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亞瑟港(Port Arthur) 的美麗與哀愁(澳洲 - 塔斯馬尼亞漫遊記 之七)(感謝電小二推薦)
2019/05/04 13:33:09瀏覽5786|回應0|推薦102

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但在美麗的景觀裏面卻蘊藏著一股抹不去的哀愁。我遊走過「澳洲」很多風景絕美的地方,但唯獨「塔斯馬尼亞」的「亞瑟港」卻最讓我怦然心動,因為她的美揉進了一股濃的化不不開的哀愁。

「亞瑟港(Port Arthur)」位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州」東南隅的「塔斯曼半島 (Tasman Peninsula) 」之上。早在1830年這裡原本是罪犯的“流放站”,初期只是「英國政府」利用囚犯的勞力來伐木的簡陋營地。到了1833年,這一塊“伐木營地”進一步變成了“重罪犯人”的“關押監獄”。「英國政府」還特別針對這所監獄進行了長期的「獄政改革」,開始用比較“人道”的精神來看待罪犯, 期望這個關押所可以成為一個劃時的“示範性監獄”,讓犯人能夠接受教化而改過歸善,並且透過像造船,木匠,鐵匠,車床工,鞋匠這類技能訓練,讓罪犯在離開監獄後可以很快的融入社會,成為有用的人。這在人類文明進化的歷程上,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里程碑!「亞瑟港」 歷經了47年的悠悠歲月,前後總共關押過12500名囚犯。                                           

「亞瑟港」是天然自成的“深水港”,獨具慧眼的「英國人」之所以會挑選這塊土地作為重罪犯人集中關押的地方,乃是因為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亞瑟港」位處「塔斯曼半島 」中央的地段,半島的東西南三面環海,海岸崎嶇險峻,分別被八個波濤洶湧的“海灣”緊緊環繞著。在每個海灣裡每隔七公里的水域,就會有一條大白鯊來回的巡弋,虎視眈眈的監控著它的“專屬水域”。誰要有種膽敢跳海越獄,不是溺斃就是要被大白鯊吃掉。 監獄通往北方內陸的唯一“陸路交通”,必須要經過一個叫「鷹脖子(Eaglehawk Neck)」的“隘口”。這個“隘口”僅有30公尺的寬度,「英軍」在上面挖掘了陷阱,並且佈置了惡犬,任你有通天的本事,也難跨越雷池一步。因此,再頑劣的罪犯一旦被送到了這固若金湯的牢籠裡,也都莫可奈何,只有認栽,乖乖的待在裡面承受著日復一日沈重繁瑣的勞動改造:

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 -「霍巴特」開車南下到「亞瑟港」,其間車程約100公里需時一個半小時左右。進入「塔斯曼半島」後,一路風景宜人,看到的儘是濃密的灌木林和綺麗動人的海岸風光:

通過「鷹脖子 」 隘口不久 ,很快的就看到了緊臨「史都華海灣」邊的「亞瑟港」。「亞瑟港歷史遺跡管理局」在「遊客資訊中心」展示了「亞瑟港」的“鳥瞰圖”和仿真的“實體模型”,整個的“遺跡園區”包含了“32個”景點。要想完整的看透“遺跡園區”裡的每個景點,那可得花上一兩天的時間。圖上標示為(1)的景點,正是監獄建築物的本體,它面向東邊的港灣,座落在港區中央的位置上,成為整個“遺跡園區”的主角:

監獄建築物的主體,外形壯麗可觀,是園區內最引人注目的遺跡,它就像一個地標,無論你從那個方向看過來都可以看得到:

這棟古監獄建築物最早建於1845年,原本是麵粉加工廠和穀倉。到了1854年花了三年時間改建,才成為一棟四層樓的監獄,用來容納原本睡在附近簡陋木棚中的罪犯。監獄的一二層有136間囚房,用於關押重刑犯,而頂樓則可容納480名表現良好的罪犯。二樓是大飯廳,到了晚上便成為囚犯的夜間課堂。在這一層樓裡,竟還有小教堂,和一間藏書13000冊的圖書館。早在162年前的監獄居然能有這樣完備的設施 ,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其實,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相信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監獄,都還遠遠的趕不上這樣的水準,真不能不感佩當時「大英帝國」所展現的軟實力和人道主義精神 :

循著玻璃圍欄的步道進入這古監獄,近距離的來觀看其內部。裡面除了一間間分割開的牢房外,監獄附近還附設了完備的壁爐,衛浴,運動的設施。從殘留的建築物結構來看,「英國人」當初在修建這監獄時,相當的用心,連小地方也絲毫不馬虎。根據裏面展示的看板資料顯示,監獄擴建工程精巧的設計藍圖,居然是出自一個關押犯人之手。整個營區於1877年關閉,新蓋好的監獄前後僅僅只使用了23年的時間。後來,在1897年時,附近的一場森林大火,連帶的竟徹底的催毀了這營區內幾乎所有的建築物,如今只留下了斷垣殘壁的歷史回憶:

在一樓的樓層裡,可以清楚的看到一間間牢房大概的模樣。聽官派的導遊說,從前當大潮水氾濫時,洶湧的潮水會漫延進入到一樓,犯人泡在海水裡的日子相當的不好過。有的牢房地基上,還有陳列資料的展示,陳述當初所關押過的人犯。「瓊瑤」女士多年前在參觀過「北京」的「公主墳」後,曾寫下了家喻戶曉的「還珠格格」。若是她有機會能來這參觀,不知她會不會又有感而發,寫出像「基督山恩仇記」那樣動人心弦的故事篇章來?

