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連載:失落的面具—劇中的源起(一)
2006/11/15 23:07:40瀏覽1368|回應0|推薦16


從劇中的源起‥‥

    「以出色的場面調和與華麗的氛圍,彌補了戲劇文學上的不足」應該是對「歌劇魅影」一劇的總體評價。進一步講,這齣劇可以說「在不和諧音階中尋找旋律;用印象手法實踐文藝復興古典美學」。我試圖解釋此片的風格,原溯「歌劇」與「魅影」,告訴觀眾、甚至世人,文化性格的原始靈魂,應該是一種用音樂、舞蹈、聲光效果(商業娛樂)讓文字3D化的藝術。只是,當藝術選擇與商業(娛樂)結盟,多少會讓整天沈浸於貝多芬、莫扎特的樂迷有種失落;而對以戲院為家的看倌,太多的音符終究比不上令人目不轉睛的特效來的誘人。或許,這也正是音樂家選擇與專業導演合作的主要目的吧。令人興奮的是,17世紀的衝突美學,21世紀正蔓延。

    【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可以說是八○年代以來全世界最迷人、也最賣座的音樂劇之一,它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的第九部作品,故事的背景,是本世紀初期的巴黎歌劇院。本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演過無數偉大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這所歌劇院,是由熱愛表演藝術的法王路易十四,在西元1669年興建的。十九世紀末期,它曾經一度沒落,直到本世紀中期才又興盛起來。在本世紀的初期,一位法國小說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前往巴黎歌劇院參觀,看到了歌劇院地底下的人工湖,歎為觀止,於是發揮了超高的想像力,寫成了【歌劇魅影】這本小說。小說的內容,主要描述一位面容醜陋的音樂奇才,隱居在歌劇院地下的迷宮裡,有如鬼魅一般的神出鬼沒,他愛上了歌劇院裡一位小牌的女演員,決心把她扶植成大明星,任何人只要妨礙到她成名的機會,就會被他殺死,但是到了最後,他還是落得一場空。

    1911年,這本小說剛剛出版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到了1925年,它被號稱「千面人」的法國名演員隆錢尼(Lon Chaney)搬上銀幕,拍成一部默片,當時就已經以「毀容」的招牌扮相造成一時的轟動。後來在1943年、1962年和1989年,又先後三度被拍成電影,雖然版本各不相同,但幾乎都被拍成恐怖片。1982年,由老牌巨星麥斯米倫雪爾主演,以電視版本的形式播出。

    1984年,英國的舞台界有人把這個故事改編成舞台劇,使用的是威爾第、古諾和奧芬巴哈等人的音樂,洛伊韋伯觀賞過之後,覺得這是個音樂劇的絕佳題材,但是一直找不到原著,直到某一天在紐約逛舊書店時,無意間發現了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劇作「Le Fantome Leroux」,認為這正是他找尋已久的浪漫作品,於是立刻買來研究,經過了精心的策劃,決定親自譜寫歌曲。這齣戲的劇本,也是由韋伯和【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的作詞搭檔李察史提爾共同合作的,導演的人選未最後定案前,是由「貓」劇的導演崔佛南恩(Trevor Nunn)與「艾薇塔」的導演哈洛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兩人較勁,最後普林斯擠下南恩取得製導權,就在普林斯掌舵與韋伯共同合作下,兩人還特地到巴黎歌劇院勘查取經,創造了全劇華麗幻影的舞台氣氛。1986年夏天的「辛蒙頓音樂節」推出試演,由韋伯當時的妻子莎拉布萊特曼(Sarah Brightman)和愛爾蘭籍的音樂劇名演員寇姆威爾金森(Colm Wilkinson)分飾男、女主角。

    這次的試演還算成功,韋伯自己覺得歌詞的浪漫感覺有待加強,為了改進這個問題,所以開始物色人選。在百老匯資深名家亞倫傑勒納(Alan Jay Lerner)和老搭檔提姆萊斯都無法承接修改潤飾的工作後,韋伯找到了新人查爾斯哈特。哈特當時只有廿四歲,經驗雖然不是那麼老到,但是表現卻令人刮目相看,「Think of me」等歌就是出自他的手中。不久,【歌劇魅影】正式推出,男主角改由本劇創作初期即已鎖定的資深演員麥可克勞福(Michael Crawford)擔任,動人的劇情、迷人的音樂、加上特殊設計的舞台效果,一夜之間造成了轟動。不但莎拉走紅,連克勞福也因此而竄升第一線歌手。1988年一月,兩人轉戰百老匯大獲成功,克勞福更因而奪得該年度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東尼獎,過程可謂相當傳奇。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ngg&aid=5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