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方三島印象一:棉花嶼
2014/07/04 14:28:32瀏覽5483|回應1|推薦31

北方三島印象一:棉花嶼

 

一切都從基石(三角點)開始。為了「撿」彭佳嶼的基石,一群基石的朋友軍容壯盛的聚在了一起,也才有了這趟北方三島(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的旅行。於我,則是慶幸有此機緣,得以一窺台灣北方的祕境。

 

碧砂漁港、基隆嶼

 

清晨六點左右,船準時離開了碧砂漁港。這艘船是釣小管也兼營磯釣的漁船,船艙雖設有休息室,但大家仍多集中在船頭、船尾及船側的可座臥處,以天為被、以船為枕,於艙外閒看海天一色。在船尾看船遠離海岸,從最開始仍可辨識「基隆山」頂的涼亭、鼻頭角的長尾巴,到最後只能見海岸線和晨霧混然一色,淆然莫辨,這才有遠離陸地、飄然出海的蒼茫感覺。

 

當「福爾摩沙」逐漸隱沒後,基隆嶼是最先跳出來吸人目光的島嶼。從海上看基隆嶼分外的明顯,無怪乎許多進出基隆港的船隻都以它做指標。從這面(東面)看基隆嶼,更讓人驚詫於它的聳峙,島雖不高,僅182公尺,但因為構成島嶼的石英安山岩,為黏性較大的岩漿凝結而成,易成圓錐、尖錐狀,或地勢陡峭的地形,所以雖然它和北方三島同樣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小島,但構成的岩石不同(北方三島多玄武岩),也造成彼此全然不同的地形面貌。

 

船續行海上,隨著基隆嶼的逐漸淡漠渺小,海上的風浪也有增強的趨勢。但今天的風浪大致算小,就曾在彭佳嶼當過海軍的「賴兄」眼中,今天的風浪連「托兒所」的等級都列不上。漸起燠熱的朝陽及略顯單調的景色,以及昨夜的睡眠過少,無不催得人瞌睡連連,只有時一兩隻飛魚,或三兩隻燕鷗飛過,才會引來一時的喧騰振奮。

 

航行近100分鐘,約740分許,迎來的此行第一個高潮──目力好的朋友隱約可見西方海面上的花瓶嶼,GPS顯示當時離港約30公里出頭。但這次的相遇只能算是邂逅,由於我們第一個拜訪的島是棉花嶼,花瓶並不在航線上,要等回程才訪,所以我們只能目送花瓶遠去。花瓶是北方三島中離台灣最近的一座島嶼,但其距離已是龜山島和台灣的三倍遠,除了蘭嶼、綠島外,我不曾坐船這樣地遠離台灣,剎時便有了遠離家園的荒遠感。

 

棉花嶼

 

航行近兩個半小時,近八點半許,船迫近了棉花嶼,GPS顯示離港約46公里,我們終於和北方三島有了第一次的接觸。

 

從南邊海面看棉花嶼,發現其東邊、南邊地勢較高,西邊則略顯低平。由於大體是由岩質熔岩流黏性較小的玄武岩構成,因此地形不似基隆嶼那般陡峻。東邊最高點高61公尺,為一火山錐遺跡。南邊的陡岸上有大片紅色的岩石,估計是火山噴發後期的餘熱,使岩石與空氣中的氧,發生熱氧化作用,使岩石中的二價鐵變為三價鐵的結果。

 

船漸迫近,島東方的「屏風岩」漸現偉觀。初從南望,岩體寬僅23公尺,形似一獨立的長型花瓶,棉花嶼一名「花矸嶼」,不知是否和這面的屏風形象有關。隨著船轉向屏風東面,這裡也是台灣的極東點,岩體突然呈現20公尺左右的寬度,這才凸顯出其有如「屏風」的一面。高約25公尺的岩體獨立海上,偉然巨觀,我第一個念頭是若能攀岩而上,不知是何等的旖旎風景,但這樣的景象,恐怕只能問道於岩上築巢的海鳥了。

