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搬歲月磚頭 起文學大厝-林瑞明老師訪談記
2012/08/22 10:18:10瀏覽1607|回應0|推薦11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老師

談到當年撰寫台灣文學史年表時是趴在地上編寫的                    

   在漫漫悠悠的島嶼歲月裡,有多少文字工作者,書寫著他們對那個年代的心聲,留下多少撼動人心的傑作。後輩的人面對汗牛充棟的無數著作,如何在歷史的迷霧中,挖掘各個年代極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建立有指標意義的文學史觀,更能擴清歷史的輪廓,回歸文學創作的本質。這是這塊島嶼的文學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嚴肅議題。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瑞明,不但是國內極早投入研究台灣文學的先驅學者之一,更在葉石濤老師著手撰寫經典作品《台灣文學史綱》的過程中,協助葉老編製了〈台灣文學史年代〉,為該書切入準確的歷史角度及方向,提供豐沛多元的文學史料。

目前正當台灣文學史的研究,進入嶄新階段,國立台灣文學館更展開台灣重要作家資料彙編的工作,希望提供豐富資料的研究平台,讓更多人站在文學創作巨人的肩膀上,探看台灣文學真正的面貌。此刻,訪談林瑞明老師,說明年表製作在文學史的撰寫上,扮演何種重要角色,正有其關鍵性的意義。

為了這次訪談,林老師帶我們來到國立成功大學的復興校區的校園,在那顆知名的老榕樹下,與我們當年暢談他如何開始撰寫年表,如何發掘年表在台灣史學發展史上的功用,年表製作彷若是最基礎的打地基工程,總有人去辛苦地一步一腳印紮根。

他也特別談到當年義助葉石濤老師的整個過程,由於葉老也曾在成大擔任名譽教授,在成大台文所上過課,葉老每次都得經過這顆老榕樹,在這樣環境訪談,讓人更感覺文學微妙的緣份。 

 

日本人製作年表精神

「日本人怎麼如此厲害,什麼年表都在做!為什麼花什麼多時間在製作年表上面?...

林瑞明回憶,他最早會製作年表,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精神啟發。當年他去日本進行研究時,看到日本人什麼樣的年表都在做,不但是文學史年表,各式各樣的年表都有。尤其他閱讀過日本人做的食物年表,他們把桌上常見的調理食品,都逐一做成了一份食品來源的年表,讓人們窺見,原來連食物也有它獨特的來龍去脈發展。

林瑞明說,日本人認真到,味噌什麼時開始製造,以及什麼時候出現口味的變革,還有京都的醬菜從什麼時候開始醃製,胡椒什麼時候傳進日本,這些日本人都做成了一份詳詳細細的年表。彷彿是食物的身份證,它一生最徹底的履歷證明。

受到日本人的影響,林瑞明又是學歷史的,他很快發現年表,對於所描寫的對象,在時間上的發展來說,有了一目了然的功能,並且更能點出其問題意識。林老師開始針對他的研究主題-台灣文學發展,展開各式各樣的年表製作。

 

搬運磚頭的開端

林瑞明說,日本人實事求是製作年表的方式及精神,就是很紮實的查把每一筆資料在哪裡,予以記錄,把這些材料全都整理。他認為這就是一種搬磚頭整理資料的基礎功,如果沒有人願意做苦功,搬運這些磚頭,就無法完成文學大厝的興建。

他回憶最早搬運的第一塊與文學史相關的歲月磚頭,是幫楊逵製作他的小說創作年表。當時楊逵還建在,他還常去東海花園找楊逵,後來在1978出了一本《楊逵畫像》[1],他參考河原功的資料,幫楊逵製作更詳細的年表。此年表說明楊逵的小說創作歷程,有很鮮明易懂的功用。

在《楊逵畫像》之後,1979年遠景出版社編選《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其中小說部份共有8卷,由葉石濤、鍾肇政主編,林瑞明、張恒豪、羊子喬三人則擔任執行編輯的工作。在第8卷末,林瑞明編製了「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事實上,這應該是台灣文學史年表的前身,算是暖身運動,有了「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才有更大規模年表的問世,這也是林瑞明與葉老合作的開端。

林瑞明說,外界一定很難相信,這份「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竟然是在他當兵時在軍隊裡所做的。他時常趁周末放假時,坐計程車趕到陽明山張恒豪家裡,不停地看資料摘錄資料,沒有看完的部份,就帶回軍隊裡面,一邊篩選並且一邊登錄在年表上,很多日治時代還沒被挖掘的作家,都是他負責填寫。

 

趴在地上寫的台灣文學史年表

在編選《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林瑞明了接觸《文學台灣》雜誌一批熱心研究台灣文學的同好,尤其是葉石濤正策畫《台灣文學史綱》的撰寫,他因而正思考著如何幫忙葉老。林瑞明說,台灣文學史原本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不是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而是群策群力的事。

他開始在圖書館大量影印日治時期報紙副刊的作品,當時古典音樂社的廖聰明全力幫他忙,讓他可以順利完成資料搜集的工作。他將這些日文作品翻譯成中文後,一份交給葉老運用參考。一份交給彭瑞金讓他有籌碼可以繼續在台灣文學論戰裡戰鬥。

為了協助葉老撰寫《台灣文學史綱》,林瑞明開始進入〈台灣文學史年表〉的編製工作。林瑞明說,撰寫年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以前沒有電腦,如果使用一般稿紙寫,但年表表格過長,不是表格列到後來不見了,就是上下年代湊不齊,根本容納不下去。他只好使用很大張的紙來寫,但紙太大張,桌子上放不下,只好趴在地上寫。當時他的年表配合葉老的文章,在《文學界》雜誌連載,文章圖表連載完,完整的《台灣文學史綱》也出書了。

