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城南聖地猴山坑 三教同體指南宮》~指南宮自然步道系列之二~
2015/08/12 09:57:11瀏覽1336|回應0|推薦3

在指南宮大雄寶殿中,有一尊泰國政府贈送的釋迦牟尼佛像,法相非常莊嚴。根據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的《指南宮》書中所敘,這尊佛像是泰國政府贈送給指南宮的,祂於1977年農曆11月7日來到基隆港,由高忠信先生率同信眾恭迎回指南宮。而這個緣份起於60年代,一位泰國巴博元帥來台訪問時,泰國發生政變;當年巴博元帥曾前往指南宮許願,祈願國家能平安。後來,政變平息,他得以安然返泰國,於是向泰國政府建議:贈送佛像給指南宮來還願。我書寫“大雄寶殿異國情 九種金屬鑄至尊”的靈感源自於此。大約十二年前,我帶一群安康社區小朋友登指南宮,一位同行的老阿嬤說,當年她曾跟著迎佛祖的隊伍走了好長一段路,沒想到一晃眼就過了數十年,如今來到佛祖尊前,覺得很開心。

*貓空=壺穴~大自然雕刻師的傑作

貓空纜車從動物園啟動,過了園內站之後到達指南宮,接著緩緩下降到山谷最低點,然後再慢慢上升抵達終點站─貓空。在這段緩降和上升之間,同時也飛越了指南山區的八個聚落;這八個聚落由東到西分別是:草湳、圓山、貓空、歧山、石坡坑、樟湖、苧麻園坑、吊硞坑。2006年5月、自然步道協會第三任理事長潘偉華和丁清泉、吳寶珠等幾位資深解說老師,曾經陪伴和教導社區夥伴用手工製造的紙,繪製這八個聚落的地圖;對當地人而言,「你住樟湖」「我住苧蔴園坑」「他住貓空」,是不一樣的。

從大雄寶殿前的天王門這邊遠眺貓空山區,「貓空」是地形學上所指的「壺穴」,古詞寫作“面乍(音“尿”) 坑”或“皺穴“,為了便於書寫,便隨著河洛語的發音而成了「貓空」;實際上,基隆河的大華壺穴、石碇崩山溪、深坑阿柔洋溪、土城的龍泉溪、新竹峨嵋六寮溪、、,處處都可以看見「貓空」的精采地形,只是被木柵捷足先登了吧。

「壺穴」需要充沛的水量和湍急的水流,長期沖刷方能形成,貓空壺穴是來自二格山的豐沛雨量雕刻出來的傑作!從木柵茶業研發推廣中心右前方停車場旁邊,有一條下坡的步道通向壺穴,長度只有幾百公尺。緊鄰壺穴的邊坡,以前被整理成梯田種稻子,偶爾還可以遇見一頭水牛;後來納莉、桃芝等幾次風災釀成此地崩塌,梯田跟著消失,非常可惜。從壺穴這裡沿著溪流往下游走,可以從子善茶園附近過橋到達對岸的指南路上;步道旁有很多種本土植物,杜虹、水冬瓜、牛奶榕、食茱萸、羅氏鹽膚木、懸鉤子、大頭艾納香、、,以豐富的色彩,妝點四季的顏色。

我們木柵產茶,史料記載曾有陳五福於清道光七年 (西元1827年)在內湖莊待老坑(杏花林所在地)簽下的種茶合約書,內湖莊是木柵在清代時的地名;此外,在北台灣富豪林占梅所著的詩集《潛園琴餘草簡编》中,有一首他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 經過內湖莊時作的:「平隴多栽稻,高園半種茶; 繞林沙岸遠,傍水竹籬斜。」是木柵地區種茶的見證。那時代所產的茶,大概都由水路景美溪運去萬華→大稻埕→外銷中國及歐美等遠方。地方這條重要水路是景美溪→新店溪→淡水河。

*西行下山帶福報 同來淨域好修心

指南宮本殿的四柱山門門口,一對銅獅子昂首挺胸在弧型階梯的最上方,歡迎大家的到來;台階上雕刻鷺鷥和蓮花,象徵來到此地的人:一路連發,大吉大利。走下階梯有個寬闊的瞭望台,可以看見政大、景美溪、仙跡岩、林口台地,一層一層連向天際。瞭望台旁,還有一種台灣特有種的「白桕」,據說早年泰雅族人會用它來作刀鞘和釣竿,此處本來就是泰雅族的獵場,不知是否真有被用過?倒是林子裡有許多鳥類,白桕的果實肯定是鳥兒們喜歡的瓜子。

指南宮土地公廟前向西走下山,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指南宮步道,石階步道兩旁立著日治時期主要是昭和年間信眾奉獻的石雕燈亭,古樸大方,從落款可以看出捐助者多來自永樂町、太平町,也就是現在的大稻埕地區,正是那個年代商業非常發達的區域。除了燈亭,還有洗石子貼花的座椅,都以圓弧收邊,非常講究,連公共廁所都古意盎然,深深蘊含生活美學。有一戶人家門口的亭子被拆了一半,從留下的捐助者落款:「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經查閱史料,這個會社是台北永樂町高地龍先生所創企業之一,根據時間推算,指南宮步道興築的昭和13年(西元1938年),擔任大新自動車株式會社社長的是高地龍先生的長子高樹發先生。

走到接近指南路三段33巷步道入口牌坊時,有個「亦圃齋」,每年都有精彩的春聯。讓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此地無車馬難上來好清靜 常年有詩書耗下去真麻煩”。

指南宮步道總共有1,200多階,步道入口岩石材質的牌坊,高貴典雅;走下石階時可以看見牌坊上「帶回福報」的祝詞,還有指南宮管理委員會董事長高忠信先生題的「能遠塵囂容脫俗 同來淨域好修心」。

*山區步道蜿蜒 千古蒼穹相依

總結來說,貓空纜車行經之處,擁有四季更替的花顏,可以說是「遠看山有色」的最佳寫照,但是這裡也有土壤流失的問題;不管住在哪個聚落的居民都知道,此處孕育土壤很困難,農耕不易。一百多年前,先民因著源自故鄉的茶種,跟世界有了連結,如今也希望城南這方「悠悠大文山,浩浩水資源」的天地,可以立命安身。希望如織的遊人,輕盈地踩上蜿蜒的步道,駐足茶坊聽聞山居歲月的社區紋理,泉湧出蒼穹為幕、大地為蓆的真情豁達,將心從容寄自然,踩夜露、迎晨風!

註、參考資料:《台灣的茶葉》 作者:林木蓮等合著 遠足文化出版

《指南宮》 指南宮管理委員會出版

完成於 2016.07.19 播出日2016.07.29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772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