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抄錄「深諳生命哲學的大將軍 ----送別親愛的郝伯伯」及「經國先生家大廚楊煥金先生心路歷程: 「飲膳五十載..」」
2020/09/01 15:25:00瀏覽605|回應0|推薦12
昔人已遠,流風毋忘。

轉發:

深諳生命哲學的大將軍
----送別親愛的郝伯伯
文/姚任祥

我和仁喜得以認識郝伯伯,是從我母親顧正秋開始的。
1988年,郝伯伯擔任參謀總長時,為了保留精緻的京劇藝術,弘揚忠孝節義的倫理,促進社教功能,因此建議華視錄製我母親的戲曲加以保存。
華視很重視這件事,特別請我做製作人。之後的每一次錄影,就是一場正式演出,郝伯伯、郝伯母及許多國劇同好,幾乎每場必到。在華視演出錄影時,郝伯伯每次見到我都重複說這句話:「我是在徐州就認識妳媽媽的,但她不認識我!那時候大家都叫她『顧老闆』!一個二十歲的小女孩,帶個上百人的團,多麼不簡單呀 !在舞台上,妳媽媽有的是上將的威儀!」
---我母親1945年秋天從上海戲劇學校畢業後即自組「顧劇團」,第一檔演出是1946年春天到故鄉南京,當時郝伯伯在徐州擔任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上將的隨從參謀;也曾隨顧將軍去看「顧劇團」演出。
1948年,「顧劇團」到了台灣,除了在「永樂戲院」定點演出之外,還定期義演勞軍戲。1950年左右,有一次「顧劇團」去金門及小金門勞軍演出17天,郝伯伯也在場。他跟母親聊起徐州往事,幽默的說,他起先以為「顧老闆」這個小女孩是顧祝同將軍的親戚,才能帶著團到徐州演出;後來他問過顧祝同將軍,才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個誤會。母親也答覆說,她到徐州演出, 是當地的「中山堂」老闆特別先去南京看過「顧劇團」演出,滿意了才邀請她帶團到徐州公演;那時她還不認識顧祝同將軍呢。---在金門前線遙望海峽對岸,聊起這段故土往事,兩人哈哈大笑之餘也免不了幾許感傷。
母親常說,她的人生是一連串的「因戲結緣」;後來她跟郝伯伯、郝伯母及顧祝同將軍,也都成了好朋友。

2017年,我請郝伯伯替《顧正秋回憶錄-戲傳》」寫序,他讚美媽媽反串武將的氣勢:「萬人列隊,我一出場,一聲立正,鴉雀無聲」…,我們沒有聽到立正的口令,全場肅靜,就連衣針掉到地上都聽得見…。」
看到這些形容,不禁讓我想起1991年在小金門看到的郝伯伯;當時雖然已卸戎裝,神采仍然威風凜然。
郝伯伯任行政院長時,常到各地走動,視察民情。有一次要去小金門,特別邀請媽媽舊地重遊;我與仁喜有幸隨行,得以領受郝伯伯一級上將的威儀;也看到他所說的「目中無人」,鎮定自若的氣勢。
郝伯伯戊守小金門是1958年,升任第九師少將師長兼戰地指揮官,在八二三炮戰時屢建奇功,很受當地官兵敬重。我們隨他去小金門時,我在一面牆上看到一幅壁畫,啊,那在坦克車上的統帥不就是郝伯伯嗎?我跟郝伯伯指著說:「郝伯伯,這畫的好像呀!」郝伯伯說:「在哪裡?」我指給他看,他大笑說,這壁畫在這裡這麼久,「我怎麼都不知道自己在畫裡?」我問旁邊的侍衛,「你們為什麼不跟郝伯伯說呢?」他畏畏縮縮的回答:「我們不敢說!」
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兩棲蛙人部隊,他們有著強健的體格,黝黑發亮的古銅色肌膚,一字排開的向郝伯伯立正行禮;也讓我感受到他們在威武的神態裡,流露了對郝院長的敬畏氣氛。

