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今日網上傳閱[南京中山陵設計者——呂彥直]&另一則介紹《富春山居圖》
2020/12/16 20:47:05瀏覽475|回應0|推薦19
南京中山陵設計者——呂彥直

他只活了35歲,終身未娶,卻給南京留下了世界級的寶藏!

在南京,有一個地方,每一個本地人都去過無數遍,每一個外地人來南京必去。它是南京的象徵,是南京人的驕傲。那就是,中山陵!

但是,關於中山陵,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一位嘔心瀝血勞累致死的大師。

推翻清朝政府之後的1912年春天,孫中山和同僚好友在鍾山打獵。一行人坐下來休息時,孫中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背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於是他笑著對身邊的幕僚說:百年之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杯土,以安軀殼爾。 13年後,也即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一病不起。彌留之際,還拳拳以歸葬鍾山為囑。

1925年5月13日,孫中山葬事籌備處向海內外建築師和美術家,懸獎徵求陵墓建築設計圖案。此舉轟動了國內外的建築師和美術家,許多人紛紛報名應徵。 最後公佈中獎名單時,人們驚訝發現,在參選的40多種設計方案中,有一位名不經傳的年輕人,一逾群雄,榮獲首獎。他就是呂彥直,當時只有31歲。 這位年輕人,卻並非浪得虛名。

呂彥直,1894年7月28日生於天津,曾是清末翻譯家林紓的弟子,跟著名學者嚴復一家過從甚密。他先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和深造。作為美國建築名師亨利•墨菲的學生與助手,他參與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今南師大)和北京燕京大學的建築設計工作。而這個墨菲,曾主持過南京首都計劃。 回國後,呂彥直開了一家建築公司。在應徵中山陵墓設計方案前,已經有六年多的設計施工經驗。當時,他交納了10元保證金後,按章領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標髙圖。 為了設計好中山陵,他整天茶飯不思,不斷地優化設計方案。為直觀起見,他每畫出一稿,就用桐油油灰揑出模型,然後對著模型修改。改完再畫,畫完再揑,捏了再改……反復不厭。 短短三個月後,呂彥直交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葬事籌備委員會聘請的四位評判顧問中,有三人均評選呂彥直的設計為第一名,最後評出首獎為呂彥直,獎金2500元。 後來,將全部應徵圖案在上海公開展出5天,進一步徵求意見。陵墓設計圖案展覽,一時轟動了上海灘,每日參觀者在1000人以上,中西各報紛紛對獲獎圖案發表評論或採訪。 呂彥直一舉成名!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圖案,巧妙地應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漸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軸線上安排了陵前廣場、博愛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從陵門到墓室,層層向上推進,有效地烘托出陵寢的宏偉氣勢,構成整個陵區莊嚴肅穆的氛圍。

中山陵全部平面圖呈一警鐘形,寓含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之意,因而受到評選者的一致推崇,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陵墓建築在山坡上,用392級石階相連。石階中綴以8個平佔,坡度逐漸加大,視角不斷變換。由博愛坊望祭堂,仰角為9度,至碑亭望祭堂,仰角為19度。瞻仰者緣石階拾級而上,莊嚴肅穆之感,景仰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到達大平台,再回首俯視,不見石價,僅見平台一片,如同平地,令人嘖嘖稱奇。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墓圖案,祭堂採用中國宮殿式建築為基調,吸收西洋建築之長處,墓室則完全採用西洋建築做法,兩者結合可謂天衣無縫。同時運用牌坊、陵門、碑亭等中國古代陵墓的傳統形制,再飾以華表、石獅、銅鼎等部件,使整個建築群既富有中華民族特色,莊嚴簡樸又別創新格。 不久,受孫中山先生葬亊籌備委員會之聘,呂彥直擔任陵墓建築師,監理陵墓工程。 為了早日完工,呂彥直晝夜兼程,往返奔波於江浙軍閥戰火瀰漫的滬寧之間。在不斷的旅途困頓、飢寒交迫之中,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繪出了中山陵的建築詳圖。他又參與了主體工程即墓室和祭堂的招標與開標,參與了墓址具體位置的最後選定。

