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步道上 共譜生命的樂章】系列之八 ~(2007年)
2007/12/17 06:36:15瀏覽1087|回應0|推薦5


自然步道協會季刊~ 理事長的話

【在步道上  共譜生命的樂章】系列之八   

     

年深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今年暑假期間,我們以【尋訪家鄉的自然步道 探索消逝的族群蹤跡】為主題,得到青輔會【遊學台灣】專案之補助,為青年朋友辦理兩天的暑期活動。所謂「探索消逝的族群蹤跡」,其實是到苗栗後龍探訪平埔族新港社道卡斯族北社、東社和南社,到那裡拜訪活生生的平埔族人,知道他們並沒有消失。在東社的幾棵大榕樹下,大家坐著聽陳水木老師說明他們找出這個族群的過程,還有東社幾位老人家說自己從勉強接受到坦然以對自己是平埔族的心路歷程。言談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族群認同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這讓台灣這個多元族群的大花園中,色彩更為斑斕!

    這個學習路線很發人深省,因為許多人以為已經消逝的族群,其實就在我們眼前,雖然漢化很深,仍保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把這個旅行學習的路線也排入社區大學的課程當中,十月中旬時,分別帶領了信義社大和中正社大的學員來這些地方上課;而藉著尚有幾個空位,所以就由秘書處邀請幾位資深的綠人一起來後龍這趟旅行。

    回程分享學習心得時,一位資深綠人老師說,自己是出生在台灣中部的子弟,結婚後和先生在台北搬過幾次家,心靈上好像一直沒有「屬於哪裡」的感覺;直到兩年前,我們協會一車夥伴同遊美濃的時候,遇見幫我們導覽解說的老師,得知她是從台北縣貢寮郷嫁到美濃、原本講閩南話的子弟,卻對美濃有那麼深入的了解,並且會說客家話了,心中非常感動。美濃之行,深深感受「年深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的哲理,回台北後,就開始學習把如今居住的中和地區,看作是自己的家鄉。

她這一席話,以及所流露出那份「心有所屬」的神情,讓我非常感動,同時很驚訝那麼短短的旅遊行程,居然讓她記憶那麼深刻,影響那麼長遠。從這裡或許可以提醒我們這個以解說見長的團體,深層、在地、人文與自然並駕齊驅的解說內涵,應該是最能觸碰人心的體驗過程。

從此處延伸一個話題。這學期開始,我們協會在台北市總共12所社區大學之中的七所(文山、士林、中山、松山、萬華、信義、中正)有開課,包括有一群老師、一位老師或是帶領社團的課程進行方式,這個紀錄應該是全台創舉!下學期則增加大安社區大學,不過不知道能否開課成功。


當學校擁有一座山 、一條河或一段海岸線…

在觸角伸像四方的時候,我於是想到我們是否來發起一個圓夢計畫:【讓全國的學校,擁有一座山 、一條河或一段海岸線】。

    這個想法緣起於《揭開台北生態密碼~20條親山步道》、《22個社區故事》兩本書之出版,以及去年三月,我跟張秋蜜、陳淑英等三位河川巡守義工,幫深坑國中成立河川社團;同年的五月,張森田先生帶領該校宋校長登二格山,從二格山遠眺翡翠水庫;六月,他們把畢業生全部帶上二格山,在蒼天為證下,簽署愛護家園的宣言。如果,台北市20條親山步道上,每條找一到兩所小學的家長會合作認養,促成「學校擁有一座山」的美夢成真,那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呀!

    今年九月中旬,我有一個機會幫政治大學的新進教師作一場專題演講,並帶領他們漫步小坑溪畔,讓他們觀察體驗河流整治工法不同所造成的影響。我的講題是:【親山近水  閱讀文山的自然和人文】,獲得不錯的迴響。在設計好講課內容之後,我寫了一封信給吳思華校長,建議把校園的定義延伸到社區→到後山的二格山系,把二格山系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納入學校的發展藍圖中;結果,吳校長馬上請主任秘書樓永堅教授跟我聯繫,討論執行方案,結論是先出版一本《政大校園自然步道》的書。

雙十國慶那天,我們的顧問─政大民族學系的王雅萍老師跟我們一起走政大後山,經由我們的解說再加討論之後,她發現【文學步道】【哲學步道】【心理諮商步道】、、,連傳播學院最忠實的聽眾都找到了。我們想,政大因為缺少自然科學的學系,所以好像缺乏了這個領域可以發揮的教學功能,特別在沉思、觀照生命課題的部分,而這些不正是價值觀養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嗎?當我們走在政大後山時,還發現颱風把樹木吹倒很多,整理起來會是很吃重的工作;我們於是想,這些吃重的工作如果是由少數工作人員負擔,是不是造成許多「把樹砍掉比較不麻煩」之問題的本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或許是:把整理災後校園的責任分攤給全校師生吧。

