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內地面面觀:大旱之前之後對三峽大壩的討論,以及「反聖嬰」的澇旱災
2011/05/26 18:06:45瀏覽2091|回應2|推薦46

前文請參照:

內地面面觀:「台胞證」引發的大陸西進潮(一)上海,以及流動人口的迷思

內地面面觀:「台胞證」引發的大陸西進潮(二)北京

內地面面觀:從今日新聞列舉幾樣中國現況

內地面面觀:「五一九中國旅遊日」免票活動和徐霞客的歷史淵源

「旅遊」對我而言就是瞭解一個國家或者一部分區域的最好方式,在這方面來說,可能自助旅行最能讓別的居民看見真實的自己,團體出遊則會造成集體的印象,所能夠見到的都是片面評價。

而對我來說,大陸旅遊比歐洲整體來說還要顯得複雜,一方面是土地面積遼闊,再者各地人文景觀都不相同,「區域性」可以說是一種初步的指標,這點大概也就是我在旅遊方面的指導原則。

譬如到江南,單人旅遊其實不成問題,到處在修建的公共建設,已經讓長期自助行程為可能。

比較麻煩的是,假如想要進行水路旅遊,最划算的還是跟團,團費低廉且相當實惠,住宿方面也有著落,不需要自己去跟景點的觀光酒店洽談,而近年興起類似台灣民宿的古典小客棧,也是個人相當喜愛的風格。

說到去年的<長江郵輪之旅>,使我總共寫了十九篇遊記,由於雨量豐沛,當時有幸能看到大量洩洪來紓解長江上游的水量,比起在電視上看到的洪鋒控制,現場觀察長江源遠流長的美景更為宏觀。

長江的景象非常符合「波瀾壯闊」的形容,江面寬廣而深遠,較之當年去三江源感受《徐霞客遊記》的描述,航行於江水之中,心中的確充滿了激動的感覺。

然而,今年三月開始,就發覺大陸許多報導對於長江中上游拉起了「抗旱」警報。

到了五月初的時候,今年春天和梅雨季節都沒有開始,我也發覺台灣竟然報導說「沒有春雷」且「旱象嚴重」,對照長江流域的限水措施,再看到世界各地不是美國密西西比河大淹水,就是歐洲嚴重缺水,忽然之間發覺氣候變得愈來愈奇怪。

究竟是怎麼回事?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s)關於三峽大壩(The Three-Gorge Dam)的報導非常負面,四月的時候紐時強調中國大陸旱災是三峽大壩的問題,五月中旬又來一篇,認為三峽大壩造成嚴重汙染,不過引用的照片上面都是枯樹枝,這方面論據不足以讓人採信。

五月廿日紐時專文<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問題>(標題為:China Admits Problems With Three Gorges Dam):http://www.post-gazette.com/pg/11140/1147948-82-0.stm?cmpid=news.xml

今日(5/26/2011)紐時對於三峽大壩的汙染專題和評論:http://topics.nytimes.com/topics/news/international/countriesandterritories/china/three_gorges_dam/index.html

個人不得不說,紐時記者和評論者有「斷章取義」之嫌,若是對照《新華網》的內容,可以發現許多人將全球氣候變遷都轉嫁在長江三峽的工程上,那是完全沒有論據的

根據個人所知和對照《新華網》的報導,中國大陸的官方確實在關注長江流域的乾旱問題,但並非已經有了定論,譬如今日報導<鄱陽湖旱成大草原>(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6/c_121461491.htm),或者之前的文章,並沒有「官方承認」旱災就是三峽大壩的問題。

不少內地學者至今都還在討論,並且關照全球的氣候異常,大陸地區一年澇一年旱的的現象,或者各地氣候異常,最後可能都會歸結到「反聖嬰」(La Niña)現象

三峽大壩的維基百科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B3%A1%E5%B7%A5%E7%A8%8B

上圖引用自新華網5/24/2011圖片,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4/121452827_101n.jpg

如果大陸蓋個三峽大壩,全世界都會因此氣候變化?

我講難聽一點,那麼中國就是用三峽大壩凌駕於美國之上的世界超級強權了,只要蓋個水壩,什麼也不必想,全世界就會為之震動!

真相會是這樣麼?

