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我們學校擁有 ㄧ座山 ㄧ條河 ㄧ段海岸線】2007.12.06完稿
2009/03/29 14:14:11瀏覽1446|回應0|推薦1

    【 我們學校擁有 ㄧ座山  ㄧ條河 ㄧ段海岸線】(2007.12.06完稿)

               ~ 山坡地  河溪 海岸的生態工法~

    *引言

巍峨寶島台灣多山,島上遍布河川129水系,依流域形勢、經濟發展等因素,區分為主要河川21水系、次要河川29水系及普通河川79水系。這許許多多溪流所形成的河網,以及一千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讓不管居住在哪個角落的國民,都很容易看見山,看見河,看見海。

但是,看得見河,卻掬不到河水;看得見海,卻不容易踏到浪花;看得見山,卻不見山的嫵媚,叫人不勝唏噓!

    第一節   有山有河的學校

座落在台北縣106號縣道旁八分寮村落的石碇高中,山腳下便是景美溪的楓子林渡口。景溪溪有三條主要的支流,其中一條名叫大溪墘溪者,在平溪鄉「分水崙」的地方跟基隆河分道揚鑣,流到石碇鄉境和崩山溪、烏塗溪會合後形成景美溪,繼續往西流到台北市景美,然後匯入新店溪。

清代,漢人來到北台灣開墾,從淡水河溯河而上新店溪→景美溪,是很重要的發展孔道。景美溪仔口「萬慶巖」、木柵渡船頭土地公、深坑老街忠順廟有石階通向水岸、往上來到石碇楓子林渡口,都是人們倚靠溪流的明顯註記。

石碇地區從十九世紀上半葉就是重要的產茶區,以及種植大菁製作藍染原料等產品,都靠水運送達艋舺、大稻埕、淡水,再銷售海外。

從石碇高中走下山,站在豐林橋上俯瞰楓子林渡口,會看見景美溪在楓子林渡口右側遇見堅硬的岩石,水流到這裡形成了美麗的河灣;在衝擊面有運用蛇籠築起的水利設施,防止河岸被沖蝕。根據史料記載,楓子林渡口可以停靠近百艘舢舨,但是如今,淤積非常嚴重,很難想像當年舟行繁華的情景。

            
 *思考的問題:

   一、渡口的淤積告訴我們,地質年輕、地形陡峭的台灣,國土運用是多麼嚴肅的課題。
   二、崩山溪到了石碇東街河段,有壺穴地形,可以推測水量是充沛的,也可觀察河流向下侵蝕的作用。
   三、茶園取代天然林、崩山溪整治成水泥護水堤岸、106乙縣道施工、北宜高速公路的施工等,均讓水量的涵養減低,河水量也跟著減少了。
   四、在楓子林渡口下游與深坑交接處,深美橋下有養豬戶,河面偶爾會有豬舍排出綠色黏稠的漂浮物,嚴重影響水質。
   五、思考河流生態系被破壞的主要原因:

      〈一〉 棲地的直接破壞如人為施工不當、濫墾濫伐;或自然侵蝕、崩塌等。
      〈二〉濫捕動、植物;
      〈三〉環境污染;
      〈四〉不當引進外來生物。


    第二節 礫石沙灘邉  詩情洋溢VS水泥粽子

在苗栗縣後龍溪口南岸有個村落,舊地名叫做「公司寮」,清代乾隆年間,海峽兩岸商船往來頻繁,公司寮是重要的停舟處;光復後改名為「龍津里」,津是要塞、咽喉之意。

龍津里有一所「同光國小」,它的前身是「公司寮公學校」。從學校南邊側門走出去,是一座山,山頂早年有駐軍防衛,監視海上航行的船隻,以及海岸的動靜。

          

公司寮村落的南邊有西湖溪流過來,與後龍溪交會後匯入台灣海峽。這兩溪交會所形成的河口沙洲,非常遼闊;每年冬天候鳥南遷時,這裡是牠們喜歡的棲身之處,站在前述的山頭瞭望台,看見飛羽成群結伴,一幅「關關鶋鳩,在河之洲」的詩情,真令人陶醉!

