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神使者的飛藉魚
2013/09/17 21:11:29瀏覽1959|回應2|推薦12

天神使者的飛藉魚

 

飛藉魚    作者:孫元衡
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為魚。
翻飛應悔留雙翦,誤學燈蛾赴火漁
〈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漁人伺夜深時懸燈以待,
乃結陣飛入舟中,甚至舟力不勝,滅燈以避。〉

詩意說明:
沙燕入海變化為飛魚,飛魚就像是由能築巢安居的沙燕變成的,在上下飛翔的時候牠是不是後悔自己擁有像沙燕一樣的雙翼,也保有鳥類的趨光性,卻總是像飛蛾撲火般,看見漁火就往漁船上飛躍而去,讓漁人不勞而獲。

讀詩心得:
   

      「白浪滔滔我不怕,掌起舵兒往前划,撒網下水到魚家,捕條大魚笑哈哈,嗨喲咿喲咿喲嗯嗨喲,嗨喲咿喲咿喲嗯嗨喲...」小學唱遊課常常跳著這首快樂的「捕魚歌」,讓我們對海洋有著美好的想像,住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很幸福,吃魚、吃海鮮都很方便,我也喜歡各種魚類、鮮美的魚湯和魚丸都好吃。但是小時候海邊有軍隊駐防管理,我們很少去海邊,我對漁村生活也很陌生,更沒聽過會飛的魚!小時候在小河邊抓魚看魚,長大後就是參觀水族館和曾經在野柳海邊坐著有透明船底的船觀看漂亮的海底世界,我沒去過蘭嶼,也沒看過飛魚,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分享的照片和影片,對海洋逐漸由畏懼轉為嚮往。
    

        這次吃著飛魚餅乾,也藉由讀詩再次去認識蘭嶼的達悟族文化,感謝清朝這位官員孫元衡先生,感謝公視「野性蘭嶼」這部影片,感謝作家夏曼‧藍波安先生為大家導覽了達悟族海洋文化,我們讚嘆海洋之美,也深深體會到臺灣原住民尊重大自然的生命觀。
     

       蘭嶼海域有一千多種魚類,魚是達悟族人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水芋是主食,而飛魚的信仰表達了達悟族人以最虔誠的心感謝海洋感謝神,飛魚是天神的使者,他們的曆法也是以魚的汛期為主。每年4-6 月,飛魚群隨著黑潮抵達臺灣綠島、蘭嶼海域,該魚具有超過體長的胸鰭,受到驚嚇時,像是被鬼頭刀魚等掠食性魚類追趕時,可以躍出海面,做長距離的滑翔而得名,故今有「飛魚季」(或「飛烏季」)的活動。
    

      目前全世界記錄的飛魚有52種, 台灣就有21種,在黑夜中舉行的海洋祭典必須以最虔誠的心感謝海洋才能很快滿載而歸,首先要舉行「招魚祭」,風平浪靜的夜晚適合捕魚,男人跳著勇士舞,用雞的翅膀呼喚高級的黑翅的飛魚,用食指上的血發誓遵守古老的約定,月亮半圓的時候是最佳捕魚時機,點燃蘆葦,等飛魚自己上來,是靠火光不是靠魚網,第一批魚是很珍貴的,但是隔天就要吃完。
    

       吃魚的文化主要是「分享」,靠自己的能力從大自然分享資源,如果族人沒有魚吃也會分享給他,接受禮物的人會讚嘆自己得到了心的糧食。太小的魚也不打,不貪婪,不是賣魚賺錢。吃魚也有很多禁忌,中秋節以後就停止食用飛魚,未食用的也要丟棄,不能把飛魚和其他魚類混合煮食。
    

       捕獲的魚必須分類,「女人魚」是說上等的魚和漂亮的魚、比較沒魚腥味的、肉質結實的魚給妻子、女人吃,「男人魚」是說男人自己吃次等的魚,「老人魚」就是較差的魚給老人吃,長者也很愛護晚輩,受到族人尊敬的。像海鰻這種魚長得不像正常的魚類,像蛇,是惡靈,所以是不吃的。
   

      他們非常注重生命的傳承,並沒有其他民族的獵首習俗,成年了就建造自己的船,以圖紋家徽代替文字裝飾船身,手工造的船兩側有船的眼睛。從小就種樹等樹長大,砍樹時還先祝福這棵樹能倒在美麗的地方,誠心誠意感謝樹木給我們美麗的生命,保護森林,建屋造船時會逛山選木,像夏曼藍波安就用了23棵樹來造船,他不會同時砍同一區的樹木,避免破壞自然生態,寧可花費許多時間慢慢尋找適合的樹木,像麵包樹也是優良樹種,砍樹後也要種樹,永續經營美麗的山林。看到樹上有青竹絲這種蛇就代表吉祥,角鴞則是不祥的,也不吃鳥、蛇、青蛙等小動物。
   

      新船下水要大家集氣來趕走惡靈,頭髮舞是女人以長髮代表海浪,祈求平安並且捕魚豐收。在月光皎潔的夜晚  由未婚或未生育的女性組成,沒有樂器,用赤腳踩在沙灘石子上的自然聲音伴奏。竹竿舞是慶賀新生命的到來,勇士頭戴的銀盔是年長者才能打造,其製作技術和排灣族的青銅刀一樣很神秘。
    

