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全球「一中」質變是否已成潮流(下) ---- 聯合新聞網
2021/08/13 00:34:31瀏覽400|回應0|推薦1

2021-08-12 【文.廖士鋒】

歐美不認為立陶宛越線 強調「一中」政策的自主性

此次立陶宛外交部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要求除了回應感到遺憾外,也強調立國將「在一個中國原則的界線內,謀求與台灣的互利關係,就像歐盟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立刻響應,稱與立陶宛這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友站在一起譴責中國報復作為,美國支持歐洲夥伴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並抵抗中共的脅迫行徑;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發言人馬斯拉里(Nabila Massrali)亦表示,歐盟不認為在台設處或是台灣到歐洲設處是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舉動,畢竟這與大使館或領事館的意義不同,「就像歐盟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政府,但歐盟也有興趣與台灣深化關係,故在台北設有歐洲經貿辦事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跟歐盟不約而同都提到「一中政策」的涵義。歐盟指出其「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也語帶警告表示雖然這是中國和立陶宛的雙邊問題,但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變差也會程度影響歐中整體關係;美國則是表示,「各國都應該要能決定自身『一中』政策輪廓樣貌,不受到外在脅迫,美國就是這麼做」。 明顯的,雖然拜登(Joe Biden)政府強調「不支持台獨」、遵循「一中政策」,但仍在極力擴大該政策的彈性範圍,例如此前美軍上校在國軍節目露面慶祝飛虎隊80周年的「中美合作」,美國也持續讓軍機降落在台灣。

但這是否表示美國就想越過紅線?其實從近年來北京「一中原則」縮緊以及美歐強調對「一中政策」的詮釋權來看,雖然難免會碰撞,但只要美國仍然「戰略模糊」,就不至於在「一中」問題上跟北京徹底攤牌。

立陶宛政府「一中」真的幻滅了嗎?

若仔細檢視此次的導火線「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其英文稱謂並不是政治性的「Taiwan」、而是較具民間性質的「Taiwanese」,與索馬利蘭、蓋亞那模式顯然相異,要說這是立陶宛毀棄1991年9月14日與中國大陸建交公報中的「諾言」,稍嫌過於苛責,反而是中文與英文稱謂有所落差,原本這可以是低調的「擦邊球」(北京先前也以低調方式處理),但民進黨政府在台灣鑼鼓喧天高舉「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顯然視立陶宛為其衝破「一中枷鎖」的成就,事已至此,北京也不得不開始出牌。

《路透社》訪問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反應,他稱正在考慮「下一步」,但他強調立陶宛的政策也是許多歐洲國家的政策。 但是,立陶宛官方顯然早在北京召回大使前,就有踩剎車的跡象,例如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即提到,駐台代表處名稱的後半段究竟將使用「in Taipei」或「in Taiwan」仍尚未定案,更指出該代表處將不會由立陶宛外交部主管,且也由公開遴選專業人才產生代表(亦即非外交官),顯然立陶宛仍試圖遵循與中立建交公報所提到的「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尤其,中立建交公報並未提到立陶宛的一中是「原則」還是「政策」,但是此次立陶宛外交部的聲明中,明確提到會在「一中原則的界線內」(in line with the One-China principle)與台灣發展互利關係,顯然,立陶宛的聲明措辭所用的「原則」,與美國、歐盟等強調一中「政策」相較,更靠近中共的立場。 就這個角度來說,立陶宛政府雖然在理念上極力與台灣靠攏,但營造對中國大陸的轉圜空間也是斧鑿斑斑。不過話說回來,只要兩岸關係仍然在低谷擺盪,那不論台灣怎麼拓展外交,都可能有讓當地國違反「一個中國」的疑慮,若要解決「一中」心結,關鍵仍在兩岸關係。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664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