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羋月傳》觀後感(二)從政治聯姻看楚國的後宮派系:楚王和王后們(上)
2016/01/18 15:18:34瀏覽19284|回應1|推薦25

《羋月傳》觀後感(二)從政治聯姻看楚國的後宮派系:楚王和王后們(上)

賢王楚威王的後宮 《羋月傳》令人回想起《後宮甄嬛傳》,說來也無可厚非,只是前者單純些的後宮分散於許多國家,而後者是一個挺複雜的後宮,在封建時代的女人,身分高貴些美麗些的,大抵都會被國家自家送去君王們的後院。

君王的後院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聯合國,各國公主和貴族之女匯集於此,主要在於進行政治聯姻。

女主角羋月出現的第一個國家,是戰國時期的楚國。

或許討論後宮情勢,看似格局比較狹小,也稍嫌繁瑣了些,但是封建時期的後宮對應著國際局勢,仍不可完全忽略,因此整齣戲要開始觀察,依然必須從楚國後宮開始談起。

賢王楚威王的後宮:與戰爭情勢相關﹐ 先解說一下當時戰國各國的情況,以及楚威王在位期間的楚國勢力大概。

在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為三晉之一的魏國,因為魏國有吳起創造了魏武卒的重甲方陣而使得國家對外征伐場場皆勝,國勢強大,後來吳起跑去楚國變法,使得楚國勢力也增強,可以說,戰國初期有了吳起,開啟了各國對於軍事改革和對外軍事策略的重視。

三晉,本來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後來三家分晉,一個晉國成為了韓、趙、魏三個強國。

當時,楚國在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之中,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也算是中國(中原地區以黃河、洛水流域稱之)以外最有實力的一國。

楚國除了諸國中最早稱王,還被中原諸國認為是「化外之民」,所以發展了獨特的文化,春秋時期主要征伐的目標,早期也以長江流域的小國為主,與中原諸國要到戰國時期方有密切交往與聯繫。

特別是在於楚威王時期。

楚國的中興之主楚威王,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著名國君,其諡號「威」字說明:這位君王在位時,楚國大顯國威,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最主要的是併吞了春秋時期稱霸的吳國和越國的大部分地區。

歷史記載:「越王無強伐齊。齊王使人說之以伐齊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敗之,乘勝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越以此散,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海上,朝服于楚。」

(翻譯:越國國王姒無強攻打齊國。齊王派人向他遊說:伐齊國不如去攻楚國好處更多。越王於是去攻打楚國,卻大敗而歸。楚國趁勢佔領了原先吳國的舊地,向東一直到浙江。越國從此分崩瓦解,各家貴族爭相為王,或自立為國君,分散在沿海一帶,各自向楚國臣服。)

楚國的勢力,大致上在楚威王到達顛峰,而在楚威王這十一年的任期中,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仗。

 楚威王(公元前338年)的戰國形勢圖-羋月傳

縱橫家的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翻譯:楚國西起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部分地區,東邊到山東海陽的海邊,南邊到洞庭湖、湖南省南部及廣西西北部地區,北邊到陘山要塞、汝南和潁川交界一帶。楚國占地五千多里,全國有百萬雄師,戰車千輛,馬匹破萬,可吃的粟米達到十年的庫存。這是王者稱霸於諸國的資本啊!)

