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錢的迷思---我對黑心油的省思3
2014/11/13 23:17:48瀏覽2370|回應3|推薦13

<金錢的迷思---我對黑心油的省思3>

錢到底是什麼?

我演講的時候,經常喜歡問人這一個問題。

對我來說,我有我屬於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來自於翻閱古書,從文字的起源去尋找「錢」這一個字的出生履歷。

說來有點好笑,「錢」這一個字的中文比劃有一點多,說是象形文也不像,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它還真的是個模擬實體物品造型的象形文,而模擬對象是根種田的鏟子。

遠在中國東漢時期,許慎(約西元58年一147年)寫下第一本中國字典《說文解字》一書時,便如此解釋道:「錢,銚也,古者田器。一曰貨也。

說穿了,錢就是一根鏟子,用來耕田,只是後來轉成為貨幣的造型了。從考古出來的中國周代古貨幣也可以發現,古代的錢,真的就是一種田間耕具的臿子造型,造型很像根方便鏟,有時又活像根三叉戟,也就是「巾」。

貨幣的「幣」字,底下有個「巾」部,其實更傳神說明了貨幣原始的樣貌和功用。

中國古代河南中原地區把這一種古貨幣直接稱為「布」,「布」這個字的造型直接反映了人們用手拿著「巾」去耕田的形態。當時,「布」是一種耕具或貨幣,而不是後來轉借成為衣服的「布」的意思。

「銚」的造型後來不知為何改變成「錢」的寫法,許慎對此沒有做出解釋。但從「錢」的書寫型態來看,為金字邊加右頭兩把小戈。戈,其實也是一種生產工具,只是目的是用來獵殺動物或人,而非拿鐵臿子來耕田。

在中國山東、河北地區的齊國、燕國,「刀」是通用的貨幣,造型為一把小刀,上面有個圓孔可以串起來,成為攜帶方便的貨幣。想像一下腰纏萬「刀」的景象,大概就是燕、齊一帶富商走路的樣子。

臿、戈與刀,其實都是古人的生產工具,只是一種為農業民族所用,另一種為仍保留狩獵採集生活的國家所用。但為什麼,生產工具會變成錢呢?

唯一也是最佳的解釋,應該是錢為以物易物最好的媒介,最好其本身就具有人人都能認同的價值。在古代,什麼東西最具有價值呢?當然是生產工具囉!

想像錢是一種代幣,它是一種有價值之物的替代品時,那麼,對兩、三千年前的人來說,把農具、刀、戈縮小成一種方便攜帶的代幣,拿到市場上隨時可和他人交換物品時,這種東西自然成為人人都能認同的交換與衡量價值工具。

根據現代貨幣學的學理,貨幣本身必須具備有四種功能:一是交換的媒介、二是公認的價值標準、三是可延期支付的功能、四則為可儲存價值。

對古代人人都種田的農業時代,鋤頭是最寶貴且常見的生財工具,故容易成為人們公認的價值標準與媒介,當時的市場容易衡量一根鋤頭所能帶來的農業生產力貢獻,同時農具不會輕易損壞的特性也具有延期支付和儲存價值的功能。

今天的人已不太能想像一根鋤頭的價值,那是因為我們已經脫離了在土地上忙活的流汗感覺,感受不到農具的份量。

後來,當市場經濟慢慢形成,人們開始用貴金屬的重量來感受到貨幣的價值,這樣不管是什麼樣職業的人都能認同它。重量,也就因之開始成了貨幣價值的代替品。

想像一下漢代五銖錢(銖為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通行的年代,旅行者的行囊中沉甸甸地擺著一堆錢時,它的價值不再是以農具的外觀來反映,而是以外圓內方的孔方兄造型,搭配五銖的重量來彰顯。

後來中國人祈求好彩頭時,總喜歡說「黃金萬兩」,也正是用「重量」來突出金錢的價值。因為金錢有重量,所以人們喜愛錢,也格外珍惜錢的重量,不會輕易將之揮霍掉。

但時代轉入現代,紙幣、塑膠貨幣和電子虛擬貨幣普及盛行的年代,錢早已經從價值千斤(金)的重量時代,走向了輕薄如紙,最後紙或硬幣的載具都可付之闕如,而轉成了一堆抽象數字了。

當錢失去了價值外觀和重量時,我們該如何珍惜金錢數字呢?數字金錢又該如何感受其份量呢?

