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抄錄聯合報[兩岸觀策/北京「消滅」中華民國 如何求心靈契合]民意論壇「大屋頂下/北京亟應梳理兩岸論述」
2021/04/18 08:31:19瀏覽432|回應0|推薦16
民意論壇

大屋頂下/馬曉光亂了套?北京亟應梳理兩岸論述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395900

2021-04-18 03:19 聯合報 / 黃年

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曾是中共的兩岸論述,爾今卻皆面臨失敗。

面對失敗,北京的善後動作是:一、連續兩年在兩會對台論述中下架「一國兩制」。二、國台辦重申接納台方主張「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以挽救九二共識。

因此,自今年兩會以後,國台辦以上涉台人士發言,未再聽到「一國兩制」,或「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而改稱「維護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

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但是,四月十三日台方透露拜登「最好朋友」陶德將於翌日到訪,次日國台辦記者會上馬曉光的發言,卻被認為又使情勢翻覆。

回答香港教材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改為「國民黨遷台」時,馬曉光:「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踞台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記者又問: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憲法仍在實施?馬曉光答:「看看當前國際社會共識,看看聯合國有關決議,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是完全正確的。…事實就是事實…。」

中共對台政策一向建立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上,馬曉光的相關發言當然是政治正確。但是,正當中共當局嘗試調整兩岸論述之際,竟又出現如此露骨尖銳的話語;這究竟是口誤失言,或因缺乏戰略定力所致。

馬的這次談話,被台灣藍綠都解讀為再度否認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亦即又在「九二共識」根本抹煞了「一中各表」。但不知這是否馬曉光的本意,或他並不自覺前後矛盾。

這段談話語病不少。他說:「國民黨政權…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首先,所謂的「國民黨政權」是否即是「中華民國」?如今國民黨已失政權,中共是不是希望民選的民進黨「政權」仍然維持中華民國?再者,中華民國政府也許不再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難道能說也不是「代表台澎金馬二千三百萬人的合法政府」?中共不贊成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難道會贊成中華民國「只代表台澎金馬」?

再者,當兩岸連「九二共識」都不能維持「共識」時,馬曉光卻說「國際社會的共識就是事實」。難道「國際共識」比「兩岸共識」更重要?這是否輕賤了民族主義。

至於什麼是事實,連王毅都說過「他們自己的憲法」,胡錦濤親口及習近平的國台辦官員也說過「兩岸雙方各自規定符合一中原則」之類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能將「雙方各自規定」,還原成「雙方各自憲法」的「事實」?把黑桃叫做黑桃。

中共的文字把「中華民國」所有體制皆加上一個「引號」,如「經濟部」、「立法委員」;難道加了一個引號,「中華民國」的「事實」就會成了「非事實」?指鹿為馬,鹿的「事實」就變成了馬?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共識」,一中各表,求同存異,兩岸很難維持雙贏共生互動。

兩岸今日僵局,極大部分原因是兩岸論述發生勉強生硬的移變所致。將「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移變至「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或將「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嫁接到「一國兩制」。亦即由求同存異的「戰略模糊」,勉強生硬地移變到片面主義的「戰略清晰」。一旦失去緩衝,就成了硬碰硬。

前述下架「一國兩制」,及回到「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應是從「戰略清晰」折返了「戰略模糊」。但馬曉光十四日的談話好像又將情勢翻覆,由模糊變成清晰,因此本文要問:這是不是亂了套?

跡象顯示,中共對台論述正面臨極大困境。去年政協年會,汪洋涉台報告僅十七字,可謂已到「無言以對」的地步。而今年兩會涉台報告,「一國兩制」已連續兩年下架,但張志軍對外發言卻仍稱「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儼然海協會會長是在狀況外。由此可見,中共亟須就兩岸論述進行梳理,否則顛倒反覆錯亂至此地步,不可大也不可久。

盱衡全局,兩岸關係必須建立一個可大可久的架構,已無近路便道可抄。

從當下看未來,武統不可行,和統及融統更不知猴年馬月,因此兩岸必須有「可久」的方案。倘若終局方案(目的論)遙不可及,則重心就必須移向防止中華民國的變質與異化,以使兩岸能夠維持和平競合(過程論),始能「可久」。因此,一中各表,「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是兩岸論述的必要元素。