上面這段在《戰國策》(約公元前350年以後的時代,此書又名《國策》,在《楚策》的《楚一》有《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原文為:「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王室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橐他,必實於外廄。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翻譯:蘇秦為了讓趙國和楚國兩國加入國際合縱策略,對楚威王說:「楚國,是當今天下眾所矚目的強國。楚王,是當今天下共知的賢明之王。楚國的國土西起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部分地區,東邊到山東海陽的海邊,南邊到洞庭湖、湖南省南部及廣西西北部地區,北邊到陘山要塞、汝南和潁川交界一帶。楚國占地五千多里,全國有百萬雄師,戰車千輛,馬匹破萬,可吃的粟米達到十年的庫存。這是王者稱霸於諸國的資本啊!我認為有強盛的楚國與賢明的大王,天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對抗的了。今天楚王您卻想要跟西邊的秦國合作,那麼諸侯國就沒有辦法往南朝覲於您楚國的章台宮了啊。秦國對楚國的危害是天下諸國之最,楚國強了則秦國弱小,楚國弱了則秦國變強,兩國根本就是勢不兩立。所以我蘇秦為楚王您謀算了一下,還不如我們緊密結合來孤立秦國。楚國大王您不跟我們幾個國家緊密合作,秦國勢必在以後對楚國用兵,其用兵的軍隊主要有兩支:一支軍隊從秦國的武關出發攻擊楚國;另外一支軍隊必然南下攻擊楚國的黔中地帶。如果是這樣的話,則楚國的鄢、郢都這兩個大城市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臣下蘇秦我認為必須先在秦國禍楚國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前就先預防,掐斷可能發生的災禍,使秦國兵臨城下的事情不至於發生;倘若等到兵患臨到時方去處理這樣的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了。故而我希望大王及早計畫一下。大王若能夠聽臣下我蘇秦的一番苦勸,臣下就會請其他國家,每年的四季都會進獻貢物給楚國,來表彰楚王深明大義,也能安定社稷宗廟,其他國家的士兵,也能相助大王並聽令任命。大王若能聽信臣下這不算很高深的計策,則韓、魏、齊、燕、趙、衛這些國家的歌舞藝妓和各國的美女,必定會被送來充實您的後宮啊。趙、代兩國生產很多優秀的好馬,但是沒有殷實的馬廄在外面保護也沒有用。所以若我們各國能合作,則楚王可為各國的共主,若與秦國合作則成就了秦國的霸業。今天給您解釋什麼是霸王之業,但是您卻有卑屈自己國家來幫助他國成大業的情況,臣下我蘇秦暗自為大王感到不值得啊!秦國這樣一個虎狼之國啊,有併吞天下的野心。秦國,是全天下所有國家的敵國啊,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希望把其他諸侯的土地分割來幫助秦國成就霸業,這就是豢養仇人而奉仇人為天下共主啊。蘇秦我身為人臣卻不願意日後發生兵災禍事,逼得我的母國必須要割讓土地,並以外交手段來使得虎狼之國的秦國日漸強大,最後要以此來侵略天下,最後秦國就是全天下的大患。那些主張連橫秦國的人,在外交方面挾強秦的威勢,卻去在內政方面脅迫自己的國家和君主,割讓土地來求得苟安,這樣的人簡直是大逆不道也對人君不忠,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做法更無恥了。所以我建議楚王您與其他國家合作,則諸侯會願意割地來幫楚國;若楚國連橫秦國,則楚國必然在未來割地來當秦國的附庸。合縱和連橫這兩個策略,手段相去甚遠啊。這兩者,大王到底要選哪個呢?因此我已經獻策給趙王,讓趙王派臣下我過來把我個人這個合縱的建議告訴您,希望楚國能與其他諸侯國訂下明白的合縱條約,然後大王就可以下命令給諸侯國來進行合作計畫了。』」)

同時,在《史記》之中的《蘇秦列傳》也提到一模一樣的說法,此處可以討論的是楚國的國土。

這一段蘇秦去見楚威王的內容,說了幾個重點:

一、楚威王是個明君,其他中原的五個國家願意以楚威王為合縱計畫的共主。

二、楚國軍隊超過一百萬人。

三、韓、魏、齊、燕、趙、衛六國都願意跟楚國進行合縱計畫對抗秦國。

四、楚國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其他國家願意同盟之後以楚威王為盟主的原因。

五、楚國是當時土地最大的國家(蘇秦稱楚國疆域「地方五千餘里」)。

楚國的土地有多遼闊呢?

按照《戰國策》和《史記》共有的描述,楚威王時期是楚國拓展疆域最廣的時候,大致上可以有幾個要點:

楚國西方和南方:黔中郡括有黔中地區,今日貴州省中部,大部分雲貴高原,蒼梧郡令分割整個湖南,洞庭郡則包有洞庭湖和古雲夢大澤區域,相當於今天的雲南、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分。

上述部分地區今日城鎮基本分佈在山間平地(壩子),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但以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濕潤的關係,個人認為平地區域應該算楚國的糧倉之一,此處可思考「粟支十年」的粟米生產強度。

黔中郡是中國古代的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所設置,轄境約當今日的湖南省西部和貴州省東部,後來被秦國併吞,此郡治所在臨沅縣(今日湖南常德市),也有人說是在沅陵縣(今湖南沅陵縣西南),但湖南必然是楚國黔中郡的主要部分,今日湖南省沅江、澧水流域是水稻盛產區域,湖北省的清江流域同樣如此,四川盆地的重慶市黔江流域和貴州省東部,可說是稻米之鄉。