這就是當代人的困境,以數字來代替金錢的價值,而數字本身看不見、摸不著,只是一堆數學符號,無怪乎,現代人喜愛操弄金融遊戲,因為金錢本身已變成了一套數字系統。

金錢失去了重量,並不代表它失去了價值。只是,人們要感受金錢的價值已變得日益困難,不若農具、貴金屬這樣容易撫觸。

失去對金錢價值的感受性,是現代人的理財困境之一。困境之二,是金錢炫富價值的抬頭,讓人們追逐金錢的表象多於追求內在價值。

什麼叫炫富?開名車、住豪宅、穿戴珠寶、手提LV包包,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炫富法。對古代人來說,腰纏萬貫的富豪如何炫耀財富呢?

其實,追溯中國貨幣的另一個起源是「貝」,也就是貝殼。「貨幣」兩字,被現代人連稱,但其實「幣」是指農具;「貨」則指的是可以用來買東西(化)的貝殼。「化」、「貝」兩字加起來,就是「貨」,也就是貨幣的另一個專業名詞「通貨」(currency)。

遠在西周之前的商代,人們流行的交換媒介其實是海邊撿來的貝殼,而非鐵製的農具。布、刀、幣都是西周轉入東周時期的產物,在此之前,簡單琢磨且穿孔的貝殼,才是金錢的原始型態。

當時的人,把五個或十個貝殼串在一起,稱為一「朋」。「朋」,因此是一個貨幣的計量單位。商末、周初形成的《易經》爻辭還曾寫有:「或益之十朋之龜」,意思就是卜卦者獲得人家賞賜了一個價值一百貝或五十貝的大烏龜。

《論語》<學而篇>記載孔老夫子曾說過的一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朋」的原意,其實就是指有個帶著貨貝來販賣東西的商人來訪,後來才引伸為朋友之意。可見,人因財而為友,有利可圖才能當朋友,自古皆然。

但海邊撿來之物,有何價值,為何殷商時期的人們趨之若鶩呢?

根據考古發現,流行於中原地區的貨貝,其實都來自福建、廣州以南的海邊,而非北方貝殼。這證明了是有一群人把南方的貝殼帶到北方,而且這一群人還流行把貝殼琢磨穿孔,掛到脖子上。

什麼人會這麼幹呢?答案是---活躍於南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南島語系民族,也就是台灣原住民的祖先。

直到今天,南太平洋諸島上還有一些民族,還是使用貝殼當貨幣。這些保留古代傳統的原住民,平時就把漂亮的貝殼穿戴在脖子上,外出逛市場時,看到有喜歡的東西,只需直接把脖子上的貝殼取下來,就可當錢來使用。

想像一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社會,有一群善於航海的南島語系民族,搭著木船乘風破浪,在吳、越地區泊舟上岸,帶來南方稀有的物產、珍寶,同時也把這種以貝殼為交易媒介,同時又能把貝殼穿戴上身的炫富風俗帶入中國。

之後,北方來的殷商人,南下到了淮河、長江一帶,與吳、越地區斷髮紋身的南島語系人做起生意後,這一「朋」又一「朋」脖子上掛著的貝殼,因此成了華中、華北地區的珍稀流行飾品,其受歡迎程度應該不亞於今天來自歐洲的LV或香奈兒等品牌。

寶貝、寶貝,一方面指的是它為來自南方的稀有舶來品,二方面也指一種從南方傳入的貨貝交易模式,三方面則因為它可裝飾於脖子上,也成了最佳的炫富方式。

古人早愛炫富,並非今人如此,今天人們將「商人」一詞指稱做生意的人,就可想見當時殷商人將南方寶貝帶入中原農業地區的行為,多麼讓種田的莊稼漢驚詫,而殷商人因商貿販貝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和財富價值也造就了繁盛的殷商帝國。

據說,牛車就是殷商時期的發明,目的正是為了將北方的貨物帶到南方,再將南方貨貝引入北方的商販工具。商業的流行,甚至造就了商末曾出現過的「酒池肉林」奢華景象。

但想一想殷商是如何滅亡的?她是被一群拿著鋤頭揭竿起義的陝西(周)農民,號召了一群基層民眾來了一番革命大業,一下子就成了覆亡的朝代。

美麗又可炫富貨貝,一旦脫離了金錢本有的價值,或許就是一場泡沫幻影吧?不管是古代的政治革命,或今天的泡沫經濟,金錢本身應該具有基本內在價值,一旦這個價值不復存在,價格就會失去支撐而崩跌。

從短時間來看,繁華時代的金錢有其炫富功能,但長時期來看,如果金錢失去了生產的基本價值,它也只不過易碎的貝殼,經不起時代的考驗。

我們愛錢,愛的應該是可愛的貝殼?還是實用幣鏟?我們該寶愛的是錢的可炫富性?還是創造有價值生產的最終成果?

