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6
2010/02/22 10:50:51瀏覽2103|回應0|推薦0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5<<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7A



(67)鉅鹿堂【魏】

鉅鹿:隸屬於冀州,春秋時為晉侯的領土。秦始皇併吞六國後,將鉅鹿設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鉅鹿、寧晉一帶。

魏氏的祖先是周朝太師畢公高,畢公高是周文王排行第十五的兒子,因輔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於畢。畢公高死後,他的子孫失去了爵位,成為一般平民。如此傳了很多代,直到畢萬,才當上晉國的大夫。畢萬因有功於國,被晉獻公封於魏邑,這就是魏姓的開始。

(68)解梁堂【關】

解梁:周朝地名,春秋時為晉國的屬地。秦始皇併吞六國後,設置河東郡,把解梁改為解縣,並將其納入河東郡,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解縣、臨晉、虞鄉一帶。

關氏為夏朝忠臣關龍逢之後,關龍逢因苦諫夏桀而被殺。在《漢書》的注解裡,服虔和顏師古分別這麼說:「關龍逢,桀之忠臣也」;「關龍逢,桀之臣也,忠諫而死也,以其直,無所阿私」。關氏的子孫主要在河東解梁、隴西兩地發展,比如武聖關公就是解梁人,故其後裔大多採用「解梁」和「隴西」為堂號。

(69)內黃堂【駱】

內黃:漢朝縣名,戰國時為趙國的領土。漢高祖即位初年設置魏郡,將內黃縣劃入,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內黃縣一帶。

駱氏的來源,主要有四支。第一支來自《姓纂》所說的「姜姓,齊太公之後有公子駱,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內黃、會稽」,這一支是炎帝子孫伯夷的後裔。第二支來自秦嬴的子孫大駱,秦嬴的原名是伯翳(伯益、大費),因有功於社稷,被舜賜以嬴姓,其遠祖是黃帝。第三支來自越王勾踐,《後漢書》的注解說:「駱者,越別名」。這一支來自夏禹的後代少康,其遠祖也是黃帝。第四支改自複姓「他駱拔」,《魏書》記載說:「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這一支出現於南北朝的北魏,屬於少數民族,他們隨著魏孝文帝遷到中原後,才改為駱姓。

駱氏以公子駱這一支比較發達,所以其子孫乃採用其發祥地「內黃」為堂號。

(70)河內堂【荀、司馬】

河內:戰國時為魏國的屬土,漢高祖即位初年於此設置殷國,第二年將其改名為河內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武陟縣一帶。

荀姓最早的一支來自黃帝的兒子,《國語。晉語》記載說:「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另外一支來自周文王,周文王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郇國。到了春秋時,晉武公併吞郇國,把它賜給大夫原氏,當時的人稱他為郇叔,後來郇叔的子孫把「郇」改為「荀」。荀氏在春秋時代是晉國的公族,他們居住的地區以荀邑為中心。

司馬這一複姓來自黃帝的曾孫重黎(黃帝→昌意→高陽→重黎)。關於司馬氏的來源,《晉書。紀》這麼描述:「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由此可見「司馬」在夏商周時代原是官名,一是祝融(能源部長),二是軍事首長(國防部長),到了周宣王時,才開始被賜為姓。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5<<          >>百家姓堂號的來源-7A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person2&aid=379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