目前史學界對黔中郡存在包括地域的幾點爭論,主要在於確定湘西和湘江流域是否也屬於黔中郡,至於古書未記載的「洞庭郡」是否存在,或兩者其實為一,或兩者並存,目前考古界沒有定論,這方面屬於各方判讀差異,但個人覺得不同流域和水文狀態應該會分郡治理,俊名方面應該不會混用,所以認為兩郡並存。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彼此征伐,所以國土的疆域變動比較大,例如楚國於西元前361年就已設立黔中郡,此郡位於秦國巴郡以南,與漢中郡一起構成楚國西部邊界。

然後,西元前280年羋月為大秦宣太后當政時期,秦國派大將司馬錯從隴西率兵南下,至秦國蜀郡(本來是蜀國,被秦國併吞)集結當地兵力,再沿著沅江上游支流㵲水,率集結的重兵攻打楚國的黔中郡,但各國征伐,土地所有權會隨時更易,因此楚國此後又收復黔中郡。

西元前277年,秦國再度派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攻占了黔中郡,此次秦軍直接從蜀郡出發,沿著沅江上游的清水江順流而下,以當地水軍東進楚國,首先攻佔清水江流域的巫郡,然後占領黔中郡和江南許多地區,將這幾個區域收歸國有之後,統一合併成秦國的黔中郡。

然,楚國於西元前276年重新出兵收復江南地,楚國本來的黔中郡仍無法奪回,故而秦國的黔中郡,只剩下原來楚國的黔中郡和巫郡兩者合一,成為秦國的卅六郡之一。

為什麼黔中郡要數次由秦國和楚國互相搶奪呢?

你來我往,就為了爭土地,能讓人民吃飽的良田,更是一寸國土不得相讓!

就算雲貴高原地形,或許能耕作的面積不大,可當地有生產特殊的藥材,地形多變,仍有軍事價值、經濟價值。

而湖南省各河川流域的肥沃土地,更是架構楚國和秦國糧倉的必爭之處。

此處也可思考秦朝時期的黔中郡,其遺址位於湖南沅陵縣城西二十里窯頭村,占地面積廣大,三面環水,環境優美,原為秦國黔中郡遺址。

個人認為學界討論黔中郡到底實際囊括現在哪些地區,必然會為戰爭造成的秦國、楚國國土變動而沒有定論,但可確定的是:黔中郡包括湖南省沅陵縣(同今名),湖南省黔陽縣(洪江市)黔城鎮等地,可同時是楚國黔中郡和秦國黔中郡的郡治。

秦國是戰國時代最後的唯一強權,所以秦國黔中郡的郡域就包括了很大的一片地區:北界在利川,包括酉水上遊地區;東北至沅陵以南的辰溪、漵浦一帶;西北界在忠縣以東、彭水以西;南界在湖南省的城步、通道,廣西省的龍勝、三江,貴州的從江、榕江這一片地帶;往東更括有漵浦、綏寧、城步,及隆回、洞口、武岡部分地區;西南則遠及貴州省的甕安、都勻東部的大片地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蒼梧郡。

蒼梧郡是中國古郡名,本來是秦國的卅六郡之一,最早可以查到此處的是在《漢書》,裡面記載是漢武帝滅南越國而設置的郡縣,但秦國就已經有了蒼梧郡,也是從楚地的諸多戰事中分割出來的新郡。

秦國後來劃割的的蒼梧郡,其地區大約在湖南省南部的灕水之東、零陵以南,及廣西西北部地區,可惜蒼梧郡治所不詳,但蒼梧郡轄下地區大約可以確定,囊括有:蒼梧、營浦、南平、冷道、舂陵、洮陽、觀陽、桂陽、齕道、攸、零陵、郴、耒陽等縣,這方面因為這些地區多半與湖南的水文相關,是河谷沖積平原,將這些大片地區彙整起來另立一郡,也是統籌大片耕地的方法,有別於湘西和湘南部分丘陵地形的壩子。

此外,巫黔郡是中國古郡,原為楚國屬地,不算在以上所說地區,而是把四川和雲貴部分地區另外劃分,其時間點要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在經歷百年征戰後,將楚國的巫郡、中郡及江南地重新設置另一個巫黔郡,轄境較大,這也是後來秦國一統天下,再度分置化為的兩個洞庭郡、蒼梧郡。

