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追求人生最高的的境界
2014/08/24 12:17:20瀏覽598|回應0|推薦7

今年七月廿五日收看鳳凰衛視資訊台22:00奌播出的縂編輯時間,在其「插播一段」的小單元里提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原是來自十個「無」. 我覺得講得甚為精闢,情不自禁的想加上我自己的諸多詮釋在此引伸一下:

 

佛家追求的是「無我」:

世間宗教所追求的核心述求無非是捨棄那與生俱來的「老我」,從而修鍊出一個重生的「新我」. 佛家說人之所以不能喜樂的根源是出自於 “,癫,痴”,是人「老我」帶來的毒害,唯獨根除了它們才能自由自在的活出喜樂無比的新人生來. 放眼塵世,熱心宗教的眾生縱有千千萬萬. 可是真正願意把「老我」擺在祭壇上的卻好像少之又少. 既自命為虔敬的信徒但若僅徒具儀文上的敬虔,卻又捨不得丟棄「老我」,那又如何能跨過那宗教的笫一道門坎呢?

 

道家追求的是「無為」:

這個「無為」很難懂,也很容易讓人誤解,誤認為人的幸福是勿需経過努力與奮鬥就得的到的. 記小時候在60年代在美國舊金山一帶突然間興起了一股嬉皮士的潮流,這幫人好像還特別欣賞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不修邊幅,不事生產,想反對現代的科技與物資. 他們以為只要回歸到史前原始的簡單生活里, 就可以保障人的尊嚴和自由(請參閲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1912.htm). 殊不知現代的醫療,通訊,交通曾給人類帶來多少福祉,擴展了你我多少生活的內涵? 若真倒退回去生活在原始環境里隨時都會有被殺戮滅絕的危險,連命都難保,何來平安與自由. 這邦人真是痴人説夢,活在烏托邦的幼稚夢里,我以為他們是根本弄錯了「無為」的真義.

我欣賞維基百科對「無為」所下的解譯:" 無為是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請參閱維基百科 http://zh.m.wikipedia.org/zh-hant/无为_(道家)). 孔老夫說他勤奮追求了一生,直到了五十歲才能「知天命」. 而維基百科對「知天命」的解釋是:「知道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而去顺应它 」(請參閱維基百科 http://zh.m.wikipedia.org/zh/知天命). 我把兩段解釋連在一起對照著看, 就不難看出其實「知天命」乃是為「無為」定下了最精妙的註腳. 而我個人更以為所謂天命也就是人生「真,善,美」的源頭,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最終根據.

李汝珍在其著述「鏡花緣」里有一句話詮釋得更好: "盡人事以聽天命...人事未盡何以得天命?". 是啊,要想知道天命就得先去晝好人事. 連孔老夫子這麼聰慧的人都要用功到五十歲,才能摸清天地万物自然變化的道理,而學著去順應它,更何況我們芸芸眾生豈不更要一生競競業業的去努力學習追求呢? 「易経八卦」講述的是天地運行的根本道理,而其開宗明義的第一卦(乾卦),就教導我們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為唯獨能拿出「行健」,「不息」的努力也才能摸索到夭命的原委, 也才有可能能知道怎麼去順應它啊! 西方聖人不也講過類似的話:「那當跑的義路我跑過了,那當打的仗我打過了,現在,我才可以真正的安息下來了」.

因此,所謂的「無為」卻正是一個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觀. 這那是那幇懶人們所想的,是一個終日可以無所事事,毫不作為,等著天上掉饀餅的人生呢? 

 

儒家追求的是「無悪」:

人究竟是性本惡還是性本善,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我很厭煩這樣無聊的爭議,其實我們只要自己檢視一下我們自己里面就可明白真相. 我比較喜歡西方聖人的說法,人裡面其實有「善」也有「惡」,而且這個「善」和這個「惡」在我們里爭鬥不已,直到我們終其一生. 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曾在其「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這部経典型的電影裡面,把這個內在「善」與「惡」的爭閗,描述得淋漓盡致.

