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聯黨的危機與轉型困境 (下)----吳 宜
2016/09/09 08:21:28瀏覽86|回應0|推薦0

《中國評論》200712月號

  5.台聯黨的轉型主要體現在走所謂的“中間偏左”路線。

  這是李登輝要台聯黨擺脫民進黨“附庸黨”角色,鎖定中產階級和弱勢團體票源,爭取在國、民兩大黨之外發展第三黨空間的新路線。這一路線主要特點是:淡化“統獨”和藍綠、強化階級和民生。2007年元月,李登輝拋出“棄台獨,引中資”的言論,大談其“不是台獨,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台獨根本是假議題”、“追求台獨是退步且危險的”、“統獨是國民兩大党鬥爭的工具,受苦的是老百姓”等言論。李登輝還多次對陳水扁千方百計推動的“入聯公投”大加抨擊,從“管太多”到“煽動百姓”再到“以為在當皇帝”,毫不留情的戳破陳水扁偽民主的假面具。李登輝的用意:一方面,破解陳水扁民進黨乃至整個“獨派”所供奉的“台獨”神主牌,讓已成為“挺扁”的附庸的“商業台獨”失去正當性或號召力,弱化其對台聯黨原有支持群眾的影響;另一方面,以此為台聯党積極爭取廣大生活困頓的勞工及農民,以及2000年以來日益貧困化的中產階級的支持。

  為此,台聯黨決定改黨名、黨綱,以脫胎換骨。20074月下旬,台聯黨提出新黨綱,強調“堅持主權在民”、“維護臺灣主體”、“以新時代臺灣人的價值團結臺灣”、“在確保社會正義下,促進公平競爭”與“根除金權政治,建立廉能政府”,重點強調照顧民生弱勢,淡化“獨派”色彩。李登輝並強力標榜台聯党“清廉本土”,與民進黨的“貪腐本土”相區隔。2006年“紅衫軍倒扁風暴”後,台聯黨就開始打出“清廉愛台”的“真本土”的旗號,並在該年底的北高市長和市議員選舉中標榜台聯黨走的是“清廉本土”路線,與民進黨的“貪腐本土”互別苗頭。2007年以來,李登輝和台聯黨又多次痛批民進黨執政金權勾結嚴重,弊案連連等,都是要強調台聯党的“清廉本土”形象。

  與此同時,李登輝故技重施,授意台聯黨積極與島內第三勢力和國民黨的本土派接觸,意圖運作制衡民進黨的“新本土政黨”,實現“本土兩黨制”。近來,李登輝和台聯黨中央更以大動作“清黨”的方式,向民進黨宣戰,顯示自己的主體性。10月底,台聯黨中央在內部分歧的情況下,強行以“和民進黨走太近”、“不受黨團管控”為由,開除“立委”廖本煙、黃宗源的黨籍,並表示不排除重新提名。李登輝在“立委”登記前兩周毅然對這兩個民進黨已做出禮讓的、頗具地方實力和勝選可能的民代開鍘,與民進黨切割意味十分強烈。雖然李登輝和台聯黨中央竭盡全力,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聯黨的轉型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6.客觀上,台聯黨沒有轉型的空間。

  臺灣社會已沒有真正超越藍綠的第三政黨發展的空間。經歷李登輝和陳水扁先後執政數年的畸形民主化發展,臺灣社會的主要政治分歧和矛盾已經強化為難以調和的“統獨之爭”,由此形成二元對立的政治社會結構和民意結構,反映在選票結構上就是對藍綠兩大陣營的認同。在“統獨”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之前,任何回避這一政治核心及最高議題的、所謂超越“統獨”和藍綠的第三勢力都難免被邊緣化的命運。而“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的變更有助於兩黨制的形成,也將助長代表藍綠認同的國、民兩大黨的實力,第三黨或第三勢力的空間都將被進一步壓縮。因此,李登輝要台聯黨走“中間偏左”路線或結合第三勢力的企圖都將註定無疾而終,其所醉心的“本土兩黨制”和“左右兩黨制”更是掩耳盜鈴。這也是李登輝想幫台聯黨“換殼”轉型,但卻難以向其原有的黨員和支持者交待,也得不到中間選民認同,以至於進退失據的根本原因。

  7.主觀上,台聯黨沒有轉型的能力和條件。

  一是台聯黨的“急獨”政黨形象已經固化。台聯党成立以來的所作所為已清晰而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急獨”政黨、民進黨的“御用政黨”和政治同盟,其社會群眾基礎和主要選票來源都是“急獨”支持者。對於弱勢團體或是社會運動很少介入的台聯黨,在選舉之前搖身一變,要為弱勢團體代言,要改頭換面,走所謂的“中間偏左”路線,搶攻對民進黨不滿的選票,一方面難以獲得第三勢力的信任,與之結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其投機的轉型也難以獲得真正的中立選民的認同。也因此,台聯黨的轉型引發了黨內路線之爭、黨內高層和基層的嚴重矛盾。2006倒扁運動”中,黨內就分為“保扁”和“反扁”兩派,對李登輝推動的轉型的同時,也儼然呈現“尊李”和“反李”兩派。

  二是李登輝無力領導台聯党轉型。雖然台聯党“精神領袖”的李登輝不甘心也不情願,但其體力和影響力確實已經日薄西山,不可能再度在政壇上翻雲覆雨。多數黨籍“立委”在選票至上的情況下,早已不為李登輝所控制。更主要的是,作為“永遠的主流派”的政壇變色龍的李登輝已基本無政治公信力可言:從倡議“獨立”到主張擱置“統獨”爭議,從力挺民進黨到對國、民兩黨各打五十大板,從藍到綠到中間,似乎是走向中道的“大戰略”,實際上是維繫自己和台聯黨不變成泡沫機巧手段。

  三是組成台聯黨的多數是投機分子。台聯党主要以原國民黨內李系人馬為主體,並延攬各個政黨的失意政客聯合組成。這些失意政客投靠台聯黨主要是為追求權力和個人利益,並無明確的政治理念和目標,不可能完成推動台聯黨轉型的艱巨任務。隨著選制的變更,在李登輝效應日漸勢微的情況下,在“西瓜效應”下,台聯黨內多數公職人員對李登輝的“轉型”感到焦慮和不滿,遂引發嚴重的內鬥。而不少黨籍“立委”早就“隨人顧性命”,不顧黨中央搞什麼轉型、要與民進黨做什麼區隔,私下積極參加民進黨的活動、接受民進黨的協調。李登輝在“清黨”之後反而帶來的是雪崩般的“叛黨”和“退黨”: 10月底“立委”廖本煙、黃宗源被開除,黃適卓、尹伶瑛旋即於117日主動退黨,4人並已正式加入民進黨團的運作12名“立委”銳減剩下8名;而尹伶瑛更在119日與台聯雲林縣黨部主委廖文生一起率領101名台聯黨員集體退黨。

  目前看,台聯黨的內訌和提前潰散,顯示了其轉型的暗淡前景。但對於李登輝而言,台聯黨轉型的意義有二:在選前,主要是要換取一定的政治籌碼,使得陳水扁和民進黨真正重視他個人和台聯黨的存在,以免對其濫用“司法恐怖”,對台聯黨“趕盡殺絕”;在選後,則或許由此得以拉攏敗選的一方,裂解既有的藍綠板塊,籌組新的政治勢力,乃至實現其所謂的“本土兩黨制”。李登輝的“方略”能否實現尚有待觀察,但台聯党的未來不容樂觀幾乎是可以確定的。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364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