這種滑稽的論調,讓人覺得非常可笑,當科學論據拿不出來的時候,講這種沒有任何根據或科學檢測的謠言,那就是浪費讀者的時間,這樣的新聞刊載出來,閱讀都成為一種看笑話的過程

「反聖嬰」(La Niña)現象的出現,在於地球整體的氣候變遷加劇,今年正巧是太平洋「反聖嬰」(La Niña)現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年。

我的瑞士朋友曾寫信告訴我,說是瑞士不少地區嚴重乾旱,導致缺水情況一度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我的法國朋友告訴我,目前缺水情況是一九五九年以來最嚴重的,法國生態部長Nathalie Kosciusko-Morizet在這個月十九日還發布新聞,說法國缺水情況持續嚴重。

還有奧地利缺水報導、德國連續幾個月乾旱、波蘭旱災,導致小麥大量減產……

這些報導都不是區域性的,而是可以和美國中部的五月旱災、美國Mississippi沿岸水災來對照的。

由此可見,便能看出今年四至五月份,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奇特的澇旱災,非獨中國大陸的長江地區如此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評論可以這樣不嚴謹嗎?怎能偏頗報導,並且引發不實的猜測?當證據拿不出來的時候,怎能驟下結論,就把三峽大壩當作災難新聞來發布並無視於世界許多地方同時發生澇旱災其背後可能的因素?

以下引用知名媒體報導和相關資料:

今年五月十一日的BBC報導<Memphis flooding: Mississippi River reaches peak>(美國曼斐斯淹水:密西西比河達到洪峰):http://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13337548

紐時今年五月廿日關於歐洲旱災報導<Drought in Europe Hits Wheat Crop>(歐洲旱災影響小麥產量):http://www.nytimes.com/2011/05/20/business/global/20iht-wheat20.html

路透社五月十九日報導極端氣候成為「常態」的<Farm states suffer expanded drought, wheat suffers>導致美國德州和奧克拉荷馬州等地乾旱: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5/19/us-usa-drought-idUSTRE74I4JT20110519

路透社五月廿日報導法國乾旱問題: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5/20/us-france-drought-idUSTRE74J1IK20110520

反聖嬰(La Niña)的維基百科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B%89%E5%B0%BC%E5%A8%9C

聖嬰(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南方震盪現象的維基百科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1%96%E5%AC%B0%E7%8F%BE%E8%B1%A1

使人們充滿陰霾的日子,有時是陽光普照的時刻,或者是雷電交加的期間。

如何能對抗日益變化劇烈的極端氣候?

這就是專家們正在思考的一項重要議題。

最近「省水」成為一種共識,當老天爺的反覆成為常態的同時,極端氣候引發的澇旱災,使得我們的生活正在改變。

據新聞資料顯示,這個月至六月十日,長江的三峽大壩每天泄水流量會加大約每秒一至兩千立方公尺,希望能夠紓解下游旱象。

很多人可能不瞭解三峽大壩的功能,而在紓解旱象的作用中,或者去年解決洪峰的洩洪措施,緩解中下遊地區用水、城鄉供水壓力,或者解決不同的澇旱災方面,三峽大壩都是個人認為非常具備功能性的。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長江沒有發過大水,或者長江流域沒有過旱災,其實這方面的歷史資料非常多,只是異常的聖嬰(El Niño)和反聖嬰(La Niña)接連出現,使得近年來澇旱災變得愈來愈頻繁。

每年的四至五月份,長江中下遊通常必須緊張防汛,但目前湖北、江西、湖南等河流、湖泊眾多的省份,要面對的是嚴重旱情,或許也讓人感覺始料未及。  

就如個人所說,對照全球近兩年詭異的氣象,加上降雨和氣溫都顯得極端而變化劇烈,從歐洲的旱情,到美國各州部分地區澇旱持續,或者糧食產量大減的情況來看,未來最嚴重的將會是糧食短缺的生存難題。

以下是內地新聞關於長江流域旱災的專家討論與報導:

新華網報導<國家防總:全國受旱面積超過4300萬畝>: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5/24/c_121449346.htm

新華網五月廿四日<長江中下遊大旱中的人為因素>專題討論: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4/c_121452827.htm

新華網專題報導<新華視點:守著大江大湖為何“喊渴”?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24/c_121453230.htm

本來以為太平洋的反聖嬰(La Niña)現象,只會對太平洋沿岸地區造成奇特的氣候問題,但是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廿一世紀要面對的極端氣候,必然是每個人不得不關注的現象。

譬如今年花開得晚,台北的蘭花(我家裡的蝴蝶蘭)和麒麟花竟然遲至五月中旬開了,往常三月至四月的春天開放,而從前在秋天開的菊花竟然早在五月中旬也盛放了,使家人感覺有些怪異,似乎冷熱不定的氣溫,也反映於植物的花期之上。

回想起去年的長江之旅,沿途看了各式各樣的水利設施,獲悉軟體和硬體方面的知識,以及三峽水庫的調度作業,如何統籌兼顧防汛抗旱、水力發電與航運安全之類的需求,其實考量的內容相當複雜,只有實地見過那些操作和運行的步驟,纔得以瞭解很多真相。

發電重要,還是解決乾旱要緊?