細看園區內所展示的犯人資料,真是讓人不勝唏噓。他們中間不乏“心靈手巧,外貌出眾”的佼佼者,甚至還有醫生,政治家,藝術家,工程技術人員陷入其中。可惜,他們卻偏偏在人生的道路上「搭錯了車」。不少人年紀輕輕的,只不過因為像偷竊這類的小錯而身陷囹圄。其中更有的人後來還又一錯再錯,竟與“自由” 徹底的絕了緣,終身囚禁於此:

園區還特別為遊客們安排了海上的巡航,方便我們可以從海上來觀看整個的「亞瑟港」。在遊艇上觀看港區周圍,景緻絕佳,海風習習,帶來了無比清新的空氣,讓人神清氣爽,倍感舒適。處身在如此優美乾淨的環境裡,實在很難想像,在160多年前,由於營區內充斥各樣的車間,磚瓦石料加工區,鍛造廠和鋸木工廠,這裡竟曾經是煙霧彌漫,空氣惡濁,環境惡劣的地方 :

在巡航的途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位處港區中央的「死亡之島」。從1833年到1877年44年的光陰裡,大約有1646人被埋葬在這蕞爾小島之上。根據官方資料統計,囚犯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不外乎就是工傷事故和呼吸性疾病。以古鑑今,“空汙”對人類“立即性”的威脅,好像要遠遠的大於使用核電的威脅:

在巡航的途中,同時也可以看到位處港區東南一隅的「普爾角少年監獄」。這裡關押的少年犯,大多是14歲到17歲之間的青少年,不過最小的竟只有九歲大。在那個世代,「英國」講求的是“治亂世用重典”。很多小孩,不過是偷了個麵包或是雨傘之類的東西,就被關了進來,實在悲慘得很。 但是,早在162年前就能把「少年犯」和「成年犯」分開來關押,這在人類的獄政史上,也算是開創了先河,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項創舉:

座落於營區東南角突出的高地上,有一座雅緻幽靜的建築,是「指揮官」的寓所。這整座營區前後一共任命過10位指揮官,不過其中僅有五位曾在這「指揮官寓所」裡居住過。縱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寓所裏外的陳設仍算得上是相當的高級。寓所面向港灣,四周的景觀美麗動人 。寓所的牆上,陳列了其中一位指揮官伉儷好幾張的圖片,陳述著他們協力同心,在此苦心經營的相關事蹟:

緊鄰著「指揮官寓所」,在監獄的左後方東南方向,是原有的法院,警戒塔以及軍官營房的廢墟遺址:

在「軍官營房」廢墟後方不遠處,看到了「囚犯供水步道」的起始點。這條步道來回走一趟要整整一個小時,這是162年前由囚犯建造的水利工程項目:

「軍官營房」廢墟的後方是「史密斯-奧布來恩小屋」,是專門用來關押當時被流放的政治犯。小屋內外相當的舒適宜人,坐在外面的木椅上閉目養神,予人有寧靜致遠的感覺。那些政治犯大可以在此自由自在的讀讀書,寫點東西,修心養性一番,這在162年前可說是相當禮遇的安排:

走出「史密斯-奧布來恩小屋」,在西北方不遠處,便可看到「醫院」的廢墟。醫院原本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共有六間病房,可容納80名病患,設施相當的完備。根據園區提供的資料顯示,來這接受治療的病患不外乎是壞血病(由於當時很難吃到新鮮蔬菜的緣故),工作受傷以及肺部感染所引起的呼吸性疾病。即便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世上很多地方的監獄醫院,可能還趕不上這座19世紀監獄醫院的規模。不過,官派導遊也告訴我們,那時的醫療物質相當短缺,連一塊紗布都可能要在不同的傷患身上,重複的用了再用,更何況其它的醫療用品了。我們是何其的有幸,能生活在一個物質不慮匱乏的時代裡 : 

在「醫院」的廢墟附近,看到了一幅相當有趣的展示資料,講述一位叫「Charles Costantini」的個人軼事。此君曾是充滿了才情的藝術家,也曾經是醫學院的學生。不過,怪異的是此君卻天生就喜歡走歪路,先是做賊被逮,好不容易改邪歸正後,卻又再誤入歧途,意圖製造偽鈔,又再次被逮,最後被輾轉的送到了「亞瑟港」的監獄醫院來工作。從這則個人軼事看來,當初的「大英帝國」,確實是在施行嚴刑峻法,被送來「亞瑟港」的罪犯不一定要是十惡不赦的大奸巨惡:

順著「監獄醫院」向西行便看到了營區內的「綜合福利區」,這裡面包含了一個「貧民所」和一個「庇護所」。「貧民所」內提供140個床位給那些老弱殘疾,無處可去的囚犯。除了食宿照應外,每週居然還提供一次娛樂節目。「庇護所」內提供2個病房100個床位,是用來照顧那些失智發瘋的囚犯們。這種關懷弱勢的慈悲心懷,發生在162年前的監獄裡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庇護所」的西邊緊鄰的是「隔離監獄」,這是當時囚犯們最為害怕的一個地方。其實囚犯們並不怕殘酷的鞭刑,但是卻獨對「隔離監獄」望而生畏。因為,囚犯一旦被關進「隔離監獄」,便不許與任何人作任何的接觸。整天只能一個人獨處,縱然出去放風,也要帶上特製的面罩,讓誰也認不出他是誰。這種特殊的刑罰讓所有的罪犯膽戰心驚,大部分被關進來的罪犯居然都發了瘋!原來,在人的生命深處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和別人相處(社群 - community)。對這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而言,一旦徹底的失去了和別人相處(社群 )的機會,無疑就喪失了人生最後的意義!其實,細細的去觀察「隔離監獄」裡的每一間牢房,裏面都是乾乾淨淨的,還有桌椅,可以讀書寫作,看起來是相當的安詳舒適。但是,犯人們卻偏偏就受不了這種“與世隔絕“的刑罰。這種由人性深處所顯示出來的怪異現象,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美國」反抗「英國殖民」的革命家 - 「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若是用在這可得改成「不社群毋寧死」了 :

走出「隔離監獄」,向著西北方行,在營區最西邊的盡頭,是「文官排屋」區。主要是提供給法官,牧師,醫務人員,會計師以及他們的家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這些房舍的外觀,縱然在162年後的今天來看,一點兒也不嫌老土。“排屋區”遠離監獄和罪犯工作區,向東遙遙望去,可以看到美麗的港區,視野相當遼闊,綠油油的景致十分討人喜歡:

緊鄰「文官排屋」的北邊的是「大教堂」,教堂的結構莊嚴而華美,教堂內原有的石製品和木頭裝飾品,居然都是由「普爾角少年監獄」內的青少年們精雕細琢出來的。這個教堂可以容納1100人,罪犯們到了星期天,會被強制性的送來參加禮拜,因為這是他們“感化教育”裡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堂裡懸有八個大鐘,由繩索巧妙連結,只需要一個人輕鬆的操控,便可敲出像音樂一樣連串的鐘聲來。由此可見,整個的營區裏面,真可說是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啊:

「大教堂」的東北方一大片地方,是「政府花園」和「政府小屋」,這是整個園區內最為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地方。花園的構建,很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花園的風格。當初建造這片花園,主要是提供給文官眷屬們作為休閒和運動之用:

天色已近黃昏,在我們匆匆結束造訪行程之前,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衝進「遊客中心」的地下樓層。這裡有一大片的展示區,是用相當寫真的方式,細細的來描訴當時囚犯們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展示資料非常之豐富,很值得慢慢的去觀賞一番,可惜我們只能匆匆的瞄它一眼便罷:

在監獄北邊的正對面,距離「遊輪碼頭」西北方向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紀念花園」,這花園是紀念曾經發生在這附近的一件重大悲劇事件。1996年的四月28日,一名28歲的無業男子,手持數挺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就在這附近和另外一棟建築,對著遊客們瘋狂的掃射,無緣無故的就槍殺了35人,並有23人受傷。凶手後來被判35次無期徒刑,但凶手聞判後,居然還當庭大笑,其惡形惡狀,真是讓人不寒而慄!悲劇發生後,「澳洲政府」當機立斷,通過了西方國家中最為嚴厲的「槍枝管理法案」,同時不惜花費鉅資將該類槍枝從民間購回並銷毀。這種勇於面對問題和真相的道德勇氣,相較於其它西方國家對「禁槍問題」始終噤若寒蟬的偽善猥瑣姿態,實在值得大書特書!不過話說回來,相較於162年前,「大英帝國」對擾亂社會治安近乎“零容忍”的堅毅態度,普世的「現代社會」似乎很有些在開倒車,在走下坡路:

蹭著夕陽,整個「亞瑟港」沈浸在一片祥和的暮色之中。 睹物思人,想起那些才情兼備的罪犯們,偏偏在人生的道路上「搭錯了車」,身陷囹圄,被困於此。 此時此刻,四圍的景觀雖然是這麼的美好,但卻讓人禁不住黯然神傷,怎麼樣也高興不起來:

 

後記:

「亞瑟港監獄」的所在地 -「塔斯曼半島 (Tasman Peninsula) 」,以崎嶇不平,怪石嶙峋的岩石海岸線而聞名,是一個相當好玩的地方。若想要看看「澳洲」最經典,最驚心動魄的海景, 就不能不來這裡走走!欲知詳情,請看下回分解:

 

待續:

塔斯曼半島 (Tasman Peninsula) –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澳洲 - 塔斯馬尼亞漫遊記 之八)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ngguanwuwei&aid=12638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