雖然不多,但屏風岩上確實見到一些海鳥的蹤影,而白色的鳥糞便更是隨處可見。有一說棉花嶼的得名即來自於早年這裡海鳥甚多,只要人船靠近便群鳥紛飛,好似漫起一天的「棉花」飛絮,以是而得名。

 

現在棉花嶼仍是台灣北部重要的海鳥繁殖地,島上仍有珍貴的第二級保育類鳥種玄燕鷗白眉燕鷗生存繁殖,2009年「基隆野鳥學會」還在此發現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鳥種遊隼。因此早在1996年這裡便被劃為「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除了生態調查外,任何人都不能登島,雖然島上也有顆基石三角點,但我們這些基石朋友也只能在船上徒呼負負了。至於攀岩屏風岩,那更是想都別想。

 

屏風岩的偉觀,讓船老大特地繞著它轉了一圈,使我們可以清楚見到屏風岩靠近海面的岩體,有些已被侵蝕、崩落成方形的「海蝕孔門」,而隨著屏風岩發達的節理,將來這些孔洞還可能越加的擴大,甚而危及「屏風」的存在。但現在的屏風也不是亙古而存在,它本來和棉花相連成一體,但因受海潮衝擊侵蝕崩落,久而久之才生成現在的「海蝕柱」形體。從「屏風」的變化,讓人深味「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今日能相聚於一刻,不也是三生而有幸。

 

船繞過了屏風岩續向北行,漸及棉花嶼的西面及北面,這兩面的棉花顯得較為低平,海風輕吹綠草搖曳,還有些「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致。據說島上早年確實有羊,1980年代曾在島上放生了6頭山羊,或許由於環境良好,後來竟繁衍了50多隻,使得島上生態受到極大的影響,這50多隻「海羊」因而被遣送出境,島上又復寂然。

 

從較低緩的島北面看去,比較能理解為何這島一直不乏人跡。據「基隆市誌」記載,清領時期島上即有住民。1886年著名的傳教士馬偕,也曾上島觀察記錄鳥種。日治時期島上豐富的鳥糞吸引了日人的注意,還開設了定期航班,由基隆出發到島上採集磷肥,然後運抵福州交易,這航線直到日人離開後才撤消,島上居民也隨之逐漸撤離。

 

島的西北方,現仍可見當年港灣的遺跡。遠望還可見一「萬應公廟」,相傳是1986年時和平島漁民集資所建,以祭祀過往在此危險海域,因頻頻的海難而喪生的亡靈。也有同伴高呼望見了島上有解說牌,紛紛猜說牌上究竟寫了什麼,最後了解是島的簡介及歷史。可誰又能想像這長、寬僅3400公尺,面積僅兩個足球場大的島嶼,能有什麼歷史可以述說呢?

 

但繞島一圈後,我想像到了遠古的火山迸發,海岸的海潮侵蝕,屏風的聳立誕生,棉絮般飛鳥的海上樂園,「花矸仔」邊討海的漁人,為避械鬥來此暫居的住民,被定期航班載來採集磷肥的打工仔……,都曾在這方不大的海上舞台,鬧熱熱地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島嶼是有生命的,那麼棉花嶼顯然並不寂寞,更何況它還有我們這些過路人,三不五時的路過打擾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14767773

 回應文章

kuol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莫名的動力
2014/11/06 15:44
對於我們這種和大海不熟的人~

要頂著風浪~坐上數小時漁船飄搖前進~

為的只是在他人眼中看來莫名其妙的理由~

撿"基"石!!!!不可思議~就這樣出發了~

不過幾個月前~我也才同樣因為這種莫名的理由~

踏上彭佳嶼~只為了跳彭佳嶼燈塔
阿棟(stonejung) 於 2014-11-06 23:18 回覆:
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