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各種益生菌該如何為你自己選擇?
2018/11/28 14:05:46瀏覽104887|回應0|推薦0

隨著腸道微生物研究變得熱門,益生菌已經充斥市場。


從優酪乳到巧克力,從藥品到膳食補充劑,這些細菌正在超市和藥店的貨架上迅速展開。


許多商家試圖告訴你他們的益生菌是最好的。即使在一些商人的包裝下,他們生產的益生菌也成為治愈所有疾病的“藥物”。


益生菌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健康益處。此外,選擇正確的益生菌對許多疾病和病症有重要影響,包括:過敏,乳糖不耐症,旅行者腹瀉,便秘,濕疹,腸躁症,炎症性腸病,高脂血症。 ,抑鬱症,自閉症甚至癌症。益生菌 拉肚子


然而,在您急於吞下益生菌之前,您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識。有了這些見解,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的菌株,不同菌株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例如,乳雙歧桿菌和嬰兒雙歧桿菌屬於兩種不同的菌株,後者在預防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方面更有效。


短雙歧桿菌BBG-001(短雙歧桿菌BBG-001)和短雙歧桿菌M-16V屬於兩種不同的菌株,前者在預防早產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方面無效,而後者是有用的。


此外,不同菌株的不同組合將具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當身體出現問題時,益生菌實際上並不是隨便使用的。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據臨床試驗結果使用有症狀的“細菌”是最好的政策。



益生菌也可能有副作用

益生菌比普通藥物更安全,但這並不意味著益生菌沒有副作用。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通常健康的人來說,不良反應的水平通常是輕微的,通常不超過14天。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腹瀉,便秘,腹脹,瘙癢,疹子


有趣的是,這些症狀可能只表明益生菌正在發揮作用。一般來說,這些症狀發生在服用益生菌的早期階段,隨著身體的適應,這些反應會慢慢減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益生菌通常對免疫系統有幫助,但益生菌可導致嚴重免疫系統缺陷的人嚴重感染。儘管罕見,但仍存在由益生菌引起的真菌血症,菌血症和敗血症的病例。


此外,目前關於益生菌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針對乳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的細菌。對鏈球菌屬,腸球菌屬和芽孢桿菌屬的細菌以及酵母屬的真菌的研究也非常有限。因此,當使用後者類型的益生菌時,需要更多地關注身體的反應。


此外,對於不耐受組胺的人,需要注意益生菌的選擇。一些益生菌會產生組胺,這會導致症狀加重。這些益生菌包括:


糞腸球菌,乾酪乳桿菌


兩種益生菌在膳食補充劑和發酵食品中都很常見。


其他益生菌可以幫助降解組胺,並可以緩解組胺不耐受,包括: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嬰兒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對於腸道細菌過度生長的患者,益生菌的選擇也需要注意。產生D-乳酸的乳桿菌屬的一些細菌可能加重症狀,但具體取決於患者中過度生長的細菌類型。



3.檢查標籤很重要

檢查菌株和菌株:正如我們之前所說,不同的菌株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確定適合您的菌株非常重要。許多產品標籤僅提供菌株的名稱,並未提供有關菌株的信息。此時您需要諮詢製造商。


檢查劑量:查看劑量是按劑量還是每兩劑;此外,請注意,活菌數量是指工廠內的活菌數量或可以穩定效果的活細菌數量。


檢查儲存方法:查看是否需要冷藏(需要冷藏)或者您可以在室溫下儲存(貨架穩定)。益生菌的處理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儲存條件。凍乾的益生菌通常在室溫下儲存。


檢查過敏原信息和成分列表,看看是否有可能致敏的物質。一些益生菌生產乳製品和大豆,這是死亡的常見原因。


還需要注意添加劑如糊精,黃原膠,酵母等,這些添加劑可能會引起症狀,特別是對已經有消化問題的患者。


為了促進益生菌的生長,一些益生菌配方添加益生元,例如低聚果糖(FOS)和菊粉。這些益生元通常是無害的,但它們屬於FODMAPs。對於一些腸躁症和腸道細菌過度生長的患者,這些物質可能會加重症狀。例如,它會導致腹脹,腹痛或腹瀉。



益生菌具有強大的作用,但不同菌株和製劑的作用可以廣泛變化。


益生菌 拉肚子

便秘,腹瀉,腹痛,濕疹......不同的益生菌配方有不同的特異性。儘管益生菌更安全,但它們並不令人驚訝地無風險。對於那些免疫系統嚴重失衡的人來說,更是特別要注意。此外,有腸道細菌過度生長和組胺不耐受問題的人也需要注意菌株的選擇。


最後,我希望您可以選擇適合您的益生菌,並為您的健康增加分!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c54555&aid=12058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