郝伯伯生命裡的大事之一是1993年1月30日,在國民大會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後宣布辭去行政院長職務。那天,我的駕駛載我返家途中,出乎我意外的說:我讚嘆郝柏村高呼「中華民國萬歲…」的作為!妳看他那堅定的神情,不羈的肢體動作,做一位軍人,一位院長,堅守他的原則,這才是政治家,偉大的領袖!我看啊,我們很難再找到擁有這種氣魄的領袖了!…
這位駕駛,政治偏綠,對世事常流露諷刺與埋怨的口吻,我平時不太願意跟他談論政壇之事,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那個特別的日子,他對郝伯伯所表露的讚佩之情。

郝伯伯是時代的大人物,辭退公職後,才有閒暇跟我們多些聚會。但是,他很少談政壇往事。那些過去的事,如過水無痕般的不存在,郝伯伯依然在濃黑的雙眉之間展現氣勢過人的胸襟與謙謙君子的名士風度。
我記得在一個聚會中,郝伯伯遲了幾分鐘,他說是去體檢,發現頭殼裡有片金屬。
郝伯伯解釋說,他回想大概是1938年在廣州抗戰時,他的炮兵車隊遭到日軍戰機的掃射;身旁的駕駛當場身亡,他也頭破血流…。他那時年輕氣壯,頭皮傷口痊癒之後生活照常;一直到那天健康檢查,才知道自己頭殼內有子彈碎片…。
大家聽了郝伯伯的故事都驚訝不已,說他「命大」;郝伯伯笑了一下,再說了個「命大」的故事:八二三炮戰時,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受到47萬發炮彈轟擊,有一次他剛離開辦公桌,一聲巨響,回頭一看,辦公桌已被炸得粉碎…。
我當時邊聽邊想:郝伯伯半生戎馬,經歷過無數槍林彈雨,必須穿越多少生命交鋒的關頭,才練就了無懼無畏的鎮定性格,有勇有謀的寬闊胸懷。

郝伯伯退休後,也自稱「以二等兵的身份加入」,跟辜振甫等名票一起學習清唱,從不缺席。2001年5月29日,還正式在「新舞台」演出《空城計》,飾演足智多謀的孔明。在舞台上,他台風穩健的輕彈古琴,悠悠唱著:「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其他票友對於登台演出都會緊張害怕,郝伯伯笑說,只要用「目中無人」的哲學,就能勇敢的走上舞台。---但他見到我母親,每次都很謙虛的說:「妳是舞台上的一級上將,我是二等兵。」

郝伯伯除了唱戲練身,也打牌練腦。他打牌有「三不哲學」:「不跟家人打、不跟部下打、不跟有錢人打」。仁喜受惠於這「三不」,也曾有幸做郝伯伯的牌搭子。郝伯伯來我們家打牌,總會帶來難得的金門黑金龍,以及有名的「郝家米花獅子頭」,讓我們大飽口福。
回想起來,我們何其有幸,能跟著母親認識郝伯伯、郝媽媽,並有幸跟他老人家過上幾日悠閒快樂的歲月,體會到他是個大將軍,大宰相,也是深諳生命哲學的藝術家。
如今,郝伯伯在郝伯母與我母親之後,也以百歲高齡辭別塵世。我與仁喜,在不捨與感傷裡,不時想起他在《空城計》裡的唱詞:「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諸葛孔明的才德、智慧、風骨、修養、情操,都在郝伯伯的生命裡體現。  
 郝伯伯的靈堂簡約樸緻,莊嚴的氣氛中,粉紅粉白翠綠嫩黃的花朵盛開,高矮大小的玻璃花器透著光影。仁喜與我,在郝伯伯大殮之日向他老人家上香。郝伯伯蒙福洗禮,倚靠神的慈愛,走完人生,也在我們心中留下永遠慈祥的威儀。

