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痛療傷?--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
2011/10/19 00:26:03瀏覽33714|回應21|推薦403

曾經在捷運上遇過一位年輕的女孩,雪白纖細的手腕上佈滿12道約莫5公分長、被利器割過的傷痕。雖然傷口已經癒合,但是那12道殷紅的傷痕卻讓我看得怵目驚心、心疼不已。

在校內也曾經遇過一位學生,縱使是大熱天裡也穿著長袖的衣物,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某天無意中發現長袖衣服底下不為人知的「秘密」~原來,他的手臂上佈滿大大小小的煙疤與咬痕。他說:當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他總是用傷害自己來發洩不滿的情緒。

學生說:「只有傷害自己、只有感受到皮肉劇烈的痛苦、只有看到鮮血汩汩地流,我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我還活著…。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當事人時,通常我們會投以特殊的眼光,因為我們無法理解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遭遇到怎樣的情緒困擾?因此我們會對他們這種自殘的行為感到恐懼、不安、嫌棄、厭惡與憤怒。甚至會用嚴厲的態度指責他們為什麼不好好愛惜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傷害自己?或是漠視他們行為所透露出來的求救訊息,而認為他們只是藉此吸引人注意、博取人關心而已。

試問:吸引人注意、博取人關心的方式百百種,為什麼他們要採用如此激烈、痛苦的方式,以痛止痛呢?

我想起某位朋友跟我說:「若不是痛到一個極限,沒有人會這樣傷害自己,以證明自己仍然存在。

當我們不小心被刀片割傷手背,或是不小心被菜刀切到手指的時候,那一陣椎心刺骨的痛楚,會讓我們停止繼續傷害自己的行為。因為「疼痛」的功能是一種身體的防衛機轉,讓我們停止自我傷害。可是,為什麼有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這樣的痛苦?這樣的「痛苦」對他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他在自殘的時候,身心處於怎樣的狀態?倘若疼痛的感覺無法遏止當事人這種自我傷害的行為,那是否意味著還有一種比「疼痛」還要痛苦的東西在折磨著他們,以至於他們願意一次次忽略或是忍受這樣疼痛,以滿足他們的一些「需求」???

朋友說:當鮮血流到嘴裡的時候,眼淚才能跟著流下,痛才得以救贖。

這句話夾帶著巨大的傷痛與痛苦,讓人覺得好心疼,這是一段難以訴說的歷程,而這些隱藏於自我傷害行為背後的心理痛楚是什麼?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教育下,為什麼有人會選擇以激烈的手段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以前唸書時,曾讀過人類「行為」與「動機」之間的關係,人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有其「動機」與「目的」存在。如果「自我傷害行為」可以滿足他的「目的」,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那麼當事人就會使用傷害自己、產生疼痛的方式,滿足他的需求。那麼,這些不斷地用自殘的方式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這些行為背後隱含的意義和需求是什麼?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這類當事人的自我傷害行為並不是真的想要自殺尋死,而是他們遭受到嚴重的情緒困擾,有一種「生命被困住、無法脫身」的感覺。巨大的憤怒與痛苦無法對外發洩,甚至是沒辦法向人訴說的,只好對內攻擊自己,用一種「以痛止痛」的方式,快速宣洩無法處理的憤怒情緒、轉移心靈的痛苦,也就是說,用身體的痛苦來解決精神上的痛苦。

這樣的狀況常常發生在遭受家暴、身體虐待、亂倫或是性侵害等情緒創傷個案身上,他們不斷經歷憂鬱、焦慮與受創經驗的痛苦。當那些痛苦的、傷害的、逃脫不了的、不堪的、羞辱的畫面又一次次浮現在他們眼前時,他們沒有辦法對傷害他們的人(可能是父母親或是近親)表達憤怒、他們沒有辦法控制那些恐怖的畫面不要再出現,所以他們會用一種控制自己身體疼痛的方式(割腕、撞牆、拔頭髮、擊碎玻璃、咬傷自己…),將注意力聚焦在肉體的疼痛上,這樣他們可以暫時忘卻與逃避那些揮之不去的不愉快感覺,得到一種「解脫」的輕鬆與快感。