      蘭嶼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態,珠光鳳蝶只有蘭嶼和菲律賓才有,棋盤腳花是在夜裡開花,椰子蟹會爬樹摘林投樹果來吃,還有漂亮的翠鳥會捕魚。達悟族半穴居的家屋可以避開颱風的災害,政府建造的國宅並不受歡迎。這麼美麗的蘭嶼卻無法躲避核廢料的威脅,希望貪婪的人類回歸自然,多多學習達悟族的海洋文化智慧。
    

      臺灣人流行玉山攻頂,騎自行車環島和泳渡日月潭,還可以增加「種樹」和「造船」這些項目,十二年國教也可以在工藝課程練習手工造船,臺灣的遊艇製造技術聞名世界,美麗的拼板舟也被國外博物館收藏,臺北萬華古名「艋舺」的由來也是指北部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小船,還有阿美族聖舟等等,保存與推廣這項手工藝或許能呼喚大家一起關心如何重建我們的海洋國家文化!

本文參考資料影片網址:公視《野性蘭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OC0w94S_4&feature=player_embedded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於《全臺詩》第壹冊。作於清康熙47 年(1708),孫元衡來臺第四年。飛藉魚,即是現在臺灣人熟知的飛魚,此類魚胸鰭發達,長成的形狀像鳥的翅膀。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因為像鳥有翼,而且常躍出海面,如鳥飛翔,所以孫元衡才在此詩詩註中提到「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
由於飛魚是群居性的魚類,因此通常牠們是一群躍出水面,在夜晚看見火光有趨光性,漁人便懸燈捕魚,這在此詩詩注中也有說明。
因為飛魚棲息於溫熱帶海域,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臺灣附近海域,臺灣漁民特殊的捕魚法,以及中國沿產所沒有像生翼的飛魚,都使孫元衡感到新鮮奇異,因此寫了這首詩。
臺灣的飛魚樣貌及特殊的張燈捕魚法,在在都使得清代來臺的宦遊士人訝異,如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卷四的〈瀛涯漁唱〉大型組詩中,亦有提到臺灣捕飛魚的情況:「尚剩差池兩翼舒,陰陽變化費躊躇。牛哀為虎休驚怪,試看撲燈飛藉魚」,而此詩下自註「飛藉魚,有兩翼,疑沙燕所化。漁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寫法與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孫元衡此詩雷同。

【作者】
     孫元衡(1661- ?),字湘南,安徽桐城人。康熙44 年(1705),就任臺灣府海防同知,稽查鹿耳門海口,負責鹽政、緝捕盜匪、海防等行政事宜,兼督臺、鳳、諸三縣捕務。初來適逢臺地大旱,孫元衡奏請蠲免賦稅三分之一,並下令來臺商船皆須運載米糧,量多者重賞,否則懲處,此舉有效平抑臺地米價。康熙45年(1706)起,兼任諸羅縣篆,大舉興修孔廟,籌建義學。47 年(1708),因治績卓越,昇任臺灣府知府,著手創置學田,資助貧士,且嚴緝捕盜,平靖地方,任滿轉署山東東昌府知府時,縣民感其慈惠愛民,建坊立碑以示愛戴。孫元衡將宦遊臺灣之詩作,彙集為《赤嵌集》四卷,合計詩歌三百六十篇,集前附虞山蔣陳錫及梁鄒張實居二人序文,末附趙沈壎跋文一篇,內文則有王漁洋逐篇評點,其詩作深刻反映臺灣風俗民情,連橫《臺灣詩乘》云:「臺灣宦遊之士頗多能詩,而孫湘南司馬之《赤嵌集》為最著」,可說給予高度肯定。

 【注釋】
 

1. 入海微禽能變化:微禽,指微小的鳥禽,亦即詩註的「沙燕」。此句指沙燕入海變化為飛魚。此句暗用《莊子‧ 逍遙遊》中鯤、鵬變化的典故,但是鯤是大魚,變化為大鵬鳥,而飛魚則是「微禽」沙燕所化,詩句中呈現出小小幽默。
2. 秋來巢燕已為魚:巢燕,謂能築巢安居的海燕,即詩註中的「沙燕」。
3. 翻飛應悔留雙翦:翻飛,指上下飛翔。雙翦,指鳥的雙翼。
4. 誤學燈蛾赴火漁:燈蛾,飛蛾有趨光性,看見燈火則直撲而去,最後導至自焚而亡。此句指飛魚自沙燕所變後留有雙翼,但也保有鳥類的趨光性,像飛蛾撲火般,看見漁火就往漁船上飛躍而去,讓漁人不勞而獲。
5. 舟力不勝:不勝,承受不住。舟力不勝,指漁獲太多,讓漁舟快要無法承載。
6. 滅燈以避:將漁火熄滅,好停止飛魚繼續躍入漁船中。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okhing&aid=8583085

 回應文章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5/30 22:38

http://www.epochtimes.com/b5/5/7/31/n1003236.htm

會沉思的蘭嶼山羊

Sookhing(sookhing) 於 2018-05-30 22:40 回覆:

http://blog.udn.com/4899a81d/112183376

美麗的蘭嶼羊群

Sookhing(sookhing) 於 2018-05-31 09:17 回覆:

蘭嶼美麗的拼板舟

Sookhing(sookhing) 於 2018-05-31 10:29 回覆:

https://youtu.be/7ObzLUdaIDc

漂亮,會沉思的蘭嶼山羊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6 20:03

http://blog.udn.com/solon8888/50460801

王志鈞老師談雅美族人的理財智慧,

達悟族就是雅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