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敬一新書《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2017/05/28 13:14:15瀏覽115|回應0|推薦0

《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一書將於五日出版。在此先摘錄第二章:「自由化、國際化」,錯把維他命當解藥,以饗讀者:

       

2013年底,在蕭前副總統的強力呼籲下,執政黨掀起了一波「努力加入TPPRCEP」的運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兩個自由貿易會員組織,分別由美國與中國大陸主導。拋開這兩個自由貿易團體背後的政治目的不論,如果台灣能夠加入其一,就幾乎是一次與10幾個國家簽署了FTA,這對台灣原本落後的FTA 簽署,當然像是大補丸。

於是,馬總統先是2014 元旦致詞宣示此方向,然後由已卸任的蕭副總統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再在總統府約集府院官員與立委敲定細節,復由外交部召回駐各國大使交代任務。然而,這些努力在2014 3 月學運之後全都打住。因為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民間對全球化的一些疑慮,當然也使台灣其他的FTA 簽署進程受阻。

FTA 也好、加入自由貿易組織也好,都是要推動貿易自由化、國際化。要使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這是蔣經國總統晚期,由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所提出。推動這「二化」的核心理念,就是相信「面對國際市場競爭,有利於台灣找到發展方向」。這個理念是「市場機能比政府指導更有效率」的延伸,原則上沒有錯。尤其在30 年前,台灣尚未解嚴且經濟管制甚多,政府老大哥無所不在,許多企業當時還少有國際競爭的歷練。在那個時候政府市場開放,是完全正確的方向。

但是到今天,台灣推二化已經推動近30 年。你若問自由化國際化還是台灣「唯一」的藥方嗎?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不是!那麼退一步再問,這二化還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藥方嗎?老實說,我認為也不是。那麼退兩步續問:為什麼那麼多政府官員還拚命在推自由化、國際化呢?那也許是因為他們在讀書時中了極端芝加哥學派的毒,誤以為市場萬能、誤以為貫徹自由開放,經濟就一定會好。如果有人這樣想,那就表示他們書沒讀通。

比開放,台灣不輸韓國

台灣推動自由化、國際化成績如何呢?台灣、韓國相比,開放程度如何呢?最近韓國努力與歐盟、美國、中國大陸簽FTA。透過11 FTA 的簽署,韓國的確爭取到比台灣優惠的出口關稅。台灣需要突圍,跟上FTA大浪也是必須。

但若以國內市場開放度為指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最新關稅檔案,早在1995 年就是WTO 創始國的韓國,2011 年實質平均關稅率為6.8 %, 遠高於21世紀才入會的台灣1.8%。台灣幾乎所有產品都已列入開放清單,但韓國開放項目只有94.6%。當然,世貿組織的數字沒有計入韓國因為FTA 而做的降稅,但即使以關稅收入除以進口金額為指標,韓國實質關稅稅率在2011 年接近1.74%,也遠較台灣1.16%為高。在世界經濟論壇、美國傳統基金會評比,台灣自由度都比韓國高。

再看看歐盟之例:君不見,歐盟諸國開放自由程度極高;如果自由化、國際化真是解救經濟的靈丹妙藥,那麼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諸國就不會有今天的慘狀。再看看台灣自己:目前除了兩岸人貨有諸多管制,究竟還有什麼不自由的市場?兩岸經貿問題是該面對,但是那就是特殊的兩岸議題,與自由不自由、國際不國際無關。

自由化、國際化,不能算是經濟政策

我常做一個比喻:自由化、國際化不能算是經濟政策,就像「放牛吃草」不能算是教育政策一樣。有些人以為,自由化國際化、開放競爭,廠商就會找到他們最有利的方向,政府不必多做其他。簡單地說,「唯市場開放論」者認為,經濟政策應該要「產業中立」,政府只要開放市場,不必再有產業政策。

可是這個說法投射到推動簽署FTA 的情境,就顯然矛盾。看看韓國:當他們四處加簽FTA 時,一心一意所想,當然是他們的汽車、時尚成衣,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當老美與外國談FTA 時,三不五時就提到豬肉、牛肉、玉米,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當紐西蘭與他國談自由貿易時,又何嘗不是想推銷其奇異果等農畜產品,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所以簡單地說,自由化、國際化所主張的開放市場,應該是與產業戰略、產業政策分不開的。可惜的是,台灣政府在推服貿、貨貿時只會說「再不簽,紡織、機械產業就會競爭不過韓國」,但這只是消極論述,與積極的產業戰略截然不同。

所謂的積極論述,就是要回答「我們想利用自由化、國際化這個手段,達成什麼經濟與產業目標」這個問題。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2014 9 月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發言比許多財經官員講得都清楚。台灣目前確實該推國際醫療產業,而為了消除國人對國際醫療可能會對醫療資源衝擊的疑慮,確實該有國際醫療示範區。但這是衛福部為醫療產業該做的事,也該提出推動國際醫療產業的論述,這與自由化、國際化本身無關。台灣也確實該推動農產加值、認證、包裝,創造14 億華人的食品加工產業。但是同理,這是農委會該做的事,也需要示範以消外界疑慮;這也與自由化國際化無關。把這些東西全部塞進一部自由經濟示範區法案,就模糊了原本的產業發展目的,當然也就模糊了以示範區「驅疑」的論述基礎,只剩下「自由化、國際化」的鸚鵡口號。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344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