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寶藏巖聚落的變遷》
2010/12/22 17:07:47瀏覽1497|回應0|推薦0

《寶藏巖聚落的變遷》 

上個星期從永和那邊的福和橋下拍到萬聖溪的照片,也提到萬聖溪的上方是寶藏巖。寶藏巖是康熙20年(1681)興建、主祀觀音的宗教之地。當年來到這裡墾荒的漢民族人數不多,初入蠻荒,需要信仰的力量支持;寶藏巖的楹聯提到「拳山」,是因為先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望向前方的山巒起伏,就好像拳頭那般。而隨著清代、日治、國府來台的政權更迭,這裡也數度改建。最大的變化可能是:天際線被一座橋橫加阻隔,無法再見拳頭狀的遠山,也看不見悠悠的流水。

從公館的汀州路三段230巷走進來,很快就看見車水馬龍的福和橋和橋下的新店溪。第一個小山凹,從前是軍事單位設立的免稅福利品站,如今拆除房舍設置了停車場;再轉進來的山凹,就是寶藏巖座落之處。

寶藏巖數度擴建,目前正殿拜庭以前是軍方的辦公場所。或許正是軍事單位退伍後的榮民無處可去,於是在廟宇的右側倚著山勢自立造屋;緊接著,1970年代由於工業社會的發展,從許多城鄉湧入台北,卻又無處棲身的人,也加入這裏落腳的行列。整座小山陸續出現低矮凌亂的建築,甚至被取名為「調景嶺」,與國共內戰之後流亡到香港的難民居住之處調景嶺相比擬。

1980年,寶藏巖被指定為二九五號公園(永福公園)預定地,但是由於居民拆遷安置的問題,改建為公園的工程一再延宕。1997年6月,這個地區的問題受到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注意。此期間,台大城鄉所學生進入寶藏巖聚落進行研究;然後許多藝術家也進入寶藏巖,這種種努力引發一股保留當地地景及文化的呼聲。經由這麼多團體和知名人士如當時的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女士的努力,促成馬英九先生在市長任內,將寶藏巖聚落朝「不拆除轉為藝術村」的方向規劃。

寶藏巖共生聚落整建工程,於2010年3月底完工,6月開始有藝術家進駐,並規畫了青年旅社,努力營造寶藏巖成為一個別具風味的「國際藝術村」,委由民間團體經營。他們定期定時作導覽解說服務,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這個地方。

2010年的九月初,有個【建構台北市生態廊道~策略示範區生態調查、規劃設計及廊道周邊用地都市設計管制研擬】工作坊在這裡進行。執行團隊邀請約20位當地居民來參加,先請專家講述當地的歷史之後,又前往實地踏查,然後回到室內繪製地圖。引導的老師請參與者回想:對這裏最深刻的記憶?走哪條路來的?沿途看見了甚麼?聽見甚麼聲音?對未來的期盼是甚麼?幾位年長者回憶起鄰近的新店溪、萬聖溪都還是溪水清澈的時光,感嘆時光飛逝,河流受污染,也因而參與這項工作坊,盡一份公民的力量。

目前有二十多戶原來的住民,留下來參與「寶藏家園」的「共生計畫」,讓過去整座城市為了「現代化」而欲去之的「違建毒瘤」,搖身一變成了提供藝術家、文創工作者,以及未來青年背包客逗留的特色建築群。

完成於   2010.11.16
播出日   2010.11.24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472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