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遺憾~我們都可能因愛而犯錯】---影片《美國天堂》賞析
2008/10/10 15:17:15瀏覽3529|回應2|推薦28

引用文章[徵文贈票&購票優惠]10/14嘉義公演--美國保羅‧泰勒舞團

  《美國天堂》,一如大部分的影片表現手法,這部電影是女導演以其自身故事開拍,平實的鋪陳自己的成長歷程、兒時心靈創傷,並勇敢面對創傷之源的自傳式的小品電影。

             【影片簡介】

   匈牙利籍的女主角蘇珊〈也就是導演本身〉在未滿周歲,因為父母遭受政治迫害,透過朋友協助緊急偷渡出境。遺憾的是偷渡集團因怕幼兒會突然哭啼而壞了大事,因此規定不准攜帶幼娃同行,蘇珊的父母不得不忍痛留下她,暫時託由外婆照應。

  蘇珊的父母到了美國之後,立即進行安排偷渡蘇珊到美國的計畫。

  原本的偷渡計劃是:由疏運馬鈴薯農產品的農婦,先餵食蘇珊安眠藥,並將她裝進馬鈴薯袋中,以漁目混珠方式偷帶出境,再輾轉送到美國與其父母、姊姊團圓。

  只是當外婆聽完農婦的計畫後,認為這計劃太危險了,因有太多擔心而臨時改變計畫,將蘇珊送到鄉村,委託一對膝下無子的夫妻收養照顧,並在六年後順利接到美國。

  不過,看似圓滿的安排,卻因蘇珊在美國出現生活適應困難,加上因為太想念養父母,不時可看到蘇珊與父母間的親子關係充滿敵對與衝突。連帶的也延伸出系列的家庭危機,例如,青少年的叛逆、子女異性交友問題、親子溝通問題、夫妻婚姻生活問題......等等,有著很多的遺憾與衝突。

      【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

   片中對話無數,但是就以「我們都可能因為愛而犯下錯誤」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順手拈來便有數樁因「愛」而肇致的傷害,看得我不停省思我自己是否也曾如此,因愛家人反而傷害到他們?

   蘇珊的父母,因為在匈牙利時,親眼目睹親人被濫殺迫害的不好經驗,為了保護深愛的女兒,為了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安全的生存環境,於是決意逃離血腥祖國,歷經千辛萬苦偷渡到美國,以為到來美國,就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美麗的天堂。

  而外婆因為愛蘇珊,不忍未滿週歲的蘇珊,在偷渡過程中遭受任何傷害與危險,因此改變計畫,臨時又將蘇珊送到鄉間。

  就在蘇珊六歲時,外婆又因為太愛蘇珊,也怕養父母會不捨蘇珊,而不讓蘇珊到美國與親生父母團聚,因此選擇用欺騙的方式,沒有在事前誠實告知養父母及蘇珊,沒有讓他們對即將的分離有所準備與因應的情境下,就逕自將蘇珊帶到美國。

  我們都知道,O到3歲是幼兒人格教育養成的黃金時期,蘇珊在鄉村養父母的田野式的、開放性的,與真心關愛的教養方式下的蘇珊是個快樂的小公主。以致在她六歲飛到美國與父母重逢相聚時,語言隔閡、性格、生活方式迥異......讓蘇珊無法順利融入美式生活,與親生父母也格外疏離陌生。

  沒有妥善處理分離的情愫,就蘇珊而言,導致蘇珊時時想念匈牙利的養父母、腦海中時常浮現「回去讀書」的念頭與渴望。失落感與創傷隨著小小孩的成長,也在蘇珊心底暗中滋長擴大不已。

  就養父母而言,因為驟然的分離,也讓養父母的情感陷於嚴重失落,影片中,在濃濃歐風吟唱的背景樂襯托下,養父母相依落淚,無語問天的悲傷神情著實讓人鼻酸不已。

   在影片中,看到蘇珊的母親因為愛孩子,費盡力氣透過各種資源管道,最後終於因紅十字會的人道援助,將蘇珊自匈牙利鐵幕接到美國團聚的過程,讓我看到了「為母則強」的巨大行動力,也看到了一個母親為了呵護她的小孩,所展現出的魄力與毅力著實讓人動容。

   只是為人父母者費盡心思,為女兒羅織一個最好的生存空間與世界的當下,孩子卻是不領情的。父母的「為你好」與孩子心中追求的「為我好」,兩者間在認知上是截然不同,有著天壤之差的。

   行筆至此,為人母的我一如蘇珊的母親,曾經也深怕孩子受騙、深怕孩子受傷、深怕孩子吃苦……於是也很自以為是為孩子安排一切,當然也很自以為是的,為自己的行為給合理化,還冠冕堂皇的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愛妳,你難道不能體會嗎?」來編派孩子的不貼心,進而封殺她的心底話。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過去的影響】

   常常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但是卻始終沒有人重視它對我們的影響。例如,親人驟然死亡;童年被同學取笑羞辱;男女朋友毫無預警就與你分手......