這問題的答案或許沒有標準,端賴你自己的選擇了。


問題省思3:錢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愛錢,愛的應該是錢的裝飾性?還是價值性?

解決藥方3:這社會只要有更多人競競業業地從事有價值的工作,整個社會的財富就會自然增加並邁向均富的水平。

王志鈞 財經作家

2014/11/13

王志鈞,台灣台北人,現職為財經作家與自由撰稿員。致力深耕台灣家庭理財教育近十年,關心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與提升年輕人職場競爭力。興趣為寫作、演講和臺灣史研究。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18931365

 回應文章

閒人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14 13:18
以錢賺錢以錢滾錢即財閥,這說法有失偏頗。
你讓王先生這些從事金融、財經的人情何以堪?
以前我們修投資學時,也是不明瞭,總是戲稱"投機學"。

但了解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運作目的後,
你就清楚以錢賺錢,以錢滾錢的方法沒有錯。
我認識幾位基金經理人和金融從業人員,都很正派。
他們很清楚手中的資金,是別人的錢,只是交付給他代為投資而已。
真正不肖的是坑殺投資人,把管理的資金,用五鬼搬運法,塞到個人口袋。

我曾聽一位大陸的財經學者說書,說資本主義起源於英國發行國債,
稱霸世界海權,國力大盛,成為全球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
說的多神奇:"預支未來的錢,提前使用"。

但人口不都一樣嗎?何以錢多了,國力就強了。
以下我的理解,和那位財經學者無關。
古代變法成功何以能強國?關鍵在於是否可以凝結人民的力量,
投向執政者所設立的目標。而不是像現在政府說啥,我們都當放屁。
資本主義追求的集中資本,就是這目的「集中力量」。
集中資本還不夠,還要有遠見的人投對方向。
能以錢滾錢的人,表示人家會投資呀,不會血本無歸。

看看現今的發電廠、晶圓廠、煉鋼廠、石化等重工業,
到遍地的便利商店。如果沒有資本市場,說不定我們還點著油燈,
上雜貨店,到米店買米。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迷思
2014/11/14 10:58

迷思不迷糊,

以錢賺錢以錢滾錢即財伐也,

以人賺錢一步一腳印即升斗小民也。

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黑心財伐有以致之。



閒人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14 09:22
很好的學術探討,但最後的省思,我不怎麼贊同。

1. 科技進步只會減少工作機會,不會增加就業
    大約十年前我在台北內湖的辦公室,從大大的落地窗往外看。
    突然心裡有種感慨,為何高科技的人天天工作到十一、二點,
    加班加到過勞死,但街上仍有那麼多待業的人在漫無目的遊走?

    從工廠自動化,開始準備使用機器人,答案我想很多人都明白,
    未來只需要一小部分人從事勞動製造、耕作,就可以供養所有人。
    就業比例當然是越來越少。有人說每個人提高生產力,就能提高薪資,
    而且每個人都會有工作做,但結果卻不會如你所願。
    科技進步並不會讓人類擺脫物競天擇的宿命。
    就像中國的淘寶、一號店興起,多少實體店面倒了?
    它們帶來電商、物流所增加的工作機會,絕對不會比傳統的銷售渠道多。
    但它就提升效率,卻減少了工作機會。月收入四、五萬台幣的快遞員,
    究竟能有多少人能搶得到呢?

2. 努力不一定有回報,走錯方向只是做白工
    這點體悟讓我好幾年才釋懷,以前總是被教育說:憨憨的做,總會有回報。
    有時候投入大量心血,卻做不出什麼成果。那時的心情實在是難以言喻。
    現在也能自我嘲解,好歹學個經驗。聽前輩的創業史,哪一個不艱辛的呢?
    有人說在台灣要創業成功,先破產兩次。就像投資一樣,穩賺不賠的事有嗎?
    任何投資,都要先衡量你可以承受多少損失?

3. 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是必然的,資本主義只是加速這過程
    如你研究貨幣發展史,應該清楚貨幣出現,讓價值可儲存,財富可繼承,
    財富集中就是必然的。物競天擇選擇了那些家大業大的優秀家族,
    淘汰那些經營不善、家道中落的家族。最後中下階層太龐大了,
    直接來場戰爭、革命改朝換代,把大多數富人的財富歸零。
    大家在相同起跑點上各憑本身,重新開始累積財富。
    中國幾千年下來到中共,依然解決不了這問題,馬克思已經被証明
    他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財富歸公,由國家統一分配,結果造成
    擁有分配權的人,權勢大於天,人人都要巴結他。
    希望有志、有見識之士能解決這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