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詩系列賞析》001和002
2018/09/02 02:41:10瀏覽668|回應0|推薦3
《網路詩系列賞析》:陳去非2001年以前撰寫

001吶喊》∕ collie.joy
是誰將我的回音劫走
我的手圍著我的耳
我的傾聽
停在半空之中
 
偷偷將我的回音劫走
盤旋的鷹與上昇的風
從我的胸膛出走
經過我的口
經過我圈成圈的手
我最沉重的飛禽猛獸
日復一日 載著我
 
日復一日的回音
載著我
停在半空之中
傾聽
是誰將我偷偷劫走
P.S.[
吶喊]:孟克畫作名

【陳去非評析】
詩,要能感人,先決條件是能引起讀者共鳴。這裡所謂的讀者,是指不特定的普羅讀詩者,不是訓練有素的詩評家。因此,詩必須讓多數讀者「看得下去」並且「有所感動」。「看得下去」是「懂不懂」的問題,詩不能太晦澀或艱深聱牙;其次,「有所感動」則是讀者在閱讀的「同化(assimilation)過程」中,內容方面能大體掌握或領受詩人經由詩文本(poem-text)所「給出或輸出」(out put)的意思(meanings):包括詩人的美感經驗及生活閱歷;形式方面能欣賞詩的本文中語言、意象的修辭(表意)技巧和節奏的形式設計美感。進一步和讀者的美感經驗及生活閱歷相聯結,在「舊經驗的基礎上汲取新經驗,或把新經驗納入既有的舊經驗體系中」。
近十年來,當代詩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而其中尤其以「現代賦」的興起,影響層面最大,「現代賦」的特色有二端:
(一)形式方面:
1)長句流行,標點符號使用浮濫,斷句常不合乎文法,散文詩大行其道,篇幅巨大厚重。
2)語言繁雜,統一性喪失,意象跳接劇烈,彼此間邏輯關連薄弱,缺乏修辭概念。
3)節奏沉重呆滯,詩的音樂性式微,不適於吟誦。
(二)內容方面:
1)主題陷落,詩的「能指」(意符signifier)取代「所指」(意指,signified)
意象淪為符號的附庸,取代所欲表達的概念。
2)意象繁瑣,內容虛無空洞,常不知所云或無病呻吟。
「現代賦」的興起,固然是因為搭上後現代主義的列車,但多數詩人對後現代主義仍一知半解或道聽塗說,形同瞎起鬨。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林燿德、陳克華、陳大為、唐捐、李進文等。
看多了這類「篇幅巨大厚重」的「現代賦」,偶爾讀到像「吶喊」這樣清新簡潔而富於節奏感的短詩,彷彿吃膩油膩厚味的大魚大肉後,嚐到清淡可口的清粥小菜,胃口也好起來了。
是誰將我的回音劫走
我的手圍著我的耳
我的傾聽
停在半空之中
首節,詩人就以「設問」辭格,製造懸疑效果,引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我的傾聽 /停在半空之中」,定格在半空中的「傾聽」,此句很有哲思,耐人尋味;修辭技巧上是由聽覺往視覺方向移動的「移覺」(化聲為形的直接式通感)
偷偷將我的回音劫走
盤旋的鷹與上昇的風
從我的胸膛出走
經過我的口
經過我圈成圈的手
我最沉重的飛禽猛獸
日復一日 載著我
次節首句,重複「將我的回音劫走」,是句子的「隔離複疊」,提供這首詩的和聲音效與旋律感;至於出現在此節最後一句和末節起句的「日復一日」,是詞語的「句間頂真」,無論是形式和文意,都顯現出緊密的承接,再次加強了詩的和聲音效。
日復一日的回音
載著我
停在半空之中
傾聽
是誰將我偷偷劫走
「停在半空之中/ 傾聽 /是誰將我偷偷劫走」,末段又出現「隔離複疊」的音效,但語意方面已由首節「我的傾聽 /停在半空之中」主動語,轉為「回音 /載著我 / 停在半空之中」的被動語,透露出被某種思維「挾持」的抽象訊息,而修辭技巧上又出現一個「化聲為形的通感」(感官由聽覺往視覺挪移)
這首「吶喊」,以「直觀」的角度切入,採取漸進的演出方式,感覺和德國1930年代的「即物詩」如出一轍,而詩的首尾皆以「設問」修辭出現,不僅首尾呼應製造出懸疑效果,同時也是向讀者拋出問題,並要求讀者全程參與問題的思索,至於問題的方向,或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或某些待釐清的價值觀,或許是現實生活的困境,真象所指究竟為何?則是人言言殊,難有定論。

002
《心情記事》∕meche
我朝著牆內自己的蠟像掛上一幢森林的影子
那是城市的雨林,而我只能拎著大地的肺
在公事的氣泡內,呼吸一條旅行的路
 
末班車如槍膛,時間的子彈傷了埋入鐵軌的我
我朝著礦坑急駛,一座富藏夜的隧道
幅員和深度適合挖掘夢底的溫度
霓虹是隧道前最後一個向我揮手的遊客

靛藍的鈕扣縫上錯落的哀傷
孤獨的脊椎在冷風的攙扶下顯得硬朗
窗簾被火烙上琥珀色的光
走私的影子添加偽裝的酒味
整座城市的船塢充斥著淒迷的錨
哦!歸返的傳說,滿載文字的魚鱗
 
