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凱道危機策略對決
2006/08/29 11:03:53瀏覽2659|回應2|推薦30

 

施明德啟動倒扁靜坐活動,要以人海靜坐戰術來迫扁下台;綠營則一再動員反制,並訴諸引發暴亂的威脅。其實,雙方都在玩弄「邊緣運用策略(Brinkmanship)」,以迫使對方讓步;由於這種策略原本就具有 「不確定性威脅」的特性,如果缺乏風險的控制,也很容易就擦槍走火,形成災難。

 

邊緣運用策略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Thomas Schelling)提出的,這是一種在危機邊緣的運作策略,也是賽局理論的一個重要應用。

 

簡單地說,成功的邊緣運用策略,是在雙方對峙時製造出一個「災難邊緣」,可讓雙方同時墜落,以迫使對手退讓。其間,必須提出「可信的威脅」,以及不可控制的風險,讓對方感受到「再僵持下去就沒搞頭」的壓力,甚至得面臨玉石俱焚的下場。

 

但是,這個災難邊緣最好設計成是一個斜坡(而非易失足的峭壁),且能「控制失去控制」(control loss of control),免得緊張情勢快速升高、對方跟本不及退讓,很快大家就一起「玩完了」。

 

1962年的古巴危機是邊緣運用的典型案例,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後,甘乃迪總統下令封鎖古巴船運,並下最後通牒,要求蘇聯撤出飛彈。甘乃迪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有節制地升級緊張態勢,把對方帶到有可能接近毀滅(核子大戰)的邊緣,蘇聯總理赫魯雪夫算盤撥一撥,認為不划算,加上美方暗示可在稍後一段時間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終於使蘇聯就範,化解危機。

 

天安門事件則是邊緣運用策略一個失敗的案例,當時學生與政府都在運用「災難」來迫使對方讓步,但情勢升高到執政者無所選擇、學生團體又不及撤離與因應,災難於是發生。

 

邊緣運用策略還被廣泛運用在工會的談判上,工會藉罷工等手段,製造資方災難邊緣,以迫使資方對工會提出的條件讓步。有時工會會利用全體成員通過罷工決議,形成可信的威脅,而工會決議已非出面談判者所能改變,甚至還會在一定情況下升級罷工規模或延長時間,則形成可讓資方感受到壓力的不可控制風險。不過,若是拿捏不當,勞方錯判資方能夠接受條件的程度,談判破裂的結果,兩敗俱傷。

 

其實,邊緣運用策略在生活中也常可見到,只是很多人並不察覺或不知如何正確運用,例如夫妻吵架,老婆使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策略,即在逐步升高「危機」,以迫使丈夫接受條件或認錯。但若老婆動輒就要脅離家出走或離婚,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這種「威脅」就逐漸變得「不可信」,效用自然遞減;另一方面,威脅若過了頭,超過丈夫能夠容忍的範圍,或根本已經令人「抓狂」,則易跨越災難邊緣、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回過頭來看靜坐倒扁活動,抽離出來時,可看出雙方都在運用邊緣策略,都在逐步升高緊張,增強施向對方的壓力。但在實際環境中,參賽者除了施明德、陳水扁,其他如呂秀蓮、馬英九、李登輝等人各有算盤,甚至美國政府與中國當局也都有各自利益考量,未必只是旁觀,整個局面可視為一個相當龐大而複雜的動態賽局,當中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數,一些參賽者悶不吭聲,正是在觀察各種可能的變化,才能決定出招的最適時機與手勁。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邊緣運用策略是一個需要審慎處理且非常危險的策略,玩過火了,很容易失控,造成災難。「靜坐倒扁」的對立雙方,不論立場如何,都是拿老百姓當籌碼,豈能不慎哉!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phenC&aid=422264

 回應文章

張 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2006/11/01 19:32
是不會用、不敢用!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現在證明邊緣策略根本不存在
2006/11/01 13:41
從九月九日發起,叫你離開就離開,叫你不能來就自己摸摸鼻子走開,到了十月十日,滿一個月,倒扁就結束了,沒了。不要說什麼邊緣策略,根本沒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