就是有這麼多遺憾與無奈,才會有這麼多夢境與鬼故事。

而人生與人世,不就是因為有這麼多夢境與鬼故事,才這麼有意思?

帶著遺憾與無奈,還有眾多夢境與鬼故事,繼續快樂行走人生路吧,炭治郎。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15490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