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鐵志:從抗爭到民主,烏坎下一步呢?
2012/03/09 07:31:18瀏覽274|回應0|推薦0

2012-03-07  中國時報  

     到達這個廣東海邊農村的傍晚,我們先被帶去這個村子最大的飯館「人民餐室」吃飯。主人蔡義興豪爽地招呼我們吃滿桌的新鮮海鮮,他旁邊的二十歲年輕人張建興熱情中帶著些羞赧,聊著他們這幾個月的狀況。

     這裡是烏坎,從去年九月到這個三月初,他們正以極為戲劇化的過程,進行一場中國難得的民主實驗。這個「人民餐室」,就是去年底村民代表薛錦波和其他人被逮捕的地方。被警方拘禁的第二天他就死亡,全身充滿傷痕。村中烏坎學校灰色的牆上仍貼著有他照片的小海報,上面寫著「烏坎人民英雄全體哀悼」。

     二○○九年,一張題為《給烏坎村鄉親們的信之||我們不是亡村奴》的傳單出現在烏坎村,說村委會從一九九三年起開始非法販賣村子的土地。張建興和其他幾百個年輕人開始在網上熱烈討論村子的腐敗問題,成立了一個「烏坎熱血青年團」,甚至派代表去廣東省信訪局上訪。

     此後,青年們製作烏坎有關歌曲和短片在網上傳播,並不斷上訪,卻始終沒結果。2011.09.21,三四千名村民前往陸豐市政府集體上訪,然後回到村中砸毀了佔用土地的港商的工廠。次日,數百名警察進入烏坎,與村民發生流血衝突,而腐敗的村委會幹部竟然落跑,村民成立臨時理事會來自我組織與治理。十一月二十一日,村民第二次集體上訪,隊伍舉著「還我土地」、「懲治腐敗」、「反對獨裁」、「公正透明的基層選舉」,兩側是手持對講機的糾察隊,井然有序。

     十二月初,五名領頭的活躍村民被捕,薛錦波在拘禁中死亡,渾身是傷,村民群情激憤。警察與村民在村口互設關卡與路障,彼此對峙。十二月二十一日,村中深具名望而被請出領導的林祖鑾代表村民去和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會談,提出三點要求:釋放被捕的三名烏坎村民;歸還薛錦波的屍體;承認由村民直接選出的村民代表理事會的合法性。三點都獲得同意。

     一月中,當局將林祖鑾任命為該村新的黨總支部書記,開始籌備村委會的重新選舉。二月一日,烏坎選出籌備三月村委選舉的選舉委員會,這是村民首次投票,並且是自己摸索出的投票規則。三月三日和四日,村民選出新的村委會主委、副主委和委員,主委依然是林祖鑾。我在烏坎時是選前的二月底,村內牆上都是關於投票的通知與說明,而村委會大樓前,工作人員正在籌備幾天後的選舉。張建興帶著我們散步、介紹烏坎的「民主地圖」:這是當初村民集會的廣場,那裡是腐敗的「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大樓(外面被噴漆「還我土地」),還有抗爭時的「指揮部」──就是林祖鑾他家,張建興等幾個年輕人住在他家樓上,並且設立四部電腦,隨時對外傳播消息;隔壁的一棟民宅是讓記者工作與居住的「新聞中心」。

     烏坎村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中國農村的普遍問題:官員腐敗、集體土地被幹部非法出賣村委會不改選去年九月的集體上訪當然也不特別,特別的是他們強大的自我組織能力,這部分是來自他們當地的傳統。另一特別之處是廣東政府對於民眾的讓步,承認他們的訴求合理,並讓他們可以從抗爭走到選舉。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抗議者成為新的領導者,例如抗爭領袖林祖鑾成為黨總支部書記和新任村委會,去年被警方拘捕的五人之一洪睿超被選為選委會成員,薛錦波之女薛健婉高票當選為村民代表,因此有人把烏坎事件與一九七八年開啟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安徽小崗村(註)相提並論。

      然而,這真的是新官民衝突模式、是中國基層民主實踐的新起點,還是只是一個難以複製的例外?居民原本要追討的是土地問題,新的村委會是否真能替村民爭取回土地?林祖鑾鏗鏘有力地回答了我們的問題:「未來爭取土地,法院一定會拖很久來消磨我們的意志,但這是妄想。從去年底這幾個月,民眾已經知道,群眾才是力量,群眾的力量才是不可抗拒的。

     的確,雖然烏坎人從群眾抗爭到建立了程序民主,實屬不易,但他們很清楚不以此為滿足;如果這個在黨國體制中的小小民主不能拿回他們的土地,那麼林祖鑾和村民們已經準備好,繼續走向抗爭。(作者為專欄作家)

(註)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農民:嚴宏昌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13149

 

相關閱讀:

1.廣東烏坎抗議訊息從微博「消失」(2011. 1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937202

2.中共坦克抵廣東陸豐(2011. 1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945870

3.紐時:中國還有62萬個「烏坎村」(2012. 1

http://blog.udn.com/teddy5422/6007006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19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