大量具體細緻的工作,過度的勞累使他臥病在床,竟未能參加於1926年3月舉行的中山陵奠基禮。 在身體稍好一些時,呂彥直即從上海來到南京,住在山上,親自督工。 為使工程具有一流的水平,他要求每一分部工程都必鬚根據建築詳圖先製成模型,經他審閱認可後方能開工;他要求施工所用水泥必須是國內最好的馬牌和泰山牌;他要求祭堂和墓室地面鋪砌的白色大理石必須帶有灰色的斑紋。 對所有的建築材料,他都要親自審查,進行反復的試驗和比較,認為合格後,才准許用於施……。 1927年5月,由他主持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和紀念碑,在28份中外建築師應徵設計方案中,再奪魁首。呂彥直,從此蜚聲海內外。 幾乎同時承擔起國家的兩大紀念性建築設計和施工監理等任務,這在中國建築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1928年初,呂彥直被確診患有肝癌。那時,他已經參加了首都計劃。他全情投入到首都南京規劃設計草案的研究與擬定工作中。經一年多的醖釀和推敲,完成心血之作《規劃首都都市區圖案大綱草案》。他把自己的智慧與剩餘的精力生命,全部凝結在了這部著作之中。 1929年春節前,呂彥直的病情不見好轉。他寫下遺囑,交代自已未完成的工作,囑咐同仁務必按照原計劃完成中山陵余下的工程,一定要把這兩大孫中山紀念建築建設好。 1929年3月18日凌晨,呂彥直停止了呼吸,年僅35歲。他沒能見到中山紀念堂的奠基,也沒有見到中山陵的最後完工和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

呂彥直和嚴復的次女嚴璆,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他們相識於十幾歲時,可謂青梅竹馬。呂彥直出國後,兩人也一直保持書信來往。呂彥直回國後,兩人訂婚。此後呂彥直專心致力於亊業,嚴璆還在讀大學,倆人一直未能完婚。後因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的工作,兩人的婚姻一拖再拖。 1928年初,呂彥直被確診患有肝癌。他將噩耗告知遠在北京的嚴璆,請她另做打算,不要再等自已。 呂彥直病逝,得知噩耗的嚴璆悲痛欲絕。不久,28歲的嚴璆在北京西郊出家,削發為尼,法名秋妙。1950至1951年間,秋妙經香港轉去了台灣,終生未嫁。

為表彰呂彥直建造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的貢獻,1929年6月的《國民政府公報》頒發了189號《褒揚令》,以政府名義褒獎他。 後,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曾為呂彥直建立紀念碑,上半部為呂彥直半身遺像,由孫中山大理石臥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髙祺製作。下半部為於右任書的碑文。文曰: ‘’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於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決議立石紀念。‘’ 抗戰中紀念碑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呂彥直只走過了35個春秋,但他卻是中國近現代建築五宗師之一和近現代建築的奠基人。 他留下的中山陵,那莊嚴肅穆的儀態,和那恢弘的氣度,使孫中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貎、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都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今,中山陵人來人往,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大師,以及中山陵背後心酸的故事。

***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不泯然於眾,只遵從內心真實的感受,欣然向前。以下是元朝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01

公元1269年,黃公望出生於江蘇常熟。他是那個時代最大的loser,從小讀遍四書五經,考科舉,到了45歲,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

官還沒做幾天,他的上司張閭,因貪污舞弊掠奪田產、逼死了九條人命,朝廷抓了張閭,順道把黃公望也抓了。

等黃公望出獄時,已經過了五十歲。想想這一生,也快走到了盡頭。

元朝的一天,黃公望正在屋裡寫字,做官的朋友來了。 跟他說: 「去我府上做書吏吧!」

黃公望把筆一放,說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你趕緊回吧!我也要出門了。

官場朋友問:你要去哪?

黃公望答:當道士!

黃公望門也不鎖,拂身而去,從此浪跡天涯。

那一天起,黃公望便開始向人生莽原出發,與過去的生活徹底決裂。

他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人、無聊的事上,他過極簡的生活,並有乘風破浪的氣勢。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懂得認識自我開始的。

在古代,50歲已是人生暮年,也許等待黃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從來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時間也會跟著死了。

對於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僅僅是剛剛開始!

02

黃公望學畫畫,想到了就立馬去學。

他來到大畫家王蒙那裡,王蒙是大畫家趙孟頫的外甥,棄官隱居於浙江餘杭的黃鶴山。王蒙一看黃公望都年過半百了。

就擺手說:你都五十了,還學什麼呢?太晚了,回去吧!

