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脊髓中風—逐漸增加卻難以診斷的疾病
2010/03/05 16:08:37瀏覽5998|回應0|推薦1

脊髓中風—逐漸增加卻難以診斷的疾病

關於心血管疾病,大家普遍了解的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這是指供應腦或心臟的血管被阻塞,造成缺血反應。因為這兩種疾病的盛行率高,且症狀嚴重時,對個人與家庭造成的影響甚鉅,使他們會提高警覺。但提到“脊髓中風”,知道或聽過的應該不多,首先會問:脊髓是什麼啊? 再來會驚訝地再問:脊髓也會中風嗎?

人類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與脊髓,周圍有堅固的顱骨與脊柱(即俗稱為“龍骨”)保護,大腦的訊息會經由脊髓,再傳到四肢的周邊神經系統,可想而知脊髓的重要性。正常脊髓的功能為控制四肢手腳力氣、肢體感覺、呼吸與排泄功能;當脊髓生病後,它原先支配的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儘管大腦正常,病患神智清醒卻臥床不起,帶來的痛苦不比腦中風少。

當出現哪些症狀時,要格外注意脊髓中風呢?根據文獻與本院發表之論文,有以下現象時必須盡早就醫:

一、約六成病患,在出現脊髓中風前數分鐘或數小時,會先感到一陣強烈的頸部或背部劇痛,或類似心臟病的胸痛,這種痛的型態與平時常見的頸痠背痛不同,而是嚴重的刺痛、如刀割般的痛,甚至是痛麻的感覺,像是被電到一樣。當發生這種不尋常的疼痛,通常暗示著急性神經受損引發的神經痛,脊髓缺血、脊髓被骨刺或椎間盤壓迫、亦或是脊髓腫瘤都有可能。

二、脊髓中風與其他脊髓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疾病進展速度很快。通常病患在上述的劇痛後,接著出現突發性雙腳或四肢癱瘓,有時是單一肢體開始無力,經過很短的時間就全身沒力,伴隨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嚴重者會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插管急救;相較之下,一般常見的肩頸痠痛,多半由於姿勢不良、工作疲勞、缺乏運動引起,並不一定伴隨出現肢體無力…等一系列神經症狀;而腦中風,表現也不同於脊髓中風,腦中風會造成半側臉或肢體癱瘓,較少出現雙側無力。

每一個組織器官都有供應它的血管支配,一旦血管阻塞,就會引起中風。脊髓周圍有許多豐富的血管供應,最主要的來源是頸部動脈與主動脈,因此,這些重要的動脈若出問題,脊髓也就無法倖免於難。常見的脊髓中風病因如下:

1.動脈硬化
2.主動脈疾病,如主動脈血管瘤、主動脈硬化狹窄、主動脈剝離,接受手術前後都有風險
3.全身性感染,敗血性休克
4.凝血異常疾病
5.自體免疫疾病,如血管炎

常見的危險因子與其他心血管疾病類似,包括:
1.腦中風
2.高血壓
3.糖尿病
4.心臟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
5.腎臟病,尿毒症
6.高血脂
7.吸菸

誘發脊髓中風的活動不多,但是也謹記幾個原則:

一、適度按摩:盡量避免用力扭轉脖子,或重力壓背的動作,失力不當時,可能會壓迫重要的血管,如頸部動脈、椎動脈(位於脖子),造成血管受損,引起脊髓中風。

二、運動要量力而為:高難度的動作要小心,特別是頸部或軀幹彎曲,如舞蹈、瑜珈,要避免過度拉扯的動作,傷害血管或神經。

脊髓中風確實是不常見的疾病,在神經系統血管疾病中,約佔1.2%,林口長庚醫院最近15年以來,確定診斷脊髓中風一共有20位,其中包括11位女性與9位男性。診斷除了正確病史以外,還需要經由目前公認最快速且準確的檢查:磁振造影,來加以確診。患者在症狀發生後數小時之內,就能藉由磁振造影顯示脊髓中風影響的範圍與嚴重程度。針對可能血管阻塞位置,則可考慮血管攝影檢查,再進一步確認,並尋求可能治療的方式。

我們發現脊髓中風好發於頸髓(五成)與胸腰髓(四成),這與先前提到重要頸部動脈與主動脈的支配位置相符,此外,部分病患同時合併出現脊柱(“龍骨”)中風,若脊髓中風同時合併出現脊柱中風,則更可確定診斷為脊髓中風,因為其他神經科疾病鮮少同時影響脊柱,利用此一特徵,能與其他常見的脊髓病變:如脊髓腫瘤、脊髓發炎區別。

一般常見的腦中風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然而,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平均56歲得病;而且,年齡越輕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症狀較為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我們觀察發現,這些預後不好的年輕病患,有主動脈疾病的比例較高,造成脊髓中風的範圍較大,推測為影響康復的主因。

治療方面,不如腦中風有國際公認的準則,治療方式包括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抗凝血藥,針對阻塞的血管使用血栓溶解藥,治療主動脈疾病。目前並無如腦中風“黃金三小時”投予通血路藥物(t-PA)的建議。

現代人飲食不均、工作繁重、壓力多、睡眠少,預防性治療是維持健康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早期發現高血壓,遵從醫師建議藥物控制,並配合均衡飲食、低鹽少油,規律的運動;此外,針對年齡大於45歲的民眾,或個人病史或家族史中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如主動脈疾病、心臟病、腦中風,可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可望減少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與脊髓中風此等神經科重症的發生。(作者:鄭美雲醫師/林口腦神經內科)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ifu&aid=382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