玫瑰紅頁岩剝落的殿堂
銳利的梟鳴在夜的濡染下,有如重木掉落
而光的雕樑頹圮

森林啊,穿著樹皮的蠟像
你被展覽在城市的博物館
我靜靜地端詳,如同我是展示品本身
而你,也在看我嗎?

mache
的詩,很有現代感,擅長心理分析與潛意識描寫,情調迷離,但是由於詩中大量使用超現實手法,且語句間的邏輯關係並不明顯,使得筆者感覺頗有自動語言〈Automatic language〉的況味。也因此meche的詩可以意會卻不易理解,更難詮釋,所以評論者誤讀〈misread〉或逾讀〈over-read〉是常有的。
我朝著牆內自己的蠟像掛上一幢森林的影子
那是城市的雨林,而我只能拎著大地的肺
在公事的氣泡內,呼吸一條旅行的路
首段起手式就給出超現實的奇詭畫面,詩人面對「牆內自己的蠟像」,掛上「一幢森林的影子」,緊接著說明場景落在「城市的雨林」,詩人生活在多雨和有著許多森林公園和林蔭大道的城市,筆者直接聯想到曾經生活過的台北市。
敘事脈絡上:森林雨林氣泡的意象遞演間,存在由大而小的場景變化關係,鏡頭彷彿由遠而近地拉過來,自外在景物而轉入內心世界。但是朝著牆內自己的蠟像掛上一幢森林的影子拎著大地的肺公事的氣泡內,卻難逐句意解,因為詩人使用了許多奇詭的意象組合,超乎審美的經驗法則。筆者隱約意會到,首段是描寫城市上班族早九晚五案牘勞形的身心苦悶。
末班車如槍膛,時間的子彈傷了埋入鐵軌的我
我朝著礦坑急駛,一座富藏夜的隧道
幅員和深度適合挖掘夢底的溫度
霓虹是隧道前最後一個向我揮手的遊客
同樣地,第二段似乎是描寫作者乘夜班地下鐵列車,列車穿過長長的隧道,如此的劇情推理可從末班車如槍膛埋入鐵軌的我朝著礦坑急駛夜的隧道」、霓虹是隧道前最後一個向我揮手的遊客」,這些句子的邏輯順序中尋跡找出。
其他的段落,都有這種作者故意經營出來的「語障」(the obstacles of word),高頻率地出現,導致讀者閱讀時的邏輯思維頻頻出現「凸鎚」(失誤和中斷miss and interrupt)現象。語障的成因來自兩個層面,其一是心理的:由於作者亟欲將外在現象界的聲色光影,和內心世界的思維情緒相掛鉤,於是意象穿梭遊走於現實和冥想之間,出現類似小說中「意識流」和「魔幻寫實」的表現方式,惟混亂中仍約略有秩序可尋;其二,作者修辭功力尚淺,段落間若干文法出現混淆錯誤,譬喻及轉品等表意方法的修辭格顯得牽強:例如:
末班車如槍膛,時間的子彈傷了埋入鐵軌的我
我朝著礦坑急駛,一座富藏夜的隧道
前句說明列車急駛,次句卻又冒出(我朝著礦坑急駛),如此一來主體(我)和客體(列車)、主動(列車)和被動(我)相混淆,文法的關係在主客體隨意切換時模糊掉了,邏輯推理(因果關係)也變得糾纏不清。再如:
銳利的梟鳴在夜的濡染下,有如重木掉落
從比喻繫詞有如可知,這句使用譬喻辭格,但銳利的梟鳴重木掉落兩個形容聲音的子句,嵌合得很勉強,以銳利對應重木掉落時的沉悶聲音是有問題的,兩者並不具有可比的相似性明顯違反比喻客體和主體間必須具備聯想上的相似性。除非重木掉落改成掉落的尖刀」,語意上產生「化聲為形」的通感,由聽覺往視覺移動,才會出現具有同質性的協和感。

再者,「公事的氣泡走私的影子偽裝的酒味」,這些短語,前置詞都刻意使用轉品辭格以改變詞性,分別由名詞的公事、動詞的走私偽裝,轉變為形容詞公事的走私的偽裝的,以修飾後接的名詞,但這樣的詞性轉換,在語意的連貫上卻產生難解的隔閡,使聯想作用出現不該有的遮斷。
作者mache想像力豐富,所以詩的意象豐腴語言華麗,是個很有潛質的寫手,但意象間的跳接往往過於劇烈,以致只能意會不易意解,筆者衷心期望他能潛心修讀「修辭學」和「與法學」,即使詩行裡的意象演出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或者思維邏輯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至少要儘可能地避免出現語法上的語病(文法錯誤)和語意上的語障(語意費解),接近
「無理而妙」的超現實境界。


(連載貼文,陸續整理加貼,完整版請點閱以下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04396073168633/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siya&aid=1148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