根據潘英海、陳水木等的研究,早年平埔族道卡斯族新港社登陸的地方,就在公司寮漁港南邉靠近西湖溪口,如今還剩下一個海蝕洞作為標記;到哪天海蝕洞被侵蝕風化掉了,那麼,記號當然也跟著消失了。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近年從新竹竹北、香山往南到苗栗後龍、通霄的海濱,陸續豎起幾十支風力發電機,開啟了再生能源的先河,也讓國人在南來北往之際,增添了視覺美感。從公司寮往南到通霄鎮白沙屯,在過港溪跟台灣海峽的交會處南岸,一片金黃色的沙灘那兒,腳踩軟軟的沙灘,抬頭仰望連接天際的風車之際,最能感受風力發電機那股一柱擎天的氣勢了!

白沙屯是我們台灣數百年來發展的歷史上,交通的要衝,省道台一線、西濱公路、鐵路就在這裡交會;尤其是從十八世紀初年,就被定為官道、順著稜線行進的縱貫道路─省道台一線,仍舊在稜線上迤邐而行,是許多熱愛文史研究者最愛造訪的地方。
   
   一百多年前,白沙屯一位考上台北府秀才的子弟『蔡相』,為他的家鄉寫了一首詩:

          『漁歌時向風前發  活計端從浪裏來 
            莫道此中無沃壤  天生滄海作田疇』。

這麼有才情的前輩,字裏行間,盡是人們倚賴自然的法則。漫步海邊時,看見黃槿、林投、榕樹等主要的防風樹種;沙灘上,則有馬鞍藤、蔓荊、濱刺麥、、,許許多多定沙植物。再仔細觀察,許多樹都是彎著腰,原來這叫做「風衝現象」,冷冽的東北季風,讓植物都得為它折腰呢!

白沙屯的小漁港已經水泥化,一段短短的防波堤北側投置了「消波塊」,用來預防海岸被侵蝕。這數十年來,台灣跟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在水利工程上使用許多消波塊;以花蓮南北濱為例,投擲許多消波塊的原因,ㄧ是為了減緩花蓮港興建之後產生的所造成的「突堤效應」(改變了自然漂砂作用,因此減少南北濱的砂源補充);再者是源自「東砂北運政策」─以木瓜溪、壽豐溪上游採集河砂,供應北部建設所需的砂石。由於阻斷了河川原本自然輸砂的供給,海灘急速後退而發生侵蝕作用。

台灣本島一千ㄧ百公里的天然海岸線,其中約三分之二已經被人工構造物所充塞,這個狀況讓許多必須仰賴天然潮間帶完成生活史或繁殖、孵育的物種因而消失,或者已經發生區域性滅絕的結果。台灣變成失去海岸的海洋國度,既諷刺又可惜。

   *思考:
     一、我可以為自己的家鄉寫一首詩嗎?
     二、學校附近有海岸林嗎?林相有什麼特徵?我認識其中幾種植物?
     三、學校附近的海岸線是沙質?礫石?岩石?或者鋪了許多消波塊了?
     四、海岸線水泥化的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第三節  西南部的漁村風貌

台南縣北門郷的蚵寮漁村,是素人畫家洪通的故鄉。村子裡的居民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他們有志一同要為社區開創藝術創作空間。

他們實踐生活美學的努力,刻印在社區的許多角落裏。在西濱61號道路跟堤防共構的車道橋孔牆壁上,用蚵壳磨碎燒成馬賽克瓷磚、蚵壳原型等作為材料,黏貼出社區的自然生態導覽解說牌,非常有創意;在學校圍牆上,由蚵壳塑造、粘貼的藝術作品;及園藝佈置,處處都呈現樸實、自然的風貌。

市場附近有一位雜貨店老闆洪先生,非常關注環境污染的課題。因為看到國人越來越習慣於油炸食物,以及越來越多的廚餘,他於是建議社區發展協會要努力推動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工作。經過再三思考,他們認為社區比較能處理回鍋油的問題;於是,邀請在社區環境教育上很有貢獻的台中楓樹社區的張老師來教大家【回鍋油作肥皂】的課程;學成之後,他的雜貨店變成了肥皂製造廠。作水泥工的、挖蚵的、種菜的、、,從地方顯貴到販夫走卒,都會提著一小桶用過的食用油來雜貨店給他,他馬上回贈做好的肥皂,或者任由他們選擇需要的物品;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讓他數年以來,沒有間斷地做了不計其數的肥皂,結了許多善緣,應該也救了許多河川和海洋。