而在此時此刻,當事人的身心狀態是麻木的、空洞的、恍惚的、無所感的,自我傷害的行為並不會讓他們覺得疼痛,反而會伴隨著一種快感、如釋重負、愉悅的感覺產生。愛恨交錯、痛苦與快樂並存,這實在是一種難以言說、難以體會的心路歷程。如果不是當事人,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肉體的痛苦可以解除心裡的傷?為什麼這是一種讓他們「可以繼續活下去」的方式?

身陷在這種「情緒創傷」經驗裡的當事人,這些說不出的苦需要被人理解、被人關懷。也許他們沒有辦法告訴別人他們怎麼了,但他們的自傷行為透露出「他亟需被幫助」的訊息。如果您能卸下歧視與偏見的眼鏡,以一種同理心的態度去面對他,瞭解他們心裡所承受的巨大痛苦、理解這些自傷行為背後的真實意涵,適時幫助他們以適當方式宣洩情緒或是陪伴他們尋求輔導資源的協助,您就開啟了幫助他們走向療癒之路的大門。

自我傷害議題是沉重的,而助人工作者遇到這類的個案時,也需要花費很多的心力與個案建立信任的輔導關係、陪伴他們走出情緒創傷的陰霾,這是一段漫長的重建與再教育的歷程。助人工作者在陪伴個案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的心理挫折與身心耗竭,畢竟要在短時間內「處理當事人用盡了生命的力氣也無法解決的困難」,真的很不容易。

若是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格友,推薦您延伸閱讀一本好書「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作者史蒂芬.雷文克隆(Steven Levekron)以他豐富的臨床經驗,透過個案故事的述說,幫助我們解開「自傷」的謎團,讓我們深入瞭解這些自我傷害行為背後的心理痛楚。我想對於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而言,這本書可以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提供自傷個案「重新養育」的機會,幫助個案「重建」與「療癒」。

對於非助人工作者而言,雖然您不會使用相關的輔導技巧在個案身上,但您卻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對處於嚴重情緒困擾下的受苦人們,有更深的理解與接納,能脫去有色眼鏡、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態度去面對這些個案。也許個案的問題不會因此而獲得解決,但至少可以從週遭人群的身上獲得一些關懷、接納、同理的支持力量,對於處於冷漠疏離角落、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的他們而言,其實就是寒冬中的一抹陽光了。

朋友說:「總會好的,當心裡破洞的儲愛槽被填滿時,她就知道活著比甚麼都好了。

雖然這是一條漫長的重建與療癒之路,但我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轉的、都會好起來的。當黑暗褪去、曙光乍現,太陽就會出來了。



©2011.10.19  Ruru~心理輔導筆記系列之4:自我傷害防治


 

延伸閱讀:Ruru@海豚灣~女孩的十二道傷痕

延伸閱讀:紹小丌~超實用心理叢書5:割腕的誘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uru1211&aid=5753957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小筠
2015/08/18 22:38
自傷是我需要克服的議題
我並沒有多特別的經歷
但卻有憂鬱症及自我傷害的行為
我無法看那本書
因為我會哭的無法自己
但它又對我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醫生說
是我無法面對自己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5-08-24 12:31 回覆:

這樣的生命歷程很辛苦吧!不知道您身邊有沒有好友或是宗教信仰陪伴您度過低潮?

憂鬱症除了定時就診及服藥之外,您還可以找尋諮商心理師做心理治療,有一個情緒抒發及陪伴的窗口,也許可以讓您的生活品質過得比較好一點,祝福您!


