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瀋陽警察文明 替龍應台上了一課
2018/10/24 17:46:42瀏覽285|回應1|推薦4

瀋陽警察文明 替龍應台上了一課

數名瀋陽警察「溫柔」地扶著受傷的小市民上警車。(取自龍應台臉書)

龍應台16日在臉書發文,她在瀋陽看到受傷的市民。(取自龍應台臉書)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本報資料照片)

龍應台盛讚瀋陽基層警察處理事情的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取自龍應台臉書)

在台灣名作家龍應台眼中,基層警察的舉止,堪稱文明「很重要的一個指標」。16日晚間在大陸遼寧瀋陽街頭,龍應台親身經歷的一幕,目睹警察幾乎是「溫柔」地扶著酒醉受傷的民眾上了警車,讓她在臉書記上一筆:「今晚可上了一課,關於中國、關於我自己的某些成見」。

當天背著一個小背包的龍應台,造訪《大江大海》書寫過的戰場──瀋陽。事後她在臉書寫著:她在下班時分西塔街的轟隆車潮中,遇見一位跌坐在大馬路上,不知是酒後跌倒,抑或被車所撞,額頭流血,滿褲子濕透的男子,不禁擔心「他隨時可能被輾過」。只見汽車從他身旁閃過,路人從他身旁走過,卻沒有人停下來。

街上替醉男求救

面對龍應台的再三詢問:「你要我叫救護車嗎?」、「要我打電話給你家人嗎?」、「你要喝水嗎?」對方始終搖頭不語。開麵包車的駕駛、拉著菜籃車經過的女人,則先後對龍應台投以異樣的眼光,勸她別管這位酒醉男子。

最終一位旁觀看熱鬧的馬尾女孩,指點龍應台前往200公尺外的派出所。看見一輛正要開走的警車,她連忙趕上去敲車窗:「前面二百米,大藥房對面,有一個受傷的人坐在馬路中間,非常危險,麻煩你們去幫助他。」車內的中年警官看看龍應台,說了聲「好」。

向警官開口之前,龍應台筆下形容,電光石火之間,腦裡閃過無數聽過的、看過的與公安有關的印象和念頭: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制、體制中公安的角色、警察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人們對武警的各種說法、全球流傳的「城管」的各種不可思議的乖張行為視頻……。

一個舉動對陸改觀

龍應台自承當時「心裡深藏的不信任使我急切」,甚至擔心「他們會不會把那人當罪犯對待啊?」因而鍥而不捨大聲地說「您承諾我一定會去?而且『現在』就去,對吧?」當天來到《大江大海》寫過的「瀋陽車站」,下火車為找間旅館,無意間碰上此事。一番天人交戰後,她決定加緊腳步回到原點。

映入龍應台眼簾的一幕:警察先把傷者扶到人行道、坐在階梯上;之後數位警察幾乎是「溫柔」地扶著,這個被酒友拋棄而受傷的小市民,上了警車。

原本擔心「回頭」,可能「只得到一份對人性的失望、對這個地方更強烈的不信任」;然而當晚瀋陽基層警察舉止反映出的「文明指標」,卻著實為龍應台的「中國印象」、「個人成見」上了一課。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旺報)

親身經歷 才能擺脫個人成見

不止「傾聽」,更要親身「面對」、實地經歷,台灣人才可能改變既有的「大陸印象」、擺脫個人乃至群體的「成見」。

名作家龍應台16日在臉書上,發表在瀋陽的一段親身體驗,「今晚可上了一課,關於中國、關於我自己的某些成見」。文中兩度提到,她原本對大陸警察感到「不信任」,甚至擔心酒醉跌坐在大馬路上的男子,會被當成「罪犯」對待。最終出乎意料之外,瀋陽基層警察的處理方式、言行舉止,符合於龍應台口中很重要的「文明指標」。

台灣民眾對大陸先入為主的印象、成見,何止是對公安、警察的不信任而已。一方面自豪於龍應台所言:「在整個華文世界裡,台灣的公民素養應該是發展得最好、走在最前面的」;另一方面眼見大陸的崛起,則有著「自卑導致的傲慢」,拒絕去傾聽、面對乃至承認,大陸正逐漸進步、民眾素質有所提升。

針對台灣雖為多元開放社會,卻往往不願帶著同情、理解、謙虛,去認識、了解、欣賞其他文化,龍應台也語重心長地說過「真正的害,是人民本身素質不夠」。兩岸之間現已走到全新的關卡、另一處渡口,台灣人應傾聽、面對本身的自卑,推倒過去由印象、成見築起的高牆。不理解大陸的過去、現況,又何以判斷其未來,進而知所因應?