 *累積經驗  走向社區  公民參與  政策監督

  記得我曾經在本刊寫過〈欣見 法令在步道上萌芽〉的段落,就是今年初辛亥隧道東北邊約一百多公尺的地方有個60多戶的開發案、我被邀前往踏勘當地一條叫做中埔山步道的內容。今年九月世界清潔日那天,我跟一百多位扶輪社的家族成員到中埔山步道,邊撿垃圾邊作導覽,垃圾量很少,大家都很高興。當大家走到海拔139公尺的步道最高處時,看見長興淨水場、第二殯儀館、還有以前全是墳墓、如今綠意盎然的福州山。有位先生問我,福州山上的墳墓大概何時遷移的?我想了想,大約是十年前吧,他說:「這真是『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道理啊」。

最近我得到訊息,經過社區民眾以【情繫黃絲帶】軟性訴求、社區規劃師專業的協助,這個區域非常有可能以「容積率移轉」的方式來達到三贏的目標。而同時令居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協會在當地幫忙進行的【低海拔生物多樣性調查】,有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家園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我也在本刊提到高雄縣美濃有個竹子門發電廠,2005年,當地的美濃溪淹水八次;美濃愛鄉協會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從清代開始的地圖一直到現代的地圖資訊、聚落遷移動線…把淹水的地點、成因歸納之後,訂岀治理方法。其一是竹子門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灌溉5000公頃良田的水圳系統,當大雨降下、水流渾濁、關閉電廠入水口保護發電設施之後,水圳是空的,他們設計把電廠入水口之前的水導入水圳系統,以舒緩衝入美濃溪的水量;其二是算岀中正湖的總蓄水量,當降雨量預報達一定數目時,先行放流適量中正湖的水;其三是找出日治時代在月光山下就開鑿好、卻已淤積多年的排水圳道加以清理、疏通。此三項治理方針所需費用不到水利署所提的十分之一,堪稱是「地方學」運用在公共政策上的經典。諸位相信嗎?水利署目前仍不太接納這個治理方案,他們仍想築堤防。2007年颱風季再度淹水之後,這項治水預算已經上升到27億元 。

談到治理水患,中央政府編列1410億特別預算,以【1160億整治易淹水地區】和【250億整治石門水庫】。有許多朋友發現這一年來,石門水庫上游山區興建越來越多的攔砂壩,有些漂亮的野溪,被築起陵寢般的龐然大物,非常不可思議。原始計畫中,石門水庫壽命八十二年,如今剛過一半,就已生命垂危。一個這麼重要的大型建設,生命居然如此短暫,或許和台灣的地質因素有關;但是,正因為我們處在如此脆弱的地質上方,所有的公共建設才特別需要慎重考量。這三個月來,許多團體組成聯盟募款聘請了一位執行秘書,定期討論這方面的課題,思索有效的監督策略;這個隔週舉行一次的會議中,有許多年輕的臉龐,大家都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來討論,地點就選在交通方便的我們協會這裡。

我每想到擁有最多高級知識份子的美濃,都那麼難抵擋這個政策,那麼,我們到底如何是好?是否應該把精力放在公民教育,避免以後再發生這樣粗糙的決策呢?石們水庫這邊水利署有正式說明,250億的預算金額是高限,沒有一定要用完,那麼,假設能少花一成就是25億元,所以北部地區似乎該把重點放在石門水庫。目前聯盟中石門水庫小組每週三晚上聚會研商,初步想在十一月底請公部門說明整治方針和執行方式,然後民間用約一個月的時間研究官方所提供的資料和說明,接著提出民間治理版本,然後雙方再行對話。

學習當個有「涵養」的志工 

協會在七月間完成環保署委託的《22個社區故事》書籍,還有《銀河飛瀑~銀河洞自然步道摺頁》、《二叭子植物園區步道摺頁》、;九月完成《探索水的故鄉~坪林好好玩》自然環保生態解說手冊、《雙溪腳踏車步道解說摺頁》、《平溪郷東勢格越嶺步道建源煤礦降炭路篇解說摺頁》、《台北文山綠色藏寶圖摺頁》以及正付梓當中的《樹林大同山自然步道解說摺頁》等,如此多的出版品和導覽解說工作,夥伴們都忙得不亦樂乎!

還好,我們也不斷地培訓解說義工,不管資深資遣,我都希望大家注重涵養;『涵養』指的是身心方面的修養,也是「滋潤養育」的意思。希望透過我們所安排的培訓,在認知上,可以了解這是從「愛心慈善」到「社會責任」的學習過程,也是「自我了解及自我肯定」的歷程;在情操上,可以滋養出「犧牲奉獻」的心智成長,達到「愛心助人」→「自助助人」→「專業助人」→「志業助人」的目標;在技能上,學習到「助人的技巧」。

    有尊重生命的信念做基礎、有知識對話的能力做後盾、有討論事務的平台做溝通,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相比鄰,是志工的重要學習內涵和幸福生涯。共勉之!

              ●擇自 自然步道協會季刊36期

              ●同步發佈在【自然步道協會部落格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4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