Zoe 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宗教信仰
2011/12/08 21:01
看到這些受苦的人時. 就會希望宗教信仰能夠給他們精神的寄託和支持.
如果社工的人力與資源有限. 無力照顧到所有需要人們. 宗教團體和信仰
是否能彌補空缺呢? 

但是所有的宗教也是經由人來運作. 也是受著人的影響. 遇到優質的宗教人時.
可以得到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若是遇到素質低的宗教人時. 可能反受其害.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2-08 23:01 回覆:

宗教是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如果可以透過信仰,讓這些人轉移創傷經驗的痛苦、在痛苦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得到心靈上的救贖,或是從教友們的溫馨友誼裡,強化他的社會支持網絡,我覺得這些都是可行的方式。

但前提是,正如同您說的,得遇上一個優質的宗教團體才行,免得得不到任何幫助,反而深受其害。


子樵(我回來了)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令人心疼
2011/11/27 20:25
當我們看到自傷或自虐的人,特別是年輕的孩子!
總是令人心疼不已! 到底他們內心隱藏著多麼深刻
的傷痛!促使他們用自傷來宣洩!

我們心疼又不能替他疼! 愛和時間是療傷的良藥!
但幫助者本身除了愛心耐心,還要有點相關的專業
知識或常識,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若是家庭因素造成,外人常常愛莫能助!則需仰賴
社工.但是社工人力有限,而且輔導一個個案可能
就要花很長的時間精力. 那就需要號召有愛心的
志工. 組織起來,先經過社工人員初級的專業訓練
,然後透過配搭的方式,長期持之以恆的協助每個
個案.直到他們走出傷痛和陰影!

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有愛心的人,缺乏專業人員或
組織的呼召及訓練,使這些人成為社工的配搭,或
第二線的協助者! 這樣不僅能擴大協助的範圍及
個案,也可讓社工有喘息的機會. 避免自己先累倒!

以上只是個人看這文章的感想和淺見,若有說錯
請指正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28 23:32 回覆:

謝謝您的分享與回應喔!

愛和時間是療傷的良藥」這句話說得真好,心裡的創傷可以用愛慢慢撫平,而時間是最好的醫生。但一個人躲起來療傷很難復原,所以需要家人或是朋友的支持、鼓勵與陪伴,才能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積極找尋專業人員的諮商輔導。

而在此之前,若能先對他們的身心狀況、處境或是行為多一分理解與接納的話,將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地貼近他們的心靈、瞭解他們的感受,進而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烏拉瑰本尊在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愛和幫助
2011/11/25 16:39
這是一群需要人關愛和幫助的人們。這其中的心理機轉,真的需要專家幫助。謝謝分享。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26 18:07 回覆:

人遇到問題或挫折時,在趨樂避苦的狀態下,心理會啟動一連串的防衛機轉來保護自己,讓自己心裡好過,這些自我傷害者心理防衛機轉的運作過程,也是一個值得探討與理解的議題。

從您的文章以及讀者的回應裡才知道,原來萬聖節跟鬼節不在同一天,哈!讀網誌,長知識,也要謝謝您的好文分享。


盹龜雞~ 二月七日與十日 陽明山 與 花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使心
2011/11/15 13:06

細細看完整篇文章 , 才瞭解 原來自殘的他們, 並不是心想嚇著我們 , 是因為 確實走不出痛苦的困境 ; 必須以自殘來發洩, 才好獲得活下去的力量 . 唉 ~ 可憐的受傷受害者 .

多虧 Ruru 善心救助這些邊緣人, 身歷其境 發自內心 , 才能將這項傷害 講得這麼清楚.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17 17:48 回覆:

從事輔導工作會面對各種不同樣態的學生問題,當自己的經驗還不是那樣充足的時候,面對這類的自殘個案,常常會感到很焦慮、很惶恐。所以深入瞭解他們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意義,貼近他們心靈深處的感受,這樣我們才會知道他們怎麼了、需要怎樣的幫助。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更認識自我傷害行為的背後意義,當遇到這類的情緒困擾者時,可以給予他們多一些寬容、關懷與接納,我想這就是我書寫這篇文章的價值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人生存的理由
2011/11/13 19:39

盲點是人類的認知缺陷.

