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神秘「子午流注」
2017/10/14 00:06:34瀏覽894|回應0|推薦37

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_中医早发现了

2017-10-03 白起巽 窍医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名美国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5点30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得主为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获奖理由为“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图案是膝盖上大腿部放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一百多年后的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如果不是因为这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一百多年来的医学界最高奖章将会与中医无缘,并且2015年屠呦呦还是与美国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了此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想想也不奇怪,如果单说这个星球上的医学奖,颁给中医界的古圣先贤和后起之秀当之无愧;而如今医学界的最高奖章却是以诺贝尔命名的,一名已故的瑞典化学家,并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

中医临床大夫都知道,屠呦呦研制的抗疟新药只是中医界的“沧海一粟”,但我们仍然要铭记和感恩她,在中医及传统文化被遗忘的年代,她的获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一条可参考的方向!

我们把话题转回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名美国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奖,获奖理由为“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我想说两个字:扯淡!

真的是扯淡,中医理论里早就有了好吧,子午流注说的更清楚,你们用所谓的科学语句来表述中医早就有的理论中的“沧海一粟”,就得医学界最高奖了?


子午流注是 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哲学主张 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也就是何时睡觉何时醒来、如何让生理节律和日升日落同步。扯淡吧,西方知识体系如果能用所谓的科学语句解读东方传统文化,就可以获得最高奖章;如果用所谓的科学语句解读不了或者说理解不了东方传统文化,就说东方传统文化不科学!

相对论、暗物质、全息宇宙等这些现代听着很科学的词,不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说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吗?说的通俗点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看的见的就有看不见的、人身小宇宙……

关于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网上有句调侃的话:他们熬夜研究了熬夜的危害……

需要提示一下,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是发现了“昼夜的节律”,而中医及传统文化中,更有地球自转(昼夜,24小时)、月球公转(恒星月,28天)、地球公转(四季,365天)、干支纪年(甲子,60年)等独有的一套理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不仅发现了这些天文规律,还把这些天文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运气”一词在古代是用来预测气象气候的用语,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道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现在的医生大都是“坐堂医”,即固定一个诊治场所,等待患者前来医治;而古代则存在一大批“走方医”,这里说的“走方医”与一般理解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是不一样的,“走方医”中又有一部分是精通五运六气的,他们会预测某时某地将会发生某种大范围疾病,则提前到达某地做好预防工作或除疾于萌芽状态,避免重大疾病及大范围瘟疫的发生,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上工治未病”

走方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够就地取材。如果说中医的根在民间,那民间中医的源头则属走方医,且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上廁所、睡覺有規定!神秘「子午流注」竟和諾貝爾醫學獎不謀而合!?

下面視頻來自關鍵時刻 20171004-4 馬西屏 劉燦榮 朱學恒 陳耀寬 傅鶴齡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ngi28831&aid=10877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