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修含醫師-中國傳統醫德醫術概念源流:《備急千金要方》首卷《大醫精誠》
2015/06/06 18:51:10瀏覽595|回應0|推薦0

中國傳統醫德醫術概念源流:《備急千金要方》首卷《大醫精誠》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唐朝孫思邈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撰述於西元652元,簡稱《千金要方》,共計三十卷,書名來自孫思邈自序所述:「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 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明朝時期編纂的《道藏》曾收錄此書,同時拆析為九十三卷,全書分為二百三十二門,包含藥方五千三百首,是繼東漢末年張仲景論 述的《傷寒雜病論》後,對中國醫學的再次整理。孫思邈編撰《千金要方》後,於三十年後(約西元682年)再次續編三十卷的《千金翼方》,兩書合稱為《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緒論中,闡述了「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的概念,其中《大醫精誠》的內容,屬於中醫學典籍對醫學哲學論述的重要文獻。中西方醫學在實務技術方面雖各有特色,而在哲學與倫理思想方面,古代傳統醫學研究者的概念,亦值得現代醫者參考。

《大醫精誠》內容分析

《大醫精誠》論述現代社會稱為「醫德」的兩大問題,由篇名顧名思義,可知第一在於「精」,第二在於「誠」。在「精」方面,孫思邈認為醫者需具備精湛 的醫術,「故學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在「誠」方面,孫思邈則提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 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概念。

孫思邈同時闡述了「大醫之體」與「為醫之法」的思想,在「大醫之體」方面,「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 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而且對於需要搶救的急症,仍需「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可以「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 仁矣。」在「為醫之法」方面,則「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這是孫思邈對於醫者行醫態度的建議,並 期許醫者「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他認為醫療是適於行善積福的工作,醫者若能「但作救苦之心」,將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https://skin168.wordpress.com/2015/04/04/大醫精誠/

https://city.udn.com/67546/5329378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皮膚科王修含醫師)與出處(skin168.netskin168.comskin168.org),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wikipedia之資料

備急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者《千金方》,是由孫思邈所著,共三十卷(《道藏》收入時析為93卷),二百三十二門,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撰於公元652年。該書有述有作,驗方經方兼備,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醫學巨著,是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中國醫學的又一次總結,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千金要方》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搜集了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內容豐富,是中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日本於1974年成立千金要方研究所,特重新精印南宋本《備急千金要方》,並譽之為「人類之至寶」。
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內容提要

《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

以下為原典文字,引用自維基文庫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朴,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 興,痾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憫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製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 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 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 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傍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 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 候,采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裡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 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猝,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 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 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 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 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游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究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 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棄若是,夫何榮勢之云哉?此之謂也。

第一卷  緒論

論大醫習業第一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 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 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 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 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論大醫精誠第二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 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濃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 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 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 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 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荐,食如無 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患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 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 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 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 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皮膚科王修含醫師)與出處(skin168.netskin168.comskin168.org),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 知識學習健康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in168&aid=2410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