既然如此,人的一生就得注意如何彰顯我裡面的良善,同時抑制我里面與生俱來的諸般之惡. 可是人是脆弱的,是禁不住罪惡和壞環境的誘惑的. 孟母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她深知人性的弱點,雖然貧困卻不惜花費不斷的搬遷,直到找到一個可以讓孟子向上學好的環境里. 孔子在論語顏淵篇裡面強調「克己復禮」的重要,甚至還說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簡單的説,聖人是要我們先約束自己裡面的惡,才好讓裡面的良善出得來. 好學生顔淵曾進一步的問夫子要如何才能約束我們里面的悪呢? 孔子答得妙,他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美國人公認的聖人富蘭克林先生,為能增強自己善良的德行特別為自己設計了德行檢驗自我省察的一個表格,每天他系統化的檢視自己的惡被壓抑下去沒?好的德行長進沒?據他自己說,這法子頂管用的,難怪直到今日美國人還視他為德行追求標桿性的偉人.

追求「無悪」是一個深奧的議題,但我認為可以從簡單的小地方著手起步. 三國的劉偹給兒子臨終的訓示是相當可行的妙方,他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過,做了後如何來檢驗其中的真偽和好壞呢? 詩経大雅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那就是:「不愧屋漏」.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暗中也不願去做壞事,関起門肯起壞念頭",那麼在追求「無惡」這個功夫上就可以打個滿分了!

 

哲學追求的是「無知」:

哲學究竟是什麼? 定義真是繁多,但大多難懂又拗口. 我倒是蠻喜歡先總統將公把他讀大學中庸的心得做成的那一幅對聯:「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這幅對聯無啻是對哲學訂下了一個讓人一看就明白的絶佳註腳.

每當在閱讀人類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覌測外太空無垠的浩瀚的最新報導時,都會覺得驚心動魄. 每次的新發現除了讓人瞠目結祚舌外,好像每次的新發現都帶來了更多的疑團,讓我們反而覺得所知極為有限. 其實人在窮理致知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境況也極為類似. 拜讀黎堅君在博客日報的一篇文章「哲学让我们在面对无知时具有正确的态度(《具有穿透力的声音》系列之735)」(請參閱 http://gaochunlijian.bokerb.com/545599.html ,甚受啟發. 他説:"如果我們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我們站在圓圈里面. 如果圓圈里面是我們所知道的,那麼圓圈的外面就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當這個圓圈愈往外擴展,你反而會愈發的醒悟出在圓圈外那未知的部分也會變得愈來愈大」".

世人分兩等,有一種人只把眼睛往這圓圈里看,滿以為已經懂得夠多了,因此容易夜郎自大,目光短淺,甚至剛愎自用. 另外一種人則把眼睛縂往圈子外看,縂覺得自己懂得太少,因此能虛懷若谷,廣納百川. 人類的文明和福址之所以能不斷向上提昇,正是因為人類的主力始終能把目光注視在圏外「未知」的那個部份,因而才能把知識領域不的斷向外擴展.

康乾盛世時期,正值西方步入現代化文明的転折時機,可惜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爺太過執著,太安於現狀,明知世界正在巨變,卻寧願作井底之蛙,像駝鳥一樣把頭死埋在土里,不肯把頭伸出去看一看,妄自尊大,錯失千載良機,未能將覀方正起步的現代化文明及時引進古老的中國. 而這種愚蠢的自高自大,竟使我中華招來列強百餘年的欺壓和蹂躪,其間多少生靈塗炭家破人亡. 檢視慘痛的歷史,實在令人嗟噓不己. 最可笑的是,乾隆爺還自封為"十全老人",刻了顆"十全老人"的圖章経常把玩,沾沾自喜,自我感覺真是太過良好. 這種封閉,自大,自滿的心態,真是害死了整個國家.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能経常像稚子一樣帶著一顆好奇的心,永遠持有學習新事物的欲望,那就代表你還保有著健康清新的心智.

