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聖諦的內容 聖嚴法師 八之七
2019/02/14 12:47:53瀏覽8|回應0|推薦0
  滅諦即是實證無我的空性
  
  實證空性,了生脫死,證得阿羅漢位,正所謂: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什麼叫做實證無我的空性?
世間任何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任何一個現象,只要另外加了一個因緣,
那個現象就會改變,變得或好或壞;或者變得更圓滿,
或者變得更殘破,乃至變得沒有了。
但是,最圓滿的事物,在這個世間法中,是從來未曾出現過的,因為到最圓滿時,實際上已經開始衰退。
因此,任何一樣事,任何一個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因緣而產生的變化,
是沒有一定的、沒有永恆的、沒有不變的,
它們的性質隨時都會隨著新的因緣而起變動,
因此說諸法的自性即是空性。
  
「我生已盡」,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
「梵行已立」,是應修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已經圓滿;
「所作已辦」,是應斷的煩惱,已經全部斷除;
「不受後有」,是從此之後,不再接受任何善惡果報。
這四句話是形容阿羅漢所證果位的標準用語,
若尚未證涅槃,絕對不會以此四語稱讚。
  
  滅諦即是從十二因緣的逆觀成就與滅觀成就
  
若從十二因緣的順觀成就及生觀成就而言,
即知苦果及苦因為何物;
若由順觀及生觀轉為逆觀及滅觀成就,
則出三界、離五蘊、入涅槃。
  
  十二因緣,是指凡夫生命過程中之流轉現象,從無明開始,接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階段。
  
  逆觀、順觀是什麼呢?
逆觀是講無,順觀是講有。
「順觀」是說,緣無明所以有行;緣行,所以有識;緣識,所以有名色;緣名色,所以有六入;緣六入,所以有觸;緣觸,所以有受;緣受,所以有愛;緣愛,所以有取;緣取,所以有有;緣有,所以有生;緣生,所以有老死。
知道順觀之後,就曉得生死之苦是怎麼來的,
生命受苦的原因是怎麼一回事。
  
  「逆觀」是從無明觀起,因無無明,故行亦無,無行故識亦無,無識故名色亦無,無名色故六入亦無,無六入故觸亦無,無觸故受亦無,無受故愛亦無,無愛故取亦無,無取故有亦無,無有故生亦無,無生故老死亦無。
  
  此順逆、生滅二觀,亦即《阿含經》所說:
「此生故彼生,純大苦聚集;此滅故彼滅,純大苦聚滅。」
  
  如何使得逆觀成就?首由無明著手。
無明是沒有智慧、知見不正,所以起煩惱心造種種業。
八正道中的第一個項目是正見,乃是要以正見來指導人類,使之開啟無我的智慧,以智慧之明來破煩惱的無明,無明若滅,乃至老死也滅。生滅滅已,即證涅槃而登阿羅漢位。
  
  滅諦即是涅槃
  
斷盡煩惱,解脫生死,即為涅槃,涅槃就是寂滅。
煩惱不動,是為寂,煩惱不起,是為滅。
根據原始的佛法,涅槃有兩類:
  
  (一)有餘涅槃:即是在現生中從煩惱之苦獲得解脫,不為情動,不受境遷。但是,業報的身體依舊活著,尚未捨報捨壽。就像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成道之時,已經滅卻一切煩惱,但是他的身體還是留在人間四十九年,做為弘揚佛法的工具。又如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共有一千多人,他們於斷除煩惱之後,肉體並沒有死,一樣有冷、熱、病、痛的果報,這就是「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即是阿羅漢們於此身死後,不再流轉生死,一旦捨報,便從此不再來到世間,不再接受任何生命的果報體;從此以後,進入寂滅,不再出現。故稱為「無餘涅槃」。
  
  滅諦即是無學位
  
(一)修四諦十六行相證初果,即入見道位,
自此而歷二果及三果,均名有學果位。
(二)斷三界惑盡證真諦之理,登第四阿羅漢果位,
名為無學位。只有到了無學果位,
方真解脫自在,才能稱之為進入涅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so168&aid=12475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