***

分享經國先生家大廚楊煥金先生心路歷程:
「飲膳五十載 百味從容過」

楊師傅的廚師生涯,要打從民國三十八年算起。當時時局混亂,楊師傅和許多不願意被共產黨荼毒的青年一樣,當兵去。沒想到一進部隊,扛槍打仗的兵沒當成,卻當上了炒菜做飯的炊事兵。從幫忙洗碗、洗菜開始接觸廚藝,在日積月累之下,訓練出楊師傅在廚房裡工作的基本功力。
部隊轉進台灣,楊師傅在嘉義空軍基地的大伙房裡擔任炊事,每天拿著如同圓鍬的炒菜鏟,用可以當洗澡盆的炒菜鍋,照料好幾百位官兵弟兄們的腸胃。在嘉義空軍基地的大伙房裡待了兩年多,正好遇上國防部為了改善軍中伙食,特別成立「食勤訓練班」,把部隊裡的炊事人員集中起來,做一次規格化的訓練。一道命令,楊師傅和來自南北各地的大伙房弟兄,開始了一場「青菜豆腐最營養,大魚大肉壞肚腸」的軍中食勤訓練課程。
楊師傅回憶說,在完成「食勤訓練班」的兩個多月廚房衛生、廚房管理、基本營養觀念等訓練班課程之後,還舉行了一場如同廚師執照考試的測驗。楊師傅憑著專心、用心和對烹飪的天份,幸運地拿下了那一期「食勤訓練班」的第一名。也就因為這個「第一名」,開啟了他日後進入蔣家的機緣。
「食勤訓練班」結訓後,楊師傅因成績優異,被調派到當時比較講究伙食的空軍專機中隊空勤餐廳服務。在廚房裡,楊師傅不但充份發揚了「食勤訓練班」以營養衛生為宗旨的烹飪要求,而且把煙薰火烤、雜亂不堪的大伙房打理的有條不紊、清爽潔淨,所以深獲當時擔任嘉義空軍基地大隊長的衣復恩將軍賞識。民國四十五年,經國先生當時擔任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家裡需要一位打點飲食的廚師,和經國先生私交彌篤的衣復恩就把楊師傅推荐給經國先生。
從民國四十五年楊師傅進入蔣家工作,伴隨著經國先生一路由救國團主任、退輔會主委、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到總統,甚至於現在,經國先生已離開了我們,楊師傅仍然堅守在蔣方良女士寄居的「大直寓所」廚房崗位上,眨眼就是四十三個年頭。在這悠悠的四十三年歲月裡,楊師傅每天週而復始的買菜、洗菜、蒸、炒、煮、炸地為經國先生一家大小準備定時的三餐和偶爾的點心。
楊師傅說,經國先生的家居生活和那個時代多數的家長一樣,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老古板。吃飯的時候不但要求孩子們要謹守「食不語」的古訓,連坐的姿勢也一點都不能馬虎,手肘不可以擺在桌子上,要挺直腰桿,兩手把碗端起來,以碗就口,挾菜盡量挾自己面前的,大人沒動過的菜,小孩子不可以先動,碗裡的飯要吃的乾乾淨淨,有一顆米粒沒吃乾淨,就可能挨罵。所以孝文、孝武、孝勇三兄弟從小受的是嚴格的中國傳統餐桌規矩,一直到經國先生最疼愛的孫女友梅大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也會湊到餐桌前軋一角的時候,經國先生才由嚴厲的父親變成慈祥可親的爺爺。
也許有人以為經國先生一家人的飲食會與眾不同,但據楊師傅說,蔣家的飲食毫無特殊之處,平常一日三餐多數是四菜一湯的梅花餐,口味以清淡的江浙家鄉菜為主。在楊師傅初到蔣家的時候,孝文、孝武、孝勇年紀都還小,分別就讀高中、初中、小學,還在成長發育期,而經國先生工作繁忙,不容易每天準時回家吃飯,所以孩子們多半是到了吃飯的時間就先吃。為了刺激孩子們的食慾,補充孩子們的營養,楊師傅也常會特地為孩子們準備一、兩樣比較味道重、帶點辣味,像乾煸牛肉絲之類的川味菜。
