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惠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崩壞(29)
2018/10/03 08:58:54瀏覽279|回應0|推薦0

2018-09-27

台商赴中國投資是近三十多年來台灣對外投資的一大特色。為了從事經濟改革,中國自1980年代起提供許多優惠條件吸引了大量外來投資,其中也包括台灣的廠商。但是,早期因為法令限制,許多國內廠商對中國的投資都是私底下透過香港來進行。由於依當時的法令,對中國的投資是非法的,因此官方統計資料並無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及產業。一直到1990∕1991年,政府才公布法令,使對中國間接投資合法化。自那時起,對中國地區的投資金額及產業分配比例,才正式列入官方統計資料。1991年、1992年、1993年台灣核准對外投資金額及產業分配比例數字可以看出,對中國投資占台灣總對外投資比例在這段期間急遽上升,由1991年的9.5%上升至1993年的65.6%。而對中國地區投資的產業集中於食品飲料業、塑膠製品業、電子及電器製品業,以及器械儀器業。

據行政院經建會(現今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1996年台灣對外投資不論件數、金額都創下歷年新高記錄,顯示台灣掀起第二波對外投資熱潮,反映台灣企業採取國際化的經營策略,相繼赴海外設投資控股公司。經建會分析,這項第二波對外投資熱潮有兩大特色以服務業領軍,與90年代初期的第一波由製造業掛帥不同;其次,第二波是為了追求國際化,第一波卻是企業因應國內投資環境急遽變化,紛紛赴東南亞、中國尋求較低成本的投資地區。

1996年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1%,提高為1.3%,是1990年以來最高,經建會表示,就對外投資與國內民間投資金額相較,1996年對外投資占國內民間投資金額10.9%,也是1990年以來最高水準,對外投資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管道。1996年,美洲已取代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地區。不過,就單一國家而言,中國仍是台灣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經建會指出,1996年台商對外投資地區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區、中國與其他亞洲地區。

據學者們對海外投資依不同的標準分類分為各種不同形式的投資,依其對資本形成的影響可分為三種情況,若國內與國外投資間有替代關係,稱之為「古典情況」;若對外投資不影響國內資本形成,稱之為「逆古典情況」;若對外投資不減少國內資本量,但能增加國外資本形成,則稱為「反古典情況」。

對外投資尚可由生產產品的分工方式及投資的主要動機分類。依生產產品的分工方式分,若海外子公司生產之產品與母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層次不同,而為母公司的上游或下游產業,海內外生產為上下連貫的關係而不互相排擠,則稱為「垂直投資」(vertical investment);反之,若海外子公司生產之產品與母公司所生產者無上、下游的關係,則稱為「平行投資」(horizontal investment)。若依投資的主要動機分類,則可分為「防禦型」與「擴張型」兩類對外投資。一般而言,「擴張型對外投資」指那些以擴充企業的營業、追求企業的成長,而常含有欲達成某特定目標之投資,如為擴大銷售市場、分散投資風險、確保生產資源、地主國公共措施、租稅及其他優惠措施使投資有利等;而「防禦型對外投資」的主要動機則是由於在本國生產的比較利益喪失,為挽救出口頹勢而轉至國外投資,以利用地主國廉價的勞工、土地等生產資源,在海外延續其企業生命。雖然對外投資可依不同的標準而有上述的分類,但是各分類標準並非互斥。例如擴張型的對外投資通常與母公司採垂直分工,而國外資本形成與國內資本形成是互補的。相反地,防禦型的對外投資與母公司則採水平分工,而國內、外的資本形成則是相互替代。一般最常用的對外投資分類是依動機區分,亦即分為防禦型及擴張型二種。

經由上述台商海外投資的歷史演進,可以大略地說,台商赴海外投資起先是為尋求海外據點的「擴張性」型態;到1980年代中期,由於國內生產因素相對昂貴,加上投資環境安定性趨向惡劣,以及全球各國、尤其共產世界紛紛倒向自由經濟體制,提供廉價生產因素(人力和自然資源、租稅優惠等)、特別是中國更對台商形成莫大吸引力,於是防禦型對外投資特性逐漸轉強,並由中小企業漸漸轉向大型投資案。