林瑞明透露一段罕為人知的小插曲,原來經典的〈台灣文學史年表〉,在撰寫過程中,竟然出現遺失的情形。林瑞明回憶,在他編選文學史年表時,只有當時的學生葉瓊霞非常認真地幫他忙。可能是她過於忙碌,有次瓊霞回台南後壁,在火車上將他所寫的年表不小心遺失。那時既沒電腦,又沒想到要事先影印留底,使得他只好重新寫一次。

林瑞明說,當時編製〈台灣文學史年表〉,他是完全站在推動研究台灣文學的立場,當時也沒什麼研究計畫計畫,他都是獨力出資印資料。由於〈台灣文學史年表〉放在《台灣文學史綱》的最末,等出書後,他前後領了兩次稿費,但費用不多,見諸於文學史的意義,卻是大過其他。

 

主流與異聲不能偏廢

面對近來掀起的一股台灣文學史編寫熱潮,林瑞明老師有自己獨特看法。他認為,「台灣文學史」原本就是一項艱巨的工程,繼葉老之後,終於有人願意完成,這本來就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文學史的編選,本身就是一項集眾人智慧之事,當事者要有更寬大的心胸,須詳細註解所引用的各種學界看法,這些數十年來自各方的研究心血結晶,不能全都只歸於一人,「榮耀要與眾人分享」。

他強調,台灣文學史不能只取明星排行榜,只強調文壇主流者的位置。事實上,文壇上與主流完全迴異的異聲,更須要特別被關注。像近年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就應該值得紀錄書寫。當然,做為一個歷史紀錄者,應該多挖掘被主流忽視的創作者,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文流與異聲都不同偏發。

林瑞明說,國立台灣文學館目前所做各個年代重要作家的資料彙編工作,就是基本資料的搜集彙整,與年表的功能一樣,都是基本功的準備。有了這些堅實的磚頭做為地基,就能往上建立起可長可久的文學史觀。他對這個部份很期待,他相信須要更多人的協助。

 

給年輕學子的忠告

    對於現今的學術風氣,林瑞明相當感慨。他說,面對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大家動不動就用所謂文學理論分析它剖析它,看起來很有架勢很威風。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文學創作,都可以使用同一套文學理論進行分析。就好像明明是腎臟病患者,卻用心臟病的方式治療,這是不對的。        

林瑞明給年輕學子忠告,要了解文學,一定要接觸真正的資料,然後慢慢積累,最後對這個作家的作品,逐漸產生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就是研究文學創作的指南針,自己製作的年表,就像是放大後極其精細的文學地圖,當然比別人看到更仔細更深入。這好像是別人用的二萬分之一的地圖,自己用的是五千分之一的地圖,自然能觀察入微。

林瑞明強調,透過製作年表的過程,刺激自己不斷思索。有問題意識為指南針,有放大的文學史地圖(年表)當然,就可以更加自由自在放膽去冒險了。他希望,現在的學子,自己要有自信,在研究文學的過程裡,別人做的年表都不可靠,自己做的年表最好,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看法。一個研究者的基本功做好,就可以逐漸突破眼前的困難。

林瑞明說,像有個學生,鑽研兩位日治作家呂赫若及龍瑛宗的作品,如果她只是光探究呂赫若或是龍瑛宗其中一人的創作時,都不會超越前人的研究。但她選擇同時探究兩位作家的異同,最主要她自己接觸資料,親自製做年表,由於基礎功做得好,就能有所突破,很成功地將兩個作家完全不同的創作觀念揭露來來。

   

史學家林瑞明 詩人林梵

研究歷史及台灣文學的林瑞明,原本在大榕樹下暢談研究台灣文學的種種,但訪談到了尾聲,林老師內心的詩人「林梵」,最終還是露了臉。他朗誦自己4月發表於《鹽份地帶文學》詩作〈日落〉︰

  一粒鴨卵仁的

日頭,墜落

五彩光

反射的海平面

漸漸透底 

 

烏暗天色

一層一層

浮出來

 

林瑞明老師開玩笑地說,有時詩人「林梵」還比史學家林瑞明有名。他就曾於去年年底於國立台灣文學館與大陸作家見面時,說過一番話,表示目前做詩人「林梵」更為快樂。他說︰

「我熱愛文學創作,我有個寫詩的筆名叫做「林梵」,卻因為要研究日治時代的台灣文學研究,因而有長達十年時間一度放棄了文學創作。但是心裡,總存在一個詩人叫「林梵」,如今恢復了文學創作。在創作裡得到在最大的豐富,不是為了錢為了利,希望把這樣的自由作家身份,延續到沒有呼吸為止。」[3]

徘徊在文學評論、史學家與文學創作者之間,林瑞明老師的理性與浪漫,始終在文學裡獲得最終的抒解與解放。他對於台灣文學研究及推廣,以及年表製作基本功的投入,在在都是文學人的典範。

訪談結束,我們就這樣看見瑞明老師,走回了堆滿書籍的研究室,持續進行他對文學研究的堅持及熱愛……..

 

刊登於〈台灣文學館通訊35.20126月〉



[1] 林梵(林瑞明):《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出版社,1978年)

[2]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林瑞明、張恒豪、羊子喬執行編輯:《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小8(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7月)

[3] 這是2011124日印刻文學雜誌社安排6位大陸作家,在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行座談時,林瑞明所說的一番話。座談主持人為副館長張忠進,對談的台灣作家除了林瑞明外,還有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昌明、作家蘇偉貞。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143&aid=674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