楚國北方:楚國的國境範圍曾包括今陝西、河南和山西部分地區。

例如夏州,若查詢古籍,似乎是中國南北朝時方設置的州,但是《史記》和《戰國策》都有提及,可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此名,何況是西漢時期司馬遷的時代。

夏州也就是陝西岩綠縣,這個名稱熟悉的人不多,但只要提及朔方郡,秦國一統天下所設置的卅六郡之一,可參照的是唐朝改名的朔方縣,也就是今天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

夏州的轄境約當今日陝西省大理河以北紅柳河流域,以及往北至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烏審旗等地,此處可追溯到後來唐朝末年的知名部落黨項族拓跋氏,可說是胡人所居地帶,後來為西夏領土,西夏的國名也來自於此。

《元和郡縣圖志》有記載夏州,也同時載有朔方,但有些資料仍不可考。

這方面可以參考的是《尚書.禹貢》有說過的雍州之域,楚國曾經攻佔過雍州之南,此處在春秋時期及戰國初年屬於魏國,後來屬於秦國,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設置上郡,成為卅六郡之一。

這裡也就是漢武帝所設置的朔方郡,到了東漢靈帝末年,羌胡入塞攻佔此處,到了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僭稱為大夏王,此人最有趣之處在於取了漢人的字,赫連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正巧就與戰國時期楚國大將名字屈匄(屈丐)相同。

 楚國人物車馬圖

夏州以北有秦時期的長城,可見楚國往北對抗秦國到達夏州,楚國的疆域有多大!

至於北境到了何處?

楚國擁有的「陘塞」,可以算個另外的重點。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的宋人裴駰,在他所著的《史記集解》中記載:「《春秋》曰:『遂伐楚,次於陘』。楚威王十一年,魏敗楚陘山;析縣有鈞水,或者郇陽,今之順陽乎?」

(翻譯:「《春秋》裡面有記載:『秦國後來討伐楚國,一路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威王十一年的時候,魏國在楚國的陘山擊敗楚國;我認為析縣有鈞水這條河可對照,那麼郇陽是不是今天的順陽這個城市呢?」)

裴駰認為,「陘塞」是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魏國打敗楚國的「陘山」,「郇陽」指的可能都是順陽此處。

唐代的張守節在《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也說了這麼一段話:「順陽故城在鄧州穰縣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

(翻譯:順陽過去的城池在鄧州穰縣西三十里的地方,那是過去楚國的郇邑啊。)

從上面這段話,表明張守節肯定的說法:陘塞就是陘山,也可說是當地設有軍事要塞,而且郇陽即是順陽。

唐朝的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記載:「陘山在楚北境,威王十一年,魏敗楚陘山是也。郇音苟,北有郇陽,其地當在汝南、潁川之界。……計郇陽當是新陽,聲相近,字變耳,汝南有新陽縣。應劭云,『在新水之陽』。……徐廣云,『郇陽當是慎陽』,蓋其疏也。」

(翻譯:「陘山在楚國北方邊境,楚威王十一年,魏國在陘山打敗了楚國。郇字的發音為苟,楚國北方據有郇陽,那麼應該就在今日的汝南、潁川交界處。……計郇陽當是新陽,聲相近,字變耳,汝南有新陽縣。應劭說,『在新水之陽』。……徐廣雲說『郇陽當是慎陽』,我覺得都是他們錯誤的疏漏看法啊。」)

司馬貞認為郇陽所在地,為汝南和潁川交界一帶。

郇陽是中國古地名,《戰國策》、《史記·蘇秦列傳》等都有記載,有認為在順陽(現河南省淅川縣),也有認為在臨猗(現山西臨猗南)等地,具體位置待考証,但可以確定:楚國最盛時期,曾經奪得魏國和秦國的許多土地。

楚國北面到達地區,還可參考一處。

臨猗(猗氏封國,猗國),古稱郇陽,這裡本是西周的郇伯封地,後來郇國這個姬姓古國,並沒有延續多少年,周文王之子封於此處,位置在今山西臨猗。 在春秋時代,臨猗是晉國屬地。