航運已經在乾旱問題中受到影響,去過長江三峽之後,很多事情就能夠看得更深更遠了,至少我明白何以孫文的《建國方略》會希望如此進行。

可以說,三峽大壩的功能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控洪與防旱的大方向沒有問題,最要緊的是自我檢視問題,而非一廂情願歸咎於沒有任何根據的謠言。

至少在這些問題方面,我看到官方沒有規避責任的態度,誠實報導與毫不隱匿的專業討論,也能帶給人們更多思考的空間。

個人在二O一O年的相關長江流域遊記,請參照以下內容:

長江郵輪之旅(一)重慶武隆
長江郵輪之旅(二)重慶武隆的「芙蓉洞」
長江郵輪之旅(三)重慶武隆的「天坑」和三峽博物館
長江郵輪之旅(四)搭船通過三峽大壩
長江郵輪之旅(五)江水綿長
長江郵輪之旅(六)黃鶴樓,黃鶴杳然!
長江郵輪之旅(七)黃石泛舟之樂
長江郵輪之旅(八)毛蔣等人的,美廬
長江郵輪之旅(九)瓷都:景德鎮
長江郵輪之旅(十)黃山之美甲天下!(上)西海大峽谷
長江郵輪之旅(十一)黃山之美甲天下!(下)雲煙如夢
長江郵輪之旅(十二)走訪九華山
長江郵輪之旅(十三)船行安徽
長江郵輪之旅(十四)古都南京的「詛咒」?
長江郵輪之旅(十五)鎮江,另一座「王氣」之城
長江郵輪之旅(十六)煙花三月下揚州,水路、瘦馬、綠意悠悠
長江郵輪之旅(十七)揚州,何園和徐園的文人之旅
長江郵輪之旅(十八)揚州那年壽熙春,玉人何處教吹簫?
長江郵輪之旅(十九)上海的中西合璧:徐匯與新天地(完)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青青的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黃山
2011/05/27 10:57

之前有一位叫"資深牽牛花"的格友在問遊黃山該注意些甚麼,遊黃山累不累,我一直在找妳遊黃山的旅遊篇,想介紹她看,可是都找不到,沒想到現在黃山篇浮現出來,可是她已經人在黃山了,有點可惜.....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5-27 11:11 回覆:

這個時節去黃山,那就真的可惜了,今年缺水,少了雲霧的黃山也就少了那種水墨畫的美感;不過,黃山的山峰很多,真的要攀登的話,我估計最少可以走上一個星期,以我的黃山之旅來說,內容並不算豐富(因為我只待了三天,太短了)。

其實我還想再去黃山一回,因為內地朋友告知說是冬景更漂亮,下雪時的黃山聽說還會有佛光映照於雪地之上,其他時節去就看不見,我打算日後抽空再訪。

所以機會還是有的。J


the dreamer 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定論
2011/05/26 23:04

為了觀賞長江三峽的原始景觀

我在水壩淹沒古蹟前去了一次長江三峽

如今很多景點都被淹沒了

而這座水壩是否會造成生態改變

就讓我們好好的追蹤觀察吧


the dreamer girl~~ 最新作品:



義大利- 科馬基奧(Comacchio)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1-05-26 23:57 回覆:

大概在八年前我已去過一次,那時三峽大壩還在規劃中,部分已經施工,照片沒有掃描放在部落格,但對照去年的旅遊則感覺差異很大。

我自己在去年的觀察,大概有以下三種改變:

(一)濕度,三峽大壩區域濕度很高,顯得雲霧繚繞,與最早的景觀不同。

(二)因為濕度導致終年陰雨綿綿,晴天減少,植被有土石流失的問題。

(三)上游垃圾清淤進行順利,但水壩淤積汙泥迅速。

古蹟消失和遷移居民安置方面,有一些整體移到別的博物館了,居民遷徙幾百萬,聽說後續的向家壩也會同樣進行專家的勘驗。

有一些三峽大壩持續產生的裂縫或後續水土保持問題,最近正在調查如何解決,有專家的處理訊息在新華網,大陸國務院承認的是三峽大壩確實有這些問題,但否認與長江中下游的旱災有關,大壩興建問題過一段時日就會明朗,就等官方正式報告了。

紐約時報驟下結論,讓人覺得非常不專業,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報導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