至於「可大」,若欲在過程論上必須維持中華民國,就不能在目的論上要消滅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不是一個「可大」的方案,若朝「大屋頂中國」或「互統一」思考,或有「可大」的空間。這也是「一中各表」的延伸。

中共如果必須以消滅中華民國為兩岸政策,那或許就會逼使自己只能走上武統一途。但武統是國恥,也是國難,甚至是國際等待中共自己挖坑往裡跳的陷阱(如喬良等所見),本文就此不贅了。

世局已經丕變,因此中共亟應重新梳理兩岸論述,使之可久亦可大,則核心元素不能失去「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一中各表」。也就是必須接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馬曉光說,國民黨政權(其實已是民進黨政權)不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是,在兩岸過程論中,中共仍應寄望民進黨能守住「中華民國是統治台澎金馬的『中國的』合法政府」的底線。北京不願見民進黨「去中華民國化」,則北京自己就勿將中華民國逐出中國。

最後,在世變日亟下,民進黨更應淡出台獨,守住中華民國。在兩岸情勢尖銳化下,民進黨應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美國拉攏台灣,甚至已到了「裹脅」的地步。台灣當然應當妥適運用美中衝突,但不能失去主體性。要從中獲利,但要避免受捆綁。要維持主體性,就是要守住中華民國的底線。

民進黨應告訴美國,告訴中共,也告訴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我們與中共有衝突,但我們是以中華民國與中共抗衡。如邱義仁說,我們不是瘋了,我們不是搞台獨。

兩岸論述的交集點應當是:「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

******

兩岸觀策/北京「消滅」中華民國 如何求心靈契合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5395774

2021-04-18 00:38 聯合報 / 本報記者羅印冲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最近一席有關「中華民國」說法,又掀兩岸論戰。其實馬曉光只是重申中共長期以來面對「中華民國」的態度立場,並非新論,然而他強調「事實就是事實」,無視中華民國客觀存在。倘若北京繼續抱持「中華民國消滅論」,始終無法正視中華民國,兩岸很難達到習近平期盼的心靈契合。

最近爭論起於香港部分歷史教材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改為「國民黨遷台」,馬曉光說,「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在其發動的反人民內戰中失敗,退踞台灣島,從此喪失了代表全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被問到中華民國憲法仍在實施,馬曉光搬出「國際共識」和「聯合國決議」,還說「事實就是事實」。

其實中共對於「內戰」和「中華民國」早有定論。一九九三年八月,中共發布「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對內戰描述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依仗美國的支持,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人民內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被迫進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

針對中華民國地位,中共二○○○年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文件指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地位。」

文件稱,「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台灣以來,雖其政權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早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實際上始終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當局。」

馬曉光說法延續上述內容,顯示中共依然堅持「中華民國消滅論」。不過,北京應清楚,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依然存在,事實無可抹滅,儘管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由大陸遷台,但台澎金馬未曾有過一天歸屬於北京。

中華民國也是台灣社會和朝野最大公約數。蔡總統在二○一六年就任時即宣示,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國民黨在江啟臣主導下,形成「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論述。

北京重彈「中華民國消滅論」,讓民進黨找到繼續攻擊九二共識理由,令「一中各表」越來越脆弱。須知,九二共識如果失去了隱含中華民國存在的「各表」空間,在台灣就會愈走愈窄,作為兩岸政治基礎作用也會遭到弱化。

儘管外有中美矛盾和對立競爭,內有兩岸各自民意針鋒相對,但從習最近兩次涉台談話,包括以「總書記」名義向太魯閣號罹難者和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以及兩會後考察福建時提出「通惠情」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等,都顯示習並不願見到台海情勢出現無可逆轉局面。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喊話期待兩岸春暖花開,拋出「建設性模糊」概念。

淡大教授趙春山說,期待兩岸能以習在福建講話,找到雙方開展良性關係「新路」。前海基會顧問蔡志弘提出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的「一中內涵,相互理解」表述,試圖為兩岸僵局解套。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表示,美不會企圖調解兩岸爭端,他不認為兩岸之間存在的政治爭端,須以軍事解決。

誠然民共互信薄弱,但若出於維護利益和客觀需要,化解僵局對雙方都有益,「建設性模糊」仍值得思索。北京應看到,軍機威脅和「中華民國消滅論」只會拉開兩岸距離,難成心靈契合。蔡政府也應謹慎處理美台互動,勿過度渲染和「內宣」而激化兩岸對立,使台陷入美中對抗漩渦。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16149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