黃公望並不在意,悶頭就學,在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可是黃公望卻偏偏在紙張上出發了。他每天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盯著對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眼都不眨。

幾個月過後,黃公望畫畫大有長進。王蒙不解,跟著他身後去看。每次都看到黃公望坐在大石頭上紋絲不動,像個死人。

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你每天都坐在大石頭上,幹什麼呢?」

黃公望說:我在看山看水啊!觀察鶯飛草長、江流潺潺、漁人晚歸。

王蒙說了句:那你繼續看吧!

之後的29年裡,黃公望走遍山川,遊歷大江,走哪看哪,極度專注。沒有人知道他去過哪裡,好像他的行蹤是一個永恆的謎。

但是只要他安靜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是和他無關的。

03

元朝至正七年,這一年黃公望整整79歲。

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黃公望和師弟無用,從松江遊歷到浙江富陽。

只見富春江面,江面如練、漁歌唱晚,他跟無用說:我不走了,我留下來畫畫。

無用說:你自己留下來,沒有人照顧你怎麼辦?

黃公望一個人坐下,氣定閒神。不管無用師弟如何勸他,他也紋絲不動。無用師弟只好一個人獨自雲遊去了。

79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黃公望來到城東面的鸛山磯頭,坐在富春江邊的礁石上,拿出紙筆,對著江岸開始作畫。突然背後有人一把將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黃公望以前的上司張閭的外甥汪其達。

當年黃公望在監獄裡供出了張閭的罪行,汪其達懷恨在心,這恨一裝心裡便是30年。查到黃公望的行蹤後,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黃公望於死地。

黃公望掉進江裡,差點沒命。這時正好有一個樵夫路過,扔了擔子跳入江中,把黃公望救了起來。

樵夫古道熱腸,跟他說:既然有人要害你,你這麼大年齡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邊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黃公望步履蹣跚,跟著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驛道,走了不到十里路,來到一個叫廟山塢的山溝裡。

當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現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著七八戶人家。

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酷似一隻淘米的竹編筲箕。黃公望舉目四望,此處山巒起伏,林木蔥籠,江水如練。整個富春江盡收眼底,景致奇美!

04

黃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這四年裡,天一亮,黃公望就戴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里,風雨無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來畫,心隨念走、身隨緣走,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裡,所到之處皆為風景。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黃公望就是這樣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關心、傾注的1%的美好事物上。

周圍的人看著黃公望都說:這個老人,都快死的年紀了。每天還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

而對於黃公望來說,死並不是一件著急的事,他每天快要忙死了,忙著做自己該做的事。總是有畫不完的畫、寫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他是真忙,忙死了!

除了畫畫,黃公望常常接濟村裡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畫,落款「大痴道人」,讓樵夫帶到城裡去賣,並囑咐:沒有十兩銀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聽,這張皺巴巴的紙要賣十兩銀子,覺得這老人準是想錢想瘋了。當他來到集市,鋪開那張紙。立馬有買家過來,掏出十兩銀子,買了就走。

樵夫很吃驚,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掙不到十兩銀子啊!

這以後,黃公望每兩、三個月就讓樵夫去賣一幅,賣畫所得全部接濟村民。這個村被黃公望的畫生生包養成了小康之村。

05

黃公望80歲那年,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

他要在這副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對於別人來說,畫如此大畫,本來就是艱難的,更何況是一個80歲耄耋老人呢?

可對於黃公望來說,他做每件事從不管別人如何評價?我高興、我開心,這就夠了,我就是要在紙上出發。

雖然我已80歲,難道就應該「泯然於眾」?內心的感受,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狀不同;幾百棵樹木,棵棵姿態迥異。

黃公望踏遍了富春江兩岸,背著畫卷、帶著乾糧、一路前行。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註腳。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對話。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

06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四年之後,黃公望84歲,被後世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全部完成。

在這幅畫裡,有蘇東坡想看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纓。 黃公望彷彿聽到河流喜悅的聲音,也聽到了河流哭泣的聲音; 聽到自己科考時的得意, 也同樣聽到了他46歲時坐牢的痛苦。

畫中,黃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畫裡有8個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個。 在黃公望看來,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領悟與回顧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600多年前,80歲的黃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 “ 完成自我 ” 。

和我們普通人相比,黃公望也許是苦悶的,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推杯換盞的聲色犬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勞苦、不是疲憊,而是輕浮,輕浮得沒有生命的重量、沒有生命的價值。

黃公望也是幸福的,在這幅「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畫裡,他找到了整個世界。

現實生活裡,我們常常聽別人說自己年齡大了,無法前行。其實,真正牽絆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齡大了,而是懶惰和懷疑。真正要出發的人,隨時出發,便會海闊天空。

作家三毛說:「等待和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你一直在等一個最合適的時機做你想做的事,然後,又一直在猶豫中虛度時光。

試想一下:當我們在80歲的時候,還有沒有勇氣為自己準備新的追求?還有沒有勇氣做選擇,還能不能真的堅持做一件「不死不休」的事兒?

