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救市技窮 全球政府危機
2015/08/28 22:28:39瀏覽229|回應0|推薦1


2015-08-28 03:29:38 聯合報 林建中/交通大學科技法所副教授(台北市)

這次的股災與風暴,從歷史比較觀點,可看出幾個長期結構的根本變化,從美國股市觀點看,更加明顯。這些改變也逐步修正我們對於金融風暴的理解。

首先,此次股市狂跌,雖然導因於中國股市從六月中開始巨幅下跌,之後並蔓延到其他主要股市。但無法理解的是,此次暴跌,特別從美國股市,並未反映太多實體經濟的變化。換言之,美國周一開盤股市百分之十的暴跌,並非因為市場得知某些新的、關於世界或美國經濟的負面消息;相反的,大都是已熟知的固有問題:中國經濟情況不明與緊縮、以及上海股市的持續、高達三分之一的下跌。

但這樣下跌,從證券法與金融法觀點,反映的是更深層演化。首先,從美國本周下跌,可發現即便是共同基金或機構投資人,都在電腦與預設代數公式協助下,在苗頭不對時,第一時間就大量拋出。把自己當成是短期投資客,跟以前大型投資人扮演平衡價格者的角色大不同。

這些大型投資者的行為,投資決策都以模仿市場或其他投資人為主要方式,其買賣的心意轉變,都變得十分快速,行為模式也都很像散戶:短時間衝進衝出,只為了爭取時間差;就市場而言,跌得快回彈也快。

這些現象,跟之前金融風暴研究者所預測的、認為未來會有更多更劇烈但更短命的金融風暴預測,很大程度上相互呼應。

第二,不論區域,所有市場參與者都習慣依賴政府幫忙,解決經濟問題。即便美國這樣成熟且結構化的市場,也都出現呼籲FED暫緩升息聲音;而台灣的政府基金救市與證所稅爭議再起、與中國大陸政府直接管制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救援措施,在二○○七至○九年的金融風暴中,效果上被證實為可行且有益的。但長期而言,許多學者都還是擔心這種作法的合理性。

但是從這次暴跌,我們可以看到幾個較有趣的現象逐漸浮出:當大家都期待政府或FED介入或期待介入時,就會更不負責地買入或殺出,並未積極從事本質性的研究,以回復市場效率與價值。

以大型私人基金為主的大量短期微利的獲利型態,開始逐漸改變舊有的「長期/短期」市場結構,而變成「中短期/短期」。因而,波動性跟著變大,市場穩定度下降。

其次,可發現各國政府的行為,普遍都是較相信金援(與調控);特別是在某些國家,幾乎是使出所有可能武器試圖緩解。但此種介入,姑不論實際效果是否經得起檢驗,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對於市場釋放的訊息,有可能被誤讀;同時也有能力上的界限。如何在有限市場下,繼續金援調控,以因應未來更為劇烈而頻繁的金融風暴,顯然是已窮盡所有手段的主管機關,必須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雖然對於長期參與股市投資者,此次美國周一的暴跌與回穩(與中國台灣兩地的持續混沌),並不能算是首見,而部分投資人也表現了不同程度的理性與偏好,進行相關對應的調整。但結構與交易方式的轉變與管制工具的鈍化,則是主管機關不得不面對的功課。

換句話說,研究與準備都是面對風暴必要的救援方式;不管是從投資或是管制的觀點,都是一樣。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park37&aid=2892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