 

事業追求的是「無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根據百度百科的記載:此名句乃 "出自宋代词人柳永所做的蝶恋花。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恋情的执著. " (請參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308824.htm). 是啊! 人在事業上的執著景況不也類似嗎,世間多少人為了達成理想,死心塌地的努力向前行,就真是衣帶漸寬也終無悔呀!

在我這一代,年幼時多半経歷過物貭艱苦的時期. 因此所謂的事業追求多半是尋求一個能養家活口安身立命的安穏工作,談不太上什麼追求個人的興趣和理想. 但是,縱即如此,幾十年來對公司忠誠的付出,換得一份溫飽,內心充滿的是感恩和滿足之情. 覺得自己像一顆螺絲釘,在我的位置上盡到了我當盡的職責,感覺很安慰窩心的. 這個安慰和窩心的感覺,我想那就是「無悔」啦.

是啊!如果能按個人志趣來成就事業該多好,但若不行,也當認真的在自個兒的崗位上無悔的當個稱職的差,成為社會的正能量. 英國海軍名將威爾遜將軍,在其決定性的英法西海上大決戰前夕激勵其艦隊將士的名言竟是一句再平凡不過的話:「英國現在所期待你們的,就是要你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各司其職(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man will do his duty)!」.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不好高遠,一個腳步一個腳印,認真踏實的做好自己份內毎一份當作的工作,看似平凡無奇,但這卻正是「敬業而無悔」最積極的詮釋.

 

愛情追求的是「無怨」:

纳兰性德 是一個性情細膩雅緻的清朝大才子,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寫的詞和他那些令人稱頌纏綿的愛情故事. 他在其「无题」這首詞里有這麽膾炙人口的幾句:「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尤。 孤影月明应寂寞,问君何处是归途?」. 也正就是這個「無怨尤」,道盡了古今中外多少戀人們對情愛的那股子執著勁.

不過,回到現實的世界里,那種無怨尤的恩愛還是不多見啦. 夫妻婚後爭吵不休,甚而動輒相互折磨,常年在妥協, 委屈, 退讓中過日子的為數還真不少耶. 人若是落入這樣的光景里,「無怨」還是派得上用場. 所謂:婚前要睜大眼,婚後要閉隻眼. 誰叫你婚前不去精挑細選,選錯了配偶你就得自己承擔苦果,誰也「怨」不得. 不過,飯還是要吃,日子還得一天一天的往下過. 只要能「無怨無尤」的緊閉上隻眼,自然會風軽雲淡,海闊天空的.

 

處世追求的是「無名」:

人一生下來,天生的就喜歡引人注意,追求名聲和人望並非什麼惡事. 不過「求名」分成三種類型. 有人求「名」是為了謀「利」,這是很容易走偏的. 第二種「求名」就是前面說的,是要克意的引起人們對自己的関著,要想方設法的贏得廣大的人氣,這種「求名」也有可能手段會使用不當,或當受到了漠視時回頭反而傷害到自己.

而第三種「求名」是健康的.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潛藏的根本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高層次的需求則是社會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而這第三種的「求名」和人類高層次的三種內在需要都有緊密的関聯.

君不見的互聯網,?G通訊,臉書,推特,微博,智能手機在現代人類生活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份量,這在在説明了人迫切的需要和別人交通,方方面面的來表達自我,這是人生一種健康的正向行徑. 我想這種現象其實自古已然. 孔老夫子週遊列國七十餘國,宣揚自己的理念,不正就是「自我實現」的積極表現嗎? 我們今天有幸能夠讀到古今中外多少精妙的著述,詩詞,那豈不都是人們「自我實現」的產物嗎?

但凡事都得有個合理的「度」,過了這個度就不健康了. 後漢崔瑗先生的「座右銘」為這個「度」下了清晰的紅線,這個紅線就是:「...無說己之常...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 隠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在𣵀貴不緇, 曖曖內含光...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這根紅線無啻也為處世當如何去追求「無名」立下了一個最適恰的詿腳.