一但超乎了認知跟想像之外的負面連結或真實事件以及所衍生的種種心情轉折~

除非有更強大的正面力量介入,否則,那個傷害是一直循環,永無止境!

對物或精神依戀上癮,都是常見..

人的憤怒跟負面情緒來由多半都是如此~

割腕也是一種依賴,也會上癮~

.

那需要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持,幫助受創的人需要更大的耐心跟愛心..

這條重建路很艱辛..但是,不做等於放棄..那是條孤單的黑暗之路..

有人陪,總是好點!

生命有時就是挺脆弱..

誰有能,都能扶誰一把..總是一把力..對生命都是有幫助的!!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14 21:56 回覆:

割腕是會上癮的,尤其當鮮血流出,心裡的痛苦彷彿瞬間獲得釋放,所以這些個案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以痛療傷。

自我傷害者的重建與復原之路確實很漫長,尤其當個案有一點點進步時,又因為一些挫折而再度自殘時,常常會讓助人工作者感到洩氣。也因此家人及周遭親友的支持,營造一個被接納、被理解、被包容的關愛環境,也許這些曾經有過的創傷,可以隨著時間的修補,而一點一滴地癒合。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希望
2011/11/13 14:06
有更多的人看到這類的資訊
我想現在的臺灣比過去
是不是又更多自殘的孩子?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14 21:55 回覆:

以前家庭是安定社會的力量,可是現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非自願性失業人口增加、政治對立化、社會安定和諧的力量消失、家庭價值逐步崩解當中…。

當大人失業、失意或是抗壓能力薄弱時,他們會將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也因此現在很多的兒童身體虐待、情緒疏忽、父母餵食小孩毒品或是性侵自己孩子的社會事件層不出窮。這些孩提時期所經歷的創傷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們不能說,有過童年創傷經驗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自殘傾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失去親人關愛的孩子,因為沒有被妥善照顧到,他們顯得自卑退卻、纖細敏感、封閉孤立……,難以融入人群或是難以適應社會生活。

所以愉快的兒童早期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被愛過,才具有愛人的能力,能夠賞識自己、珍愛自己以及善待他人。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您感恩
2011/11/08 08:50

海豚灣:

謝謝海豚灣學姊的大力支持

我真的很感動

您的包容與關心

所以我會更加油

未來有關同志的課程或是講座我也會多參與

您真的是一位智多星

從您的文章我知道您是一位很專業的人員

從心靈到阿民特您都還是那麼支持我

學弟覺得這就夠了

今後我也會多努力的

對學姊我真的只有感動與感恩

謝謝您真的很溫馨!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11 21:49 回覆:

其實現在各大專校院都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教導師生尊重多元性別特質,因為性別不只是依照外在生理分成「男性」與「女性」兩種分類而已,還包括心理上的性別自我認同、個人性傾向跟個性特質,所以會有「多元性別」的說法。

用「娘娘腔」或是「男人婆」等字眼嘲笑他人,其實已經涉及「性別歧視」與「性霸凌」(指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或性徵為題材,而加以譏笑、嘲諷、評論或侵犯。)若是在校園中發生這樣的狀況,當事者可以向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訴。

因為性別傾向問題而被歧視或是排擠,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狀況時,除了生氣與憤怒之外,還要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捍衛自己的權益。阿民特如果關心這樣的議題,在修課的時候,可以加選關於「性別議題」的課程。以後在從事社工工作時,也要知道社會上有哪些社會資源可以提供給這些朋友運用?讓這些朋友可以尋找適當的管道幫助自己,而不會因為旁人的眼光或言語傷害而想不開。


山楓 @ 薪火相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劇烈痛苦
2011/11/07 04:10

