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心得】《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心得報告(上)
2021/06/29 18:16:27瀏覽1297|回應0|推薦21

壹〉前言
    宇文所安於其著作《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一書中,集結了〈特性與獨占〉、〈自然景觀的解讀〉、〈詮釋〉、〈機智與私人生活〉、〈九世紀初期詩歌與寫作之觀念〉、〈浪漫傳奇〉以及〈《鶯鶯傳》:牴牾的詮釋〉等數篇論文,藉由各個角度檢視,令讀者可究知中唐文學各面向與其各型特色。現就筆者閱讀有感之數點,略述閱後之感想或者是心得如下。

貳〉閱後感想與心得
1.
  在〈特性與獨占〉篇章裡,提及文章與政治或社會秩序間存有密切關係,一定程度反應了政治與社會秩序。確實,作品一定程度會影響社會是無庸置疑的,好比韓愈與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有所成,認同者如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且由於其善於宣傳,因此形成聲勢不小的社會運動,甚至亦影響到宋代古文運動。而且韓愈為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主張文以載道,宣揚儒道,排斥佛老。此即是作者文章與政治、社會有所關聯的例證。
  那麼不論文章是否能影響政治或社會,作者之所以為文的原始意圖,應緣於自身與世界之間的聯結。如若文章創作涉及商業走向,那麼「匠心獨具」確有必要,因為這是樹立自我格調,且亦能引發廣大讀者關注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然而為文若是偏屬「內在衝動」,那麼其抒發胸臆與分享的成份則居多。比如一名寫作人的人生閱歷、社會歷練,促使其對於生命或人生之路有特殊感受與想法,這種感受與想法即屬「內在衝動」的驅策,其便欲為文以分享自身經驗與經歷,期望能夠影響甚至是幫助他人,已從內在衝動進化成為一種任務,責無旁貸之社會責任。而真正上乘的作者,應擔負一定之社會責任,要說是取之社會,回饋社會,亦無不可。
2
  同一篇章,提及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他被小丘的野性之美所吸引,因此他圈定了一塊地,使購買大自然成為事實,並且使他成為擁有者,於是他能夠為這塊地書寫文章。自古迄今,此種文人描寫景觀的作品非常多,不論是「單純寫景」或者是「藉景抒情」、「情景交融」,有的甚至已成為經典名篇,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滕王閣序〉、杜甫〈登岳陽樓〉、蘇軾〈赤壁賦〉。文人為景觀書文,能將該場景烙下書文作者深刻之烙印,後人再書即為模仿或者是跟風,但不論如何皆能引發風潮,使得該場景逐漸因文人跟風為文而愈發知名。因此文人所書之文如同現代人之廣告文案,透過其文案宣傳,即可令該地成為一知名之地(名聖),並且提升其價值。
  於是欣賞文人所書之文,不論是何朝代,其是否刻意空白而形成「文本召喚結構」,就讀者而言,不論是進行內容的填補,或者是解讀文本的意義,皆會因不同讀者不同背景、人生閱歷、社會歷練、所受教育的程度,甚至是所從事職業而有所不同。以上所述之所有「不同」,皆會造成讀者形成各自不同的前見,而前見是影響讀者解讀文本或者是填補文本空缺的最大因素。正因如此,「讀者」成為整個閱讀結構之中(作者、文本、讀者)最大並且是最難以掌控的一個變數。
  茲以筆者另舉文章為例,過往解讀范仲淹〈岳陽樓記〉與現階段解讀完全不同。過往理解該文本,重點僅放在敘景寫物,與「憂樂之說」兩部份;現階段理解則除了前述重點以外,復又加上「悲喜之說」文章內在的涵養、中心思想、該文敘事結構,以及文本中所有動態或者是畫面感的呈現,甚至是文本寫作技巧。尤其文章內在涵養,是最能震撼或者是感動讀者的一個絕對性因素。原因乃在於人生閱歷、社會歷練積累之下以使得理解能力提升,是以解讀面向變多,且解讀文本方向亦有所改變。意即,在作者不變、文本不變的狀態下,讀者因前見的改變,在不同時期對於相同文本的解讀上會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是以「讀者」乃成為變數最大且是最多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在此,引用范仲淹〈岳陽樓記〉全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1]
以筆者為例,對〈岳陽樓記〉文本現階段理解與接受之狀態如下。

(一)個人接受之深層意義

藉景抒情:敘述天候影響心情。

天候惡劣時登岳陽樓,會產生被貶官離京,緬懷家鄉,畏懼被譏諷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景象,定會感慨萬千,不禁悲從中來。天氣放晴的時候登岳陽樓,則感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與屈辱皆忘的舒暢感受,此種心情真可謂快樂高興極了。

  借景喻世:大自然的一切,不論氣候、四季變化,或者月亮陰晴圓缺,一切皆如世情,亦如人生。仕途順遂時被拔擢,仕途不順時則被貶謫,可謂宦海沉伏,無常難以掌握。雖身處逆勢,卻毫無忘卻自己抱負。作者藉文論述以闡明品德高尚的古者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事實上乃范仲淹藉古以喻己,旨在說明小我對於國家抱負與情懷,已不單純是敘景寫物了。至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是范仲淹對於自己的期望,畢竟要全然地做到如是層次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洞庭湖寬廣,更可視為范仲淹個人胸襟的一種隱喻。

(二)以敘事學解析個人接受

以敘事學觀點切入,包含許多元素,諸如:事件、人物、場景、時間、節奏、敘事觀點……等。[2]在此可以將〈岳陽樓記〉視為一個故事,那麼,它的敘事觀點不是全知全能的角度,而是以「范仲淹」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且是「作者」本人代入到故事之中成為一個角色,更清楚而言,是作者書寫自己人生故事。雖是書寫自己的故事,但情節中,范仲淹與自己所形塑出來的「范仲淹」一角保持了距離,故事中的「范仲淹」並不是真實范仲淹的傳聲筒,而是一個范仲淹所塑造出來的客觀角色,有角色自己的思想與意識。事件(情節)則是滕子京政事通達、百廢俱興以後,邀請范仲淹為擴建之岳陽樓作記為主。再者,以創作敘事角度觀之,文中「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3]雖不足六十字,然其中已包含許多人物、情節與轉折,足見作者敘事功力深厚。人物部份,文本中作者將滕子京刻劃成為一名積極正向主動性人物,雖他被貶至巴陵為太守,然在其用心經營之下,翌年所有政務皆順、百姓安和樂利、各種荒廢事項皆興辦起來。是以他打算重修岳陽樓,拓展它原有規模。至於范仲淹,則被刻劃成為一名被貶官外放卻仍憂國憂民、有抱負的角色。場景部份對於「岳陽樓」與「洞庭湖」皆有非常清楚明確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4]



[1] 王心均、朱桂等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88)。頁209-210

[2] 巴爾(Mieke Bal)著,譯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第3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

[3] 王心均、朱桂等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上冊)》,頁209

[4] 王心均、朱桂等編,《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上冊)》,頁209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enashyu&aid=16445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