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郝明義/沒有第一哩路的兩岸政策
2015/09/19 11:08:27瀏覽139|回應0|推薦0

2015-09-07  前國策顧問

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都缺第一哩路。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沒有第一哩路

    我一直很好奇,馬總統為什麼會認為二○一四年北京A P E C(亞太經合會)可以有一場馬習會。事情過去將近一年後,當他接受B B C 訪問,談起這沒成局的馬習會,仍然遺憾溢於言表,可以想像他的渴盼有多大。

    很多人都相信,二○一三和二○一四兩年台灣發生的一連串政治風暴,從服貿協議的簽訂、馬王政爭、引爆太陽花的半分忠事件,到張顯耀共諜事件,都和馬總統對這場馬習會的渴盼有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A P E C 的馬習會像是媒體上連載的一齣懸疑劇。只是在馬總統種種的努力下,都堅持快要超過時限了,最後還是很反高潮地破滅。

    然而,這真的是一齣懸疑劇嗎?不是。A P E C 的馬習會,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成局的條件。答案,對岸早已透過A P E C 公布了。只要看看蕭萬長後來出席那年A P E C 的情況就知道。即使蕭萬長早已不是中華民國的副總統,只是以一個民間智庫代表的身分與會,對岸的戒備有多麼森嚴。蕭萬長出席A P E C 的時候,是對岸唯一連地區和頭銜都完全不唱名的代表。對岸連一個我們的前任副總統出席A P E C 都要使之銷聲匿跡,他們會同意馬英九總統出席?不讓中華民國在任何國際場合出現,或被看到被聽到,是對岸一向的國家政策。

    我們來看看台北國際書展這個例子好了。台北國際書展舉辦了二十多年,不論我們如何邀請對岸的出版業者正式參展,都不成。他們連派出版社來台灣參加一個冠了「國際」之名的書展都是禁忌,怎麼可能讓來自台灣的總統去北京參加一個正式的國際領袖級的會議?此外,一個北京朋友跟我說:「你們都沒看出來,二○一四A P E C ,是習近平要展現自己成為習大帝的一場登基大典嗎?他怎麼可能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讓你馬英九過來,用國共領袖破天荒會面的新聞來分食他的光彩和新聞版面?」

    二○一四A P E C 的馬習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馬總統卻一廂情願地投注那麼大心力,讓國家和社會承擔那麼大的成本來推動這件事情,連事過一年之後都看不清癥結,還要跟B B C 大表遺憾,所以說他在兩岸政策上連第一哩路都沒有,應不為過。

◎連戰的「祭司集團」和馬總統的利益衝突之處

    馬總統一直自誇兩岸政策,說他創造了兩岸前所未有的和平。這有些言過其實,起碼在李登輝總統還沒提出兩國論之前,兩岸也有過一段平靜的日子。但是陳水扁總統因為自己的貪腐而動搖權力基礎,不惜搞冒進台獨,確實曾經把兩岸關係搞到了烽火邊緣。馬總統在他就任七周年記者會上,特別強調七年前的「哀鴻遍野,哭聲震天」,就是在提醒大家他走的是不同於陳水扁總統的和平之路。

    陳水扁的確造成這些危險。林濁水在《歷史劇場》這本書裡,很詳細地記錄了那段日子。陳水扁如何偏執地一意孤行,不惜把台灣和對岸、台灣和美國的關係破壞殆盡。然而,馬總統一直不提的是:如果民進黨曾經在兩岸政策上走過挑釁之路而把台灣帶進危險的深淵,那國民黨這些年來也因為自己走的亂路和盲路,而把台灣帶進另一個流沙帶,逐漸沒頂而無法自拔。

    李志德的個子高,臉龐很年輕,經常帶著笑容,不容易聯想到是一位對兩岸關係觀察十分深刻的資深記者。我讀了他寫的《無岸的旅途》一書之後,找了機會和他共進了一餐牛肉麵。

    「祭司集團」這個說法,就是李志德想出來的。幾十年來,國共對立,不相往來。二○○五年,敗選之後的連戰,卻藉著陳水扁把兩岸關係送進谷底之便,開啟了「破冰之旅」,打開歷史新的一頁。

    但是這新的一步,很快就走亂了。亂的第一個原因,是連戰在對岸支持與配合下建立起來的新國共關係,成了引領台灣富商巨賈在中國大陸尋門求路的熱線,結果也形成國共關係造就台灣權貴資本抬頭的詬病。因此,李志德說連戰帶頭形成了一個「祭司集團」:

    所謂兩岸「祭司集團」指的是聚攏在海基、海協兩會、「國共平台」或其他藍軍大老的四周,奉「辜汪巨靈」為宗主,言必稱「九二共識」、「兩岸一家」,實則分食兩岸交流經濟利益的政商集團。

    祭司集團要建立鞏固影響力的平台。所以從連戰和胡錦濤發表聯合公報開始,國民黨就把原來應該是兩岸政府處理的事,窄化也異化為國共兩黨間的議題,給兩岸關係製造出許多「二軌道」。這些二軌道不但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呼風喚雨,連自己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也要繼續對馬英九總統下指導棋。

    馬總統顯然從上台伊始就不想兩岸政策被祭司下指導棋,而要拿回主導權。所以他不相信祭司集團已經建立的經驗、人脈,才會在陸海兩會都派上毫無淵源的「白紙」般的新人另起爐灶;他自己又不時急著親自插手,越級指示,還想把根本不可能成局的「A P E C 馬習會」搞成任內最大政績,這些都是其來有自。