依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核准對外投資統計,國內核准對外投資金額於2000年達高峰(507,706萬美元),之後5年趨於下降,2005年總投資金額為244,745萬美元,較上年減少93,457萬美元,負成長27.63%。但2006年卻又大幅上漲,2007年再續漲,20082010年又下滑,2011年再上揚,2012年且大漲至809,864萬美元,2013年滑落為523,227萬美元,2014年卻又反漲為729,368萬美元,可見台灣核准對外投資近十年來波動起伏甚大。

同樣依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核准對中國投資統計,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於2010年達到最高(1,461,787萬美元),之後三年趨於減緩,2013年減至919,009萬美元,2014年又增加為1,027,657萬美元,成長11.82%。各業別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對中國投資金額歷年來大都居於首位,19912014年其投資占比18.84%;而金融及保險業自2011年起成長快速,其投資占比已躍居首位,2014年高達16.14%隨著海外經營當地化的調整,台商海外經營策略已逐步地由以往防禦性的投資型態,轉向以市場擴張型態來發展。

劉孟俊、陳靜怡、林昱君(2006)即曾就對外投資業者海外經營當地化趨勢作探討,他們並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歷年〈對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及〈赴中國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報告〉做進一步解析。他們的研究指出,在經營當地化過程中,可由「市場導向」、「當地採購」、「當地人才進用」及「技術當地化」等四個面向來觀察(表1)。換言之,當這些面向在地化比重逐漸增加時,即表示經營當地化的依存度在提升中。

(表1海外經營當地化之面向----資料來源:劉孟俊、陳靜怡、林昱君(2006)〈台商對外   投資事業經營的當地化〉;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5)〈2005年中國地 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

(面向一)市場導向

1.「市場導向」可分為當地市場銷售、外銷第三地及回銷台灣等三種取向。

2.依調查資料結果,採當地銷售者,對外投資廠商約有67成,對中國投資廠商則有45成;採回銷台灣者,對外投資廠商僅1成,對中國投資廠商則逾2成。

3.就投資地區而言,投資較先進國家的廠商,以開發當地市場為主;投資中國以外之開發中國家者,則以開發當地市場與外銷第三地二種方式並進。

(面向二)當地採購

1.為生產事業所需,廠商採購項目包括機器設備、原料、零組件及半成品等,來源取自當地採購、向台灣採購或向其他國家進口。

2.依調查資料顯示,對外投資廠商採購來源以向台灣採購及向其他國家進口為主,但投資較先進國家的廠商卻以當地採購為主(逾6成);對中國投資之廠商,雖仰賴自台灣進口,但當地採購比重更高,顯見當前中國吸引著上、中、下游廠商進駐,形成產業聚落,極有利於零組件及半成品等原物料之取得。

3.另依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5年中國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群聚效應以華東地區評比居首,華東地區由於外資群聚效應,在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基礎、高素質人力資源及開放的市場經濟管理環境下,提供更多商業機會,亦促成熱絡的商業活動循環。

(面向三)當地人才進用

1.由於在中國投資的產業以製造業為首,僱用非技術性人力比重較高,而其他地區以服務業為主,相較之下業務管理及技術人力比重較高,因此,就海外經營業務管理及技術人力來說,對外投資事業之台籍人才約占15%;中國投資事業則占8%

2.近年在中國投資事業之台籍技術研發人力明顯增加,尤其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此與當地生產線快速擴充,為使生產線順利運轉,派駐台籍技術人力以為因應。值得觀察的是,200510月中國頒布「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內地就業管理規定」,重新修訂社會保險金規定,在聘用台籍或陸籍人士之人事成本考量下,有加速人力在地化程度之虞。

(面向四)技術當地化

1.就產業技術來源而言,對外投資廠商以「國內母公司」與「當地自行研發」為主要來源;對中國投資廠商則以「國內母公司」、「自行研發」及「合資企業提供」為主,惟「當地自行研發」有提升趨勢。

2.若就創新研發策略來看,當地研發資源之優勢對台商技術當地化策略有相當影響力。對外投資廠商,尤其是投資較先進國家的廠商,較常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或技術顧問公司合作,屬「技術優勢擴張」策略;而對中國投資廠商,傾向於與客戶、材料供應商或中衛協力廠商合作研發,屬「技術優勢應用」策略。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1708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