 

幸福追求的是「無求」:

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多半是掏心挖肺一味的付出,而不冀望任何的回報. 因為父母在付出的時候就已經收到最好的回報了,那個回報就是「幸福感」. 不過呢,人的作為總是期盼有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太在乎付出後的回報,那也就可能受到束縛,沒法自由自在過著輕鬆淡定的人生,當然沒有幸福可言.

我得再次重複後漢崔瑗先生的「座右銘」,他在「座右銘」里面特別提醒自己要「施人慎勿念」. 因為這個「念」是阻擋我們得到幸福的一個坎. 西方也有聖言,鼓勵人們左手行的善不要讓自己的右手知道. 不紀念囬報,懷抱一顆無所求的赤子之心,才能自由自在軽省的徜徉在人生幸福的大道上.

 

人生追求的是「無慾」:

人是動物來的,怎能沒有慾念呢? 但人之有別於獸,正在於我們能掌控這個慾,去調適這個慾,去昇華這個慾. 孔老夫子在論語里闡述「 發乎情止乎禮」,也正就是這個意思. 西方聖人説要把握這個「慾」用在「順性」的用途上,而用在逆性的用途上就是罪了. 是啊,這個慾用在順性的用途上激發了多少藝術的精品,點燃了多少發明和創造,又為人類文明進化締結了多少佳美的成果. 相對的,若是這個慾不加管束導正,任其發展,用在逆性之途上,其後果就是深陷罪惡,向下沈倫.

孔夫子是勤奮追求人生美善的聖者,他辛苦操鍊到七十歳才敢說:「從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要做一個尊貴的人,我芸芸眾生那能掉以軽心,不去管控,調適我里面這個「慾」呢? 這個「慾」正像一匹精力旺盛的好馬,對我而言那「無慾」的「無」字正是我手中駕馭它的韁繩,我駕馭它好,它要帶我走向人生豁達光明的康莊大道上. 相對的我若駕馭它不好,或者仼由它自由奔馳. 那麼它就很有可能帶我們跌下萬丈的深淵而不能自抜.

因此這個追求無慾的「無」字絶不是要消極的滅絕了我里面的這個「慾」,不然我不變成鋼鐵做成的機械人了? 這個「無」是正如西方聖人所說的,是要積極的把我裡面的慾導引到順性的用途之上,同時抑制它用在逆性的用途之上. 而這樣活出來的樣式,就正如孔子所說的「發乎於情,而止乎於禮」,「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政治追求的是「無情」:

我們生活在現代化的世代里,交通通訊的便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和國與國的的距離. 其實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地球村里,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也更是生長自己的國土之中. 我們受承這片土地的培育和餵養,我們的後代也要受到它的佑才能繁延倡盛.

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管」,做一個現代的人不能只做一個自了漢只顧自個兒,還得明白世局詭異的變化,有深入的見識和聰慧的辨別能力,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正能量和無形資產.

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得學習著要把視野擴展到天下,不可只在井底觀天,而能靜觀世界快速的變化,看到國際事件背後的故事, 明白國際間的「無情」,爾虞我詐,自私自利,雙重標準,假仁假義的諸般醜陋本質. 同時也當明白西方先進國家它們施行民主的真像,多作比較,記取教訓. 自己看得多,聽得多,就會更客觀而理智的去看待自己身邊的事物,不為某一類媒體傳播而左右,也不會軽易的被某些煽惑的言論所迷惑.

做為一個現代人需要認識政治「無情」的醜陋本質,多聽多看,增長見識,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有清晰分辨大是大非的智慧和能力. 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正能量來推動社會向上提昇走向正路.

 參閲資料:

http://weibo.chinatimes.com/fun/3728748173808777

http://wiki.mbalib.com/wiki/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ngguanwuwei&aid=1657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