經國先生一向不重視口腹之慾,在生活上,只是中國傳統士大夫「衣求暖、居求安、食求飽」的基本要求而已,我們可從他生前走訪各地所結交的民間友人中瞭解,花蓮液香扁食店、南投國姓鄉大眾食堂、台東市同心居水餃鍋貼店等等小飯館的老闆,都是因為「一飯之緣」而和經國先生締結深交,而這些小飯館賣的不是山珍海味、燕窩魚翅,更沒有百萬、千萬豪華裝璜,有的只是幾張最廉價的桌椅板凳,乾乾淨淨的料理場所,以及師傅具有特色的手藝和店主人的誠懇熱情,而這些就是經國先生的最愛,因為只有這樣,經國先生才能吃的自在、吃的舒暢。所以每一次經國先生再度光臨那些老朋友的小店時,都會發自內心的一再向掌廚的、端菜的,每一位為他服務的人表示感謝之意。
楊師傅說,從前經國先生住在長安東路,就和一般高階公務員的宿舍一樣,並沒有什麼安全警衛之類的排場,而他也和一般高階公務員家裡的廚師一樣,每天早上騎著腳踏車,把菜籃子掛在把手上,有的時到東門市場、有的時候到南門市場去買菜。蔣家一舉一動一向都頗受人矚目,但楊師傅很能把握分寸,在東門、南門市場買了十幾二十年的菜,除了極少數菜販之外,很少人知道他是蔣家的大師傅。後來經國先生肩負國家的責任愈來愈重,為了安全搬到大直的海軍招待所舊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大直寓所」,因為距離市場太遠,楊師傅的腳踏車才退休,先換了一台摩托車,可是,楊師傅沒有騎摩托車的命,騎了沒幾次的摩托車停在菜市場旁,竟然丟了,於是,只好每天派行政用的吉普車接送楊師傅上市場買菜。
雖然楊師傅在經國先生出任國家元首之後,常被人戲稱為「御廚」,其實楊師傅的工作比起一般飯館的大師傅不如,一般像個樣子的飯館都有大廚、二廚之分,而楊師傅是「校長兼打鐘」,從買菜、洗菜、起火、洗米、煮飯、做菜,一手全包,每天早上先把早點準備好,七點上菜場,九點進廚房開始準備當天的午餐、晚餐和明天早餐,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人完成,曾經有人認為楊師傅該有個幫手,可是,經國先生卻說:「我們家人不多,吃的也不麻煩,楊師傅一個人辛苦一點,不要增加人比較好。」從此之後,經國先生家的廚房都是由楊師傅掌管,有的時候,夫人蔣方良女士閒著沒事也會到廚房幫幫忙,或者教教楊師傅做幾道俄國口味的菜。
提起經國先生愛吃的菜,楊師傅就開始滔滔不絕了起來,砂鍋魚頭、芋頭鴨、豆瓣酥、油燜筍、醉雞...等都是經國先生的最愛,連砂鍋魚頭中,經國先生最愛吃那個部分,他都記得一清二楚。他也不單單只記得經國先生的偏好,整個蔣家,上至老蔣總統,下至孫女蔣友梅的嗜好,楊師傅都瞭若指掌。
雖然 蔣公的府邸中不乏手藝精湛的廚師,可是提到「芋頭鴨」這道菜,老蔣總統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就會指名楊師傅烹煮,請專人送去品嚐。蔣公愛吃這道菜到什麼程度呢?楊師傅說:每當他做芋頭鴨這道菜送去時,蔣公在吃過後都會特別交待,剩的要幫他留著,下一餐還要再吃。由這點不難想像。芋頭鴨味道之鮮美。不僅蔣公不介意隔餐再吃。而且也不因不夠新鮮稍減滋味!
這麼令人垂涎欲滴的菜餚,特殊之處在那裡呢?重點就在於芋頭。這道道地的江浙菜,所使用的芋頭,並非在一般市場上常見的大芋頭,而是小芋頭,這種小芋頭在江浙地區是常見的,在台灣從前也很多,是農村裡和地瓜一樣的粗賤農產品,因為不具生產價值,現在反而變成稀有的鄉野食品。楊師傅用小芋頭做配料所烹調出來的芋頭鴨,讓蔣公吃出道地家鄉味,所以每次楊師傅做芋頭鴨給蔣公一解鄉愁的時候,蔣公都會贈送楊師傅小紅包作為謝禮,常負責送菜的經國先生駕駛邰學海師傅,就開玩笑地抱怨說:「我辛辛苦苦的送菜,但是紅包卻被楊師傅拿走了!」
在楊師傅的記憶中,經國先生不挑食、不偏食,偶爾有他不吃的菜,楊師傅都會研究是不是太油或太鹹了?找到原因後下次再改進。經國先生除了正餐外,也偶爾吃點心,最常吃的小點心是「蟹殼黃」和用烤箱烤的金門小地瓜,有時也吃蔥煨麵、開陽煨麵、餛飩等江浙口味小吃。
