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坑半邊井 敦親又睦鄰》
2016/12/23 09:47:27瀏覽2103|回應0|推薦3

小金門東坑社區的東邊,有一座海拔99公尺高的紅山,傳說山中藏有『十八屎坑』的白銀,需要『十八石礐』才能裝得完。1949年,中華民國第五軍駐防烈嶼(小金門)之後,防禦工事幾乎翻遍紅山,卻沒有聽說有誰在坑洞內發現白銀;鄉親們於是推敲這個傳說的動機,大概源起於祖先對後代子孫的勉勵和期望:只要努力在後山開墾,總有一天會發現寶藏。

紅山上還有『仙人腳印』的傳說,指的是『古時候大小金門是連在一起的;宋朝末年,帝昺躲避元兵追擊,足踏大小金門,用力一蹬,小金門應聲裂開,成為裂開來的島嶼,因而阻隔了追兵,小金門從此被稱為“烈嶼”;傳說中,帝昺在大小金門各留下一個腳印,只是東坑這邊山上印有“仙腳跡”的石頭,被國軍炸來作防禦工事,如今只剩下傳說故事了。』

【99個社區故事】在2014年8月20日播出的《金門的況味 戰爭與和平》

節目(請閱http://blog.udn.com/selin7777/16861239)中,曾經提到1958年的823砲戰中,烈嶼(小金門)有個叫作東林村的村莊幾乎全毀,在東坑社區這邊很多舊房子的牆上,也是彈痕累累。在戰爭摧殘的時空當中,有一些傳說來和緩緊繃的壓力,有一些期待來展望未來,想來是多麼地重要!

最近再度前往東坑社區時,發展協會志工帶我們去看『半邊井』,志工媽媽說,『半邊井』的另外半邊在屋子裡,聽說是這戶人家當年鑿井方便取水的同時,也顧及左鄰右舍有水可用,所以留了半邊在牆外;社區有幾口這樣子的井,洋溢著敦親睦鄰的情誼。

幾位志工帶我們在社區散步,村子裡可耕地不多,可看出層層的小梯田,歷經今年9月15日凌晨兩點多強烈颱風“莫蘭蒂”登陸的重創,把很多樹木吹倒了。在頂東坑這邊的水塘旁,留有一截壯碩的樹頭;巷子裡一棵高大的印度橡膠樹,已經形成小規模的板根,樹根佔有廣大面積;它跟相鄰的大榕樹都受到颱風的嚴重摧殘,我們推測:如果不是有足夠的空地讓樹根肆意伸展,立得正站得穩的話,這棵印度橡膠樹可能也已經失去生機了。

緩步走到社區西側的『下東坑』,隱隱約約看見廈門市區的大樓。

從烈嶼鄉公所出版發行的《細說烽火話烈嶼~從東坑談起》書中口述歷史的篇章裏,曾經擔任鄉公所秘書的呂合成先生說,東坑村莊背倚紅山,左側是湖井頭,前方是雙口村莊;紅山上面有觀測所、雷達站和指揮所,湖井頭是烈嶼最接近廈門的地方,相距只有五千多公尺遠,這裏設有播音站、探照燈等,雙口前面則是廣闊平坦的沙灘,適合兩棲登陸作戰。這三個重要據點都是當年共軍亟欲除之以後快的目標,東坑正好位在這三個據點形成的三角形的中央,距離每個點只有一兩百公尺遠,屬於落彈密集區域內,因而有很多古老聚落被打得面目全非。

下東坑這邊有一棟『六姓宗祠』建築,據載,陳、蔡、程、林、孫、杜六姓,是明、清之際先後來到東坑,因為人丁稀少,所以在光緒年間商議結盟聯宗,在光緒四年(西元1878)興建『六姓宗祠』,當時議定以長幼排輩序互稱兄弟,相沿至今,住東坑者六姓永不通婚。大門對聯:

   六姓同宗如兄如弟 一堂共祀若子若孫

帶領我們在東坑社區散步的志工當中,兩位志工媽媽是從海峽對岸嫁來東坑的媳婦,她們熱情洋溢,對社區環境如數家珍;指著東邊矮矮的山頭發源出來的涓涓細流,說這是東坑重要的水資源;我們看見社區幾口小水塘中水草茂盛,推測是因營養源很多,所以需要尋求改善措施,方能保育水源。

望著被海風長期吹拂而彎了腰的樹木、牆面被砲彈撞擊的凹痕、活動中心成為社區關懷據點;這個歷盡天災人禍嚴峻洗禮的社區,因著承擔『環保小學堂』的任務,讓外界有機會來這裡參訪學習,看見他們的堅毅與用心,讓人無限欽佩與疼惜。

*參考資料:

~《細說烽火話烈嶼~從東坑談起》 金門縣烈嶼鄉公所出版發行 / 發行人:林金量 總策畫:呂合成 / 著者:林馬騰 呂允在

~《典藏東坑 烈嶼歲月憶往》 金門縣烈嶼鄉公所出版發行 / 發行人:林金量 總策畫:呂合成  著者:呂允在

完成於2016/12/05 播出日2016/12/07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8612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