◎連戰的「祭司集團」和馬總統的利益一致之處

    馬總統和祭司集團雖然在國民黨內有利益衝突,但是對外也有一致的立場,那就是承認祭司集團所建立的國共平台,是一個可以誇耀於民進黨的政治資源。但這種誇耀,對國家整體很不利。林濁水在一篇文章裡寫得十分透徹。

    林濁水回顧過去,即使是一九九○年代國民黨威權尚存、民進黨許多被國民黨關過的政治犯剛從草莽走入殿堂、新黨則懷抱亡黨亡國的孤臣孽子之志,三方都非常慓悍的時期,大家行事卻都正派光明,知道民主政治固然建立在政黨的競爭之上,「但是政黨如果在涉外事件上過分的競爭,則無疑的,往往會對國家造成嚴重的傷害,有時讓有敵意的外國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當時朝野政黨都把「政黨合作」當作涉外事件的原則。

    在林濁水的回顧裡,這個原則到了二○○○年後由連戰帶頭毀棄。當時陳水扁總統邀請蕭萬長代表國家出席A P E C 會議,蕭萬長本來要接受,但是連戰以黨主席身分禁止。從此,「台灣外交的『政黨合作』時代宣告中止,而國民黨則進入兩岸交往『黨先於政』,『黨先於國』的惡質時代。」

    國民黨誇耀自己有這種黨先於政、黨先於國的平台還不夠,有段時間還甚為嘲諷民進黨怎麼不去建立自己的民共平台,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來,民進黨也有人躍躍欲試。很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林濁水在他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一個提醒:「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以前跳過官方關係、建立黨對黨關係的作法,不值得民進黨羨慕,民進黨不會仿效。如果民進黨執政,將透過官方與官方關係接觸;中央執政前,將透過民進黨執政地方政府與對方接觸,或透過立委與對方接觸,黨不會跑到政前面,更不會跑到國前面。」

◎民進黨也沒有兩岸政策的第一哩路

    蔡英文成為二○一六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之後,許多聲音在質疑她沒有兩岸政策,缺乏最後一哩路。其實,蔡英文缺的不是最後一哩路,而是第一哩路。這第一哩路就是老老實實地承認她要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她當上總統之後要和對岸打交道的,也是中華民國。

    對岸一直拿九二共識來叩問她,但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比蔡英文更好回應九二共識。只要她大大方方地問對岸一個問題:如果有九二共識,請對岸說明一下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裡的位置。但是她碰上 「中華民國」,總還是逃避,或是忸怩。她可以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但就是很難說出「中華民國」。

    就一個很可能第二次輪替執政的政黨領袖,就一個很可能即將當上中華民國總統的人,對「中華民國」四個字還這麼閃避,實在不應該。不只授對岸以柄,不只讓美國擔心陳水扁時期的冒進有可能重現,連國內也持續有人質疑與抨擊,這不是沒有原因。

    國民黨心虛於過去內戰的失敗,儘管兩岸交往了這麼久,卻從來囁嚅,從來不敢在對岸面前講出「中華民國」。國民黨的人,在對岸最多只敢背誦或複誦一九四九年前孫中山和中華民國的歷史故事。去對岸如此,在自己家裡見對岸的人,也是如此。

    美國人要在大選前面試蔡英文,應該是因為七年前陳水扁總統的前車之鑑令人不敢恭維。林濁水回顧陳水扁在二○○六年縣市長選舉大敗,正當眾叛親離之時,如何訴諸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使得原先表態出走的人立馬乖乖歸隊,得以保住自己的基本盤。我問林濁水,這些台獨基本教義派佔多少。「佔大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但是民進黨公職服務人員服務處的志工,三分之一都是他們。」林濁水回答。

    所以大家心裡不免都有一個問題:如果蔡英文有一天也面臨執政交不出成績,民意低落,政權動盪之時,會不會重演陳水扁的冒進,也在兩岸政策上玩火,再度訴求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蔡英文越早誠懇地面對她要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她勝選之後將要宣誓護衛中華民國的事實越好。

◎蔡英文應該回想八年前的一幕

    蔡英文應該回想一下二○○八年陳雲林來台時發生的事。在那年光輝十月剛過,台灣許多地方還有中華民國國旗飄揚的時刻,國民黨政府為了讓陳雲林賓至如歸,便在他經過的路線上都把國旗清除。結果有一幕景象是,許多長期並不認同中華民國的綠營支持者,身上穿著「恁爸係台灣人」,手上持著中華民國國旗聲嘶力竭地吶喊,而代表國民黨政府的警察卻不准、甚至在衝突中折毀了國旗。

    八年前,民進黨支持者可以在街頭上維護中華民國國旗,不惜和警方流血衝突;八年後,蔡英文為什麼不公開地跟這些支持者說,請他們也支持你在廟堂上護衛中華民國?民進黨如果能再度執政,比國民黨還更堂堂正正地表達中華民國的立場,最少可以匯聚國內對兩岸政策的共識。

    同樣的,如果民進黨也相信兩岸政策一切回復到政府與政府的談判,以國家的利益優先,那就應該真心誠意地護衛中華民國。這應該才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第一哩路。

(本文摘自作者新書《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07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