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金剛經的體悟-從手邊能做的事開始做起
2020/11/10 16:55:01瀏覽413|回應0|推薦7

金剛經第四段,原文如下: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段承接上一段,釋迦摩尼提及要發大願心,要普度一切眾生。而發了大願心之後該要怎麼做,於是就有了第四段的論述。
白話譯文如下:
其次,須菩提,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弦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嘗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裡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了;香氣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嘗到了;柔細的感覺固然碰觸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當像這樣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以為做了一件令人讚嘆的善行,滿心歡喜;所要布施的對象實在令人同情,大發憐憫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東西,心裡卻一時割捨不下,導致你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為做了一件善行心裡固然歡喜,所要布施的對象固然令人憐憫,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聲香味觸法等財施或是法施或是無畏施,心裡固然盤算著,但不因此染著貪愛不舍,而失去本來如如不動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為什麽呢?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布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根本沒有你在做布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以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
以上節錄自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妙行無住分 第四章

    釋迦摩尼提了發大願心,但具體施行起來卻是從基本的開始做起,就是『布施』,要不著相的布施,沒有差別心,沒有目的性的布施,無論是財物、佛法、或是給予人勇氣的布施,都是先做了再說,不去計較做了之後是否有相對應的報酬。
    這觀念對應回我們為人處事一樣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首先我們在制定目標時,當然是儘可能的宏大,而不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只求得過且過。然而制定完目標後,具體的實踐卻是要從最基礎的小事開始做起,所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才是務實的人生態度,而不會落於好高鶩遠,眼高手低。有了大格局和大目標之後,就要有最細緻的切入點,從手邊與之相關的任何一件微小到不值一提的事開始,把這些事一一的做好來,不斷的累積就會讓我們距離遠大的目標更進一步。另外是心態,在做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時,一樣是踏踏實實的確實做好,不帶著任何執著或預設立場,對於結果也看的很平淡,享受著過程,那麼不管我們做的是什麼事業、發的是什麼願心,那都會是最美好的事。願與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rctw&aid=15263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