(旺報)

賴廷恆的最新文章

龍應台的一堂課 檢驗兩岸交流

台灣作家龍應台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講述了在大陸瀋陽市的一段經歷:她看到一名受傷的男子跌坐在馬路上後,請來警察幫忙,本來想要繼續路程,但出於「對中國的成見」,還是往回查看。結果令她上了一課,因為警察正溫柔的詢問這個小市民家裡地址,並攙扶進警車。而事件在媒體傳播不久後,涉事民警現身回復稱,這是普通的救助警情,不值得炫耀。

龍應台的「偏見」,主要來自於對大陸警方的不信任,她腦海中回想起種種傳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制、體制中公安的角色、警察和人民之間的關係、人們對武警的各種說法……」

這讓人聯想到40年前龍應台《野火集》中的雜文,《野火集》也多以批評當時台灣各種社會現象為主,其文風犀利,其觀察深刻在那個時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巧合的是,在其中最著名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中,開篇就是發生在台北街頭的事情,被撞的小孩無人救助,警察和攤販相互勾結等等。龍應台40年前振聾發聵,引起共鳴,是因為其議論、其呼籲都是有所根據,是龍應台市井街頭的觀察,源自於真實的生活場景。

龍應台的文字之所以能夠受到全世界華人的關注,也正是因為龍應台對兩岸的歷史與現實曾作出的深刻反思和描繪,但她對如今的大陸社會,似乎也缺乏深入觀察和細緻瞭解,長期以來積累起來的負面信息和看法還是干擾著她的判斷。

龍應台的偏見只是一個縮影,這種偏見長期橫亙在兩岸之間,成為阻礙兩岸民意交流的障礙。偏見的來源,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一日兩日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媒體的報導往往是個案,每次個例被無限放大,再經過政客渲染和媒體發酵,以致於這些個案容易被當做普遍情況而被兩岸民眾接納,並逐漸匯總成一個完整的有諸多想像的偏見。這讓許多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末,甚至還停留在文革時代。

偏見產生之處就在於,當台灣社會變得更加有序、更加文明法治的時候,中國大陸還停留在原地嗎?這個議題在兩岸發展日趨不平衡的今日,變得格外重要。近十年來,行政、警察隊伍素質的提高,基層治理方式的改革與進步,對於大陸民眾而言,都是實實在在能感受到的。而龍應台作為對兩岸政情民意、歷史文化有深刻瞭解的知識分子,卻到今天尚且發出「對中國的成見」的感慨,可想而知,更多的台灣民眾對於對岸的想像,可能仍舊是片面的充滿偏見。

龍應台的一堂課,也是檢驗兩岸交流與瞭解的一堂課。在兩岸民眾來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回頭看」,看看開放三通這十幾年,大家對彼此的社會狀況是否真正瞭解了,看看雙方一些固有的成見是否慢慢在消除。誠然,兩岸民眾的來往,很能真正不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不受到意識形態、政治議題的操控,但我相信,龍應台這次所描述的「溫柔」的小事,也會成為一個新的個例,來打破既有成見,未來會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瞭解與認知。(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旺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118537952

 回應文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陸軍警
2018/10/25 10:24

真的沒話說。

大陸有不好的人是 1. 貪腐的官員 2. 苛待員工的土豪老闆 3. 素質差的小老百姓。 - 當然都是部分,不是全部。


台客38 嚴選後 支持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taiwanese38) 於 2018-10-25 18:40 回覆:

9月去西安 被老百姓感動到心疼

坐上地鐵 一定馬上有年輕人站起來讓位

某次 一位女孩要讓位 我婉拒了 告訴她[一站就下車 不用坐 謝謝你]

她堅持我必須坐 [以免煞車摔傷了]

某天坐上公交車 因為和老伴輕聲交談 旁邊的一位大嬸問我:[你們是哪兒來的]

回她[我們是台灣人] 她竟然馬上從袋子裡拿出兩個大水蜜桃送我們吃

無法拒絕 只好謝了收下 下車時 她不停的說[還要再來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