  影片中,蘇珊突然被陌生的外婆自養父母身邊帶離,投入陌生環境的恐慌;蘇珊的母親在餐廳親眼目睹外公被槍殺的死亡恐懼與陰影,再再影響她們日後思維、價值判斷、生活模式與人生觀。

  大多數的人在心靈受傷的當際,以為只要絕口不提、不說、不問,就可當成沒發生過那事兒。但是就完形心理學派的說法,這些個絕口不提的舊傷,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的一個或多個過不去,或是還沒有完全走過去的關卡。它可能是一段感情,也可能是一句來不及說出口的話,或一件尚未完成的任務,甚或是一個徒留遺憾的經驗。

   這些擱在心底的關卡其實是波濤洶湧的暗潮,一當時機成熟她就會像土石流潰堤一般,吞噬我們。潛藏於蘇珊與母親心中的創傷就是如此。

   隨著蘇珊的成長,一當時機成熟便伺機竄流危害,造成彼此衝突連連。影片中不時呈現親子衝突畫面,最激烈的一次莫過於,當蘇珊媽媽因擔心害怕女兒會因交友不慎而受到傷害,於是語言勸阻無效、行為阻止無用,一個氣極竟將蘇珊鎖在房中不讓她出來。阻力越大相對的抗力有越大,蘇珊在門窗被封死,不得其門而出的當下,竟也失去理性,用獵槍將房門擊毀。慶幸火爆的衝突過程,並未造成家庭任何成員身體上的傷害。 

 心理學常會以「內在小孩」來比喻,心靈的那些個沒有被妥善照顧與處理的傷口。對於較重、較深的傷口,或許表皮看似結痂痊癒,事實上裡面的肉卻仍潰爛,除非我們夠勇敢地把那塊乾皮掀起來,才能夠在傷口對症下藥。所以完形學派專家認為,學習面對內在小孩是人生重要課題之一。

  因此為了揮別創傷的過去,也為了找尋自己過往記憶,蘇珊透過父母的諒解與支持,決意面對心中的傷口,重返兒時生長地,找回失去的過去的點點滴滴。

   養父母的熱情與真愛依舊不減當年,景觀大致依舊,但是鄉村農居生活不再,人文、風俗、生活方式......也早隨著她的十多年美式生活經驗而改觀。面對當年沒有妥善處理分離情愁所帶來的創傷,在勇敢的面對,再重新經歷一次後,蘇珊終於得以重新檢視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我是愛你的】

  這是廖輝英女士在她早期的一本文集《與溫柔相約》中的一篇文章的標題。書中作者寫著:「父母對子女造成的傷害,最大的原因常是企圖決定孩子的未來」短短的一行字,讓我看了不覺暗自心驚,深怕自己也在無意中對女兒做出類似的傷害。

  最後僅以《其實我是愛你的》文章中的的最後一段話,來回應影片觀賞後的心得。

   「父母愛子女,原意無非是要他們快樂幸福。然而貿然而大意的為子女『定位』,在言語上偏失,往往會給子女帶來終生的憾恨。愛,不能做為一切的藉口,因為它也會傷人」───摘自廖輝英的《與溫柔相約》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cocity&aid=2287261

 回應文章

賈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頭棒喝 謝謝
2008/10/16 18:48

A big thank you to your sharing.

tacocity(tacocity) 於 2008-10-17 19:48 回覆:

其實,
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同樣的錯我一直都在重複的犯著。

真的,
我們都會因愛而犯錯,很難避免。



Ricard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們都可能因愛而犯錯
2008/10/11 16:37

我們常常愛得太急 常常希望馬上見到"效果"

給愛一點時間

時間會溶解這些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

子女年少時總覺得父母管太多 父母又基於愛而怕子女受傷

我相信總有一日子女長大成家立業後 會發現原來父母的愛是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