談到金門小地瓜也該算是經國先生的一個小典故,在民國三十八、九年,四十年的初期,俗稱「地瓜」的蕃薯是台灣金馬地區民間的主食之一,經國先生有一次到金門去視察防務,順道拜訪當地的百姓,正趕上這家人端出煮的地瓜當飯吃,於是經國先生受主人之邀,一塊坐下來吃地瓜,一經品嚐,經國先生發現金門地區的地瓜個頭小,但是味道卻頗具特色,甜味足,口感鬆軟,很好吃,於是就帶了一袋回家交給廚房處理。楊師傅就把那一袋地瓜,今天煮、明天蒸、後天烤的做給經國先生一家人當點心,想不到從此之後,金門小地瓜成了經國先生一家人都喜愛的點心,尤其是後來有了烤箱,可以烤出比蒸、煮更香的地瓜之後,幾乎過一段日子就會吃一次,而擔任經國先生侍衛官的蔡福來,因為家住金門,回金門探親順便帶金門小地瓜,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重要工作之一。
原本不太需要費心於菜色的楊師傅,在經國先生糖尿病病情轉重後,對來自醫生叮嚀的食物限制卻頗感頭痛!因為不只是他愛吃的金門小地瓜被禁止,連味道稍重的菜,像是砂鍋魚頭等也都在被禁之列。所以楊師傅必需採用非常清淡的烹調手法,譬如魚只能清蒸,盡量蒸煮避免炒炸,少放油鹽等等來配合醫囑。經國先生最愛吃水果,但是多數水果糖份都很高,所以也改為低糖的芭樂心。由於經國先生吃了放味精的菜會猛喝開水,當醫生發現經國先生水喝多了些,就會誤以為菜出了問題,告訴楊師傅:「菜少放味精!」。其實,楊師傅說,他做菜一向不放味精。
楊師傅在蔣家不僅要仔細地照料男主人的飲食與健康,對女主人蔣方良女士的關心也未曾減少。蔣方良女士是個話不多、個性相當溫和的人,從不干涉他旳菜單與配菜,頂多在家裡有訪客的時候,提醒他將到訪的客人是誰,需不需要特地準備那些菜。楊師傅說,每當蔣緯國來拜望經國先生的時候,蔣方良女士將就會囑咐他一定要做風格獨特的東坡肉或五花肉招待他。
因為蔣方良女士的祖籍是俄羅斯,楊師傅過一段時間會特別為她準備羅宋湯、茄汁牛肉等俄羅斯口味的飲食,以慰她的鄉愁!蔣方良女士與楊師傅之間的深厚情誼,可由經國先生去世後,楊師傅本想請辭,但蔣良女士說了一句話:「先生都已經走了,我還能再吃幾年?」,他就馬上打消辭意,一直到現在還為蔣方良女士調理膳食。
在楊師傅兒子與媳婦經營的餐廳中,掛有一幅他與蔣方良女士的合照,是他非常重視的紀念品。楊師傅笑著回憶拍這張照片時的情景:前幾年耶誕節時,蔣方良女士聽說要和楊師傅合照,特別高興的特地換上一件桃紅色的旗袍,把自己打扮的像要赴宴似的光鮮亮麗,方良女士的那份歡欣,事隔多年,楊師傅記憶如新。
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楊師傅一定提早到七海寓所的廚房。原因是平常很難得有機會踏進廚房的經國先生,會一大早進廚房發個紅包給他。雖然沒有人硬性規定他一定要到場,紅包裡也只不過是幾百塊錢,但是「來了!看不到,不好意思嘛!過年嘛!給老闆拜個早年也是應該的。」楊師傅淡淡地說。
從長安東路到大直寓所,從光華萬丈到落日餘暉的蔣家,楊師傅看在眼裡,忍不住提起,以前黃魚、螃蟹之類的海產,各地特產的蔬果,經常有人送來,但現在呢?別說是平常了,就連逢年過節也少有人問候!在楊師傅烹調各式各樣味道的歲月中,人生酸甜苦辣的百味雜陳,也平靜地陪著他和蔣家人一同經歷,一同包容,一同品「味」! 
或許有人會猜是因為蔣家的重金禮聘,才留得住楊師傅如此忠心地追隨,在這裡可以透露一個秘密:楊師傅在蔣家的薪資到一九九九年七月目前為止,一個月只有三萬四千六百元。

***
經國先生家廚楊煥金的飲膳五十載追憶,以及姚任祥送別郝柏村將軍辭世,兩篇文章感人是歷史記錄。

***
喝茶有益,經期不宜?
烏龍最好,隔夜禁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1499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