根據康熙《猗氏縣誌》載:「考猗氏本屬禹貢冀州之域。其在唐虞夏商皆為甸服,在周為郇伯國。郇伯。文王第十五子(一說為十七子)也。為州伯,治諸侯有功。」

(考據得知猗氏本來屬於大禹時期的冀州地區,這個氏族最早在唐堯、虞舜的時代和夏、商兩朝都是佃農和服務的下層人民,直到周朝受封成為郇伯國。郇伯是伯爵。此人是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也有人說為周文王第十七個兒子。此人受封為州伯,而且治理諸侯有功勞。郇伯因治理諸侯王有功,而成為諸侯之首,名震四海。)

故《詩經·國風·下泉》就有特別讚揚的頌辭:「蘩蘩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翻譯:繁盛青翠的黍米幼苗四處可見,就算下雨天還是使得田地更為肥沃,四方的諸侯國都有王者,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像郇伯那樣辛勤創造出這樣的局面。)

又根據《春秋傳》的說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

(翻譯:使得封地平安耕作生產豐盛的郇伯,是彰顯了周文王的功德啊。)

這說明,改朝換代就是士農工商階層大洗牌之時,因此,楚國北方拿下了西周初年分封諸侯之中郇伯的封地,除了南方的糧倉,北方的郇陽也是黍米之鄉,表現出楚國的國力之盛。

山東嶗山海景

楚國東方:到達海,山東嶗山就在海邊。

蘇秦說楚國東邊有夏州之地,但個人考證認為夏州應該指的是北方,真要說東邊應該就是山東的嶗山和海陽市,以及可以討論一二的莒(今山東莒縣)。

在《羋月傳》裡面,楚威王的後宮有「莒姬」,她自然是自己的國家敬獻給楚威王的政治聯姻工具。

「莒姬」的身分高嗎?

自然是嫡公主,所以楚威后將之視為最具威脅性的對手,也可以有媵女陪嫁到楚國,她的媵女就是「向氏」,女主角羋月之母。

「莒」本來是一個小國,後來被齊國併吞,齊國有一段「田單復國」的歷史,造就了齊人「毋忘在莒」的艱苦復國歷史過程,所以「莒」是一個標誌性的地方。

歷史記載,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魏塋)在徐州(今山東微山東北)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史稱「會徐州相王」。

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歷史稱「寢不寐,食不飽」(睡不好,吃不飽),可見是多麼生氣的程度,次年楚威王本人還率領大軍討伐齊國,趙國、燕國兩國乘機出兵攻打齊國。

這一段歷史,說明兩位諡號為「威」的王,齊威王可能只是與魏王互相稱王,但楚威王的憤怒,卻是乾脆帶兵趕緊去教訓對方。

至於縱橫家蘇秦曾經勸楚國交好的趙國和燕國,自然趁機就出兵齊國,想要藉此獲得一些好處。

為何「徐州相王」事件會使得楚威王甚為震怒?

《羋月傳》沒有說明,頂多是台詞之間帶過去,只說楚威王出征齊國,實際上有幾個理由:

1.戰國裡面,所有的諸侯國還是遵奉周王室為正統,按照周王的封建制度,國君稱之為「公、侯、伯、子、男」的五種基本爵位,頂多還可能會出現「君」這種封爵。

2.同上所述,遵奉周王室的封建封爵,表示國君奉周王室為宗主國,沒有稱霸的企圖!

3.換言之,稱「王」就是要凌駕於周王室與其他地位較低爵位者之上!

4.楚國早已經在春秋時期稱「王」.因為楚威王認為:楚王室是黃帝之孫顓顼的直系高貴血脈,地位不等同於其他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這些諸侯如郇伯,當初不過是翻身的佃農後代!

5.楚國早就想要打齊國,現在有了上述的諸多藉口,還不會藉機興兵?

這樣一場戰爭,以楚威王戰勝告終。

還有另一段歷史可以參考,楚國和「莒」國之間的關係,非等同一班,因此楚威王對於「莒姬」非常寵愛,也有點緣故可探究。

《戰國策·齊策六·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裡面有一段:「王奔莒,淖齒數之......於是殺閔王於鼓裡。」

(翻譯:齊湣王被燕國率領的聯軍打敗,首都臨淄被攻陷,導致齊湣王都得離開首都逃跑,一路逃到莒地,卻不料被莒地那邊守株待兔的楚國將軍淖齒捉到,放在皮鼓裡悶殺而死。)

這一段說明,周赧王31年(公元前284年)有一場濟西之戰,燕國上將軍樂毅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將軍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齊