早期名為「蠔寮」的蚵寮社區,原有18村,如今因人口外移、只剩13村;目前仍以養殖捕漁、種蔥蒜為主要生計。捕鰻苗是漁村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聽經驗豐富的漁民說,死水、水流慢的地方,鰻苗很少,那麼,如何分配家戶的作業區呢?十年前,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陳家旺先生曾跟我們說,七股漁會根據登記捕鰻苗的漁民人數,把海岸線長度就分成跟人數一樣多份,然後編號碼抽籤;當年的收穫就靠自己決定,決定的因素涵蓋了抽中的地點、勤勞跟技術,最最重要的是海域環境,水質變差、水文變動都讓鰻苗量減少。如今的北門鄕,把捕鰻區分成四埕,由廟宇主持招標作業,以出價最高的漁民得標,擁有捕鰻苗的權利;但是有不少資金匱乏、無法參與競標的漁民怎麼辦呢?為此,他們在四個埕之外,留有一些『自由作業』的區塊,但是規定每人只能用一張網捕鰻苗。試著想想看,平常人到了海上,可能連東西南北都分不清了,漁家居然知道捕鰻苗區那四個『埕』,簡直太厲害了。


    第四節   台灣海邊的密碼

台灣海棗是台灣海邊的指標性植物,河洛話稱它是「槺榔」;新竹市靠海邊有個村子叫做「康樂里」,里民設計了ㄧ面旗子,上面的圖案是三棵海棗,他們說,幾十年前他們這裡叫做槺榔村,到處都是槺榔樹。台中梧棲附近也有個小莊頭叫做槺榔;南鯤鯓代天府設有香客大樓,名叫『槺榔山莊』,為台灣海邊原本處處是槺榔,提供了佐證。

       

除了海棗之外,林投也是海邊常見的樹種,是很好的定沙防風植物,台灣大學張文亮教授稱呼林投是偉大的航海家。

因為,林投的種子被包在厚厚的纖維內,果實輕,可以浮在水上;纖維厚,  可以防止海水直接接觸種子。這樣奇妙的設計,可以讓林投漂洋過海,登陸一個又一個島嶼。林投登陸之處,海水鹹、沙灘養分少、海風又大,它們卻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地方,展現堅強的生命力,而它們所倚靠的,是樹莖上的「氣生根」;這些氣生根是強力的吸水管,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它們這項能力來自太陽;林投的葉子都長在樹幹的上方,每片葉子都伸向太陽,接受陽光吸收熱量,再將之轉換成為樹上一種強烈的吸水張力。

  
換句話說,「熱」使林投樹喪失水分,但也是「熱」使它們的樹根能夠更強力地吸收。再仔細觀察,會發現林投的葉子是順著逆時針方向,每隔四片葉子就繞著莖幹往上繞一圈;如此螺線環繞的形狀,不僅可以讓每一片葉子均勻地承受陽光,而且可以讓全身幾萬個刺,不會刺到自己

    第五節   結語~

     國立東華大學吳明益老師在《家離溪邊那麼近》書中,說他終於見識過一條河了,並且援用了這麼一段文字:

                 溪水漲時
                  詩湧流
                 溪水降時
                 我們堆石頭。

           Gary Snyder,〈Civilization〉 (林耀福譯)

為了保留住河流的自然婉約,擁有山的雍容氣度,欣賞水域遼闊澎湃的美麗海濱,近年的河溪整治時,已經開始「生態河川工法」;RC攔砂壩改為亂石、岩塊分佈的段差工法,設法擴大河岸面,讓河面寬狹不一,流速緩急不同;有迴流淺灘,有急流深潭;兩岸引進當地原生的喬木、灌木,讓落葉漂流,青苔、藻類隨處生長。

用心營造出多樣化的環境,提供各種生物棲身,是萬物共存共容,家園永續的不二法門。

        *本文轉載自《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教材研編》專案

        *張倉榮教授主持(台大生工系/水工所)
 
        *教育部經費補助 

                  

   參考書籍:

     ㄧ、《台灣的河流》
          作者:林孟龍  王馫     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台灣的茶葉》
          编著:林木連等         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家離水邊那麼近》
          作者:吳明益          出版: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四、《讓我們看河去~台灣河川簡介》  台灣省政府水利處發行 發行

     五、《台灣的水》
          作者:張文亮          出版: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六、《後龍鎮誌》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發行

     七、《22個社區故事》
          作者:林淑英等          出版:行政院環保署

     八、《大地地理雜誌第190期》      出版:秋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12.06   早晨完稿)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79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