07 前半卷《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尺幅:縱31.8釐米,橫51.4釐米

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全卷
尺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

當黃公望將《富川山居圖》畫完,他長舒一口氣,重重將筆扔入江中,長吁這一生,我完成了。

這些年,他的師弟無用到處找他,公元1353年,無用師弟終跟隨著賣畫的樵夫,找到了黃公望。

當看到巧奪天工的《富春山居圖》時,無用師弟熱淚縱橫。 而喜極而泣的黃公望則不發一言,悄然在畫卷題字,舉手將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圖》,贈予無用師弟。

四年的嘔心瀝血,黃公望毫不在意,與其獲取浮名,不如一場君子之交。

與現在的人相比,黃公望才是真的灑脫,也是真的曠達。他像是一個種花的人,種下、施肥、然後用數年之久等待花開,花開一瞬,他卻將花摘下,舉手贈予他人。

真正的曠達就是 - 享受追求的過程,而從不在意結果的得失。

真正的灑脫是 - 廣廈萬間,我夜眠不過七尺;良田千頃,我日食不過三餐。我想要的很少,心滿意足,這就足夠了。

一年後,黃公望長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663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離世,在離世時,臉上一定無比安詳,面帶微笑。

他的一生,毫無遺憾地走了!

08

故事講完了嗎?並沒有!黃公望離世之後,這幅畫的經歷更加離奇。

明朝的某年某月,這幅畫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手裡,沈周視為珍寶,可在一個深夜,畫作竟不翼而飛,然後就在歷史上徹底消失了。

又過了一百五十年,順治七年(1650年),《富春山居圖》突然出現在著名收藏家吳洪裕手上,在他收藏上萬件藏品中,唯獨只愛《富春山居圖》,把畫看得比命還重。

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吳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個字: 「燒!」

家人看著吳洪裕最後一口氣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富春山居圖》,就在畫投入火盆的時候,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畫將畫從火盆中拽了出來。

可惜這幅畫已被燒成兩截,前半截,稱之為《剩山圖》,後半截稱之為《無用師卷》。

兩幅畫輾轉多位藏家手中,歲月沈浮,在民間若隱若現。

1938年,《剩山圖》進入浙江博物館。 1948年,《無用師卷》輾轉到達台灣。從此《富春山居圖》前後兩截分隔兩地。

2011年6月1日,距離吳洪裕燒畫那一年,整整過去了361年。《富春山居圖》的兩截,《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才在分別之後,正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重新遇見。

兩岸的文人說:這叫「山水合璧」!

這一切,就像一個人的命運,生死別離、天涯斷腸,就如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故事到此講完了,講故事的人最有心,聽故事的人總動情。

複製品《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疊在一起合成一卷的局部圖
原畫有《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右半部分在裝裱時加上題詞,兩卷無法合一

09

600多年過去,當年80歲的黃公望在富春江畔駐足,然後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

今天,學會了如何生存的我們,卻沒有學會如何生活?我們迷失在了手段裡,卻忘了不論多大的事業,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實,答案就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裡。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 “ 選擇 ” 。

生活有兩條路,一條是社會要求我們走的,一條是我們自己想走的。只有你堅定內心的選擇,並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個自己。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 “ 等待 ” 。

在匆忙的生活中,試著放緩自己的腳步,讓等待變成一種心態,一種態度,只有坦蕩如水時,你才能看到最美的東西。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 “ 灑脫 ” 。

讓自己灑脫地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只有這樣,你的生命走出去時,才不會慌張。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 “ 尋覓 ” 。

若你還算年輕,你還敢不敢沸騰一下血液,綁緊鞋帶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點兒面對自己,去尋覓那些能讓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

然後,此生無憾。

https://youtu.be/dUPYM9qipiI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154666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