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只能用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方式來發洩

畢竟,人還是想要尋求內心的平安與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08 23:32 回覆:

用自殘的疼痛來轉移心理創傷的傷痛,以痛療傷,這真是一種苦澀的藥物。如果我們可以瞭解這樣行為的背後意義,卸下我們對他們的排斥與睥睨眼光,及時給予協助與關懷,也許就可以將他們從孤立無援的封閉世界拉回現實,幫助他們走向心理重建與康復之路。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小時受挫的歷程連結?
2011/11/05 22:10

要探究原因可能真的需由當事人在自我探索下才能真正解開迷題,不然沒經歷過的人真的很難搜尋到其可能的腦中運作因子是如何?

我個人猜測是不是和當事人小時受挫或出問題時,大人或外在給予相當負面的否定連結造成他變成一種慣性,意思說,當事人每當犯錯時,就會得到相當嚴厲的否定、排擠、處罰,甚至產生類似一種罪惡感的慣性連結想法,所以因為從小的經驗造成他每當不如意時只有製造出類似的感受和記憶連結才能使自己有安全感,畢竟他當時的環境背景只接收過此負面的連結,所以造成以為每次不如意時要同時接受接下來的痛感才能得到平衡所致,結論就是他小時對這體感的歷程連結已經有所扭曲的理解所導致,而這體感是來自小時受到不當傷害所造成的。

這種來自身體記憶,刻骨銘心的感受連結要純靠想法來導正可能不容易,另外有一種狀況是透過傷害自己來期待大人或外在的關心而間接得到關注重視或是讓大人或外在負面的對待轉而變成疼惜的方式,若是因為如此而屢試不爽下,漸漸刻畫在心中而變成一種自動化的慣性反應或扭曲連結也說不定。

不過,說真的,當事人的自我探索也是不容易的,有些記憶可能埋藏在很深很深的潛意識下,要挖掘真的不易,即使碰觸到了,但身體上為求安全的訊號馬上也會佈滿全身而無法很清晰冷靜放鬆的找到問題的根源,或許可以陪伴當事者,當不如意發生時,可以透過無數次的不用自我傷害的情況下也能得到自在感,安全感…等來重新修正其不好且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連結。

海豚灣(ruru1211) 於 2011-11-06 14:57 回覆:

專注提到了某些很重要的點,例如:慣性反應、扭曲的連結、錯誤認知等等。

曾經在書上看到一則案例故事,有個小女孩和她的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對她百般疼愛與照顧,她將父親視為她的偶像、她的英雄。可是,這位父親在白天是位慈愛的父親,但到了晚上卻變成狼人,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女兒發生性關係。她的女兒一直以為這是父親疼愛她的方式,但等到她長大懂事時,才知道這是「亂倫」、這是「性侵害」。

這樣不堪的童年經歷讓這女孩飽受身心的傷害與衝突,因為傷害她的人同時也是最愛她的人。而弔詭的是,女兒一方面憎恨父親這種傷害她的行為,但另方面卻又期盼這種「身歷其境」的狀況再次發生。因為童年的經驗,扭曲了她與父親的依附關係,造成這種愛與痛苦並存、矛盾與衝突並立的現象。

這樣的事情很難向外人訴說,所以當這些羞恥的、不堪的、嫌惡的畫面又再次浮現女孩眼前時,女孩只有透過傷害自己、轉移注意力,她才能獲得短暫的平靜與安寧。

每個自我傷害個案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你所說的用自殘方式吸引人關心或重視的個案當然也有。正如同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如果他的行為(自殘)可以滿足他的目的(被關愛)的話,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會不斷被增強,也就會經常發生。

也因此,當遇到這類的自傷個案時,就是我們輔導老師最傷腦筋的VIP個案,幾乎要動員所有輔導資源協助,呼!輔導工作真是大不易啊!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所以遇到這類的個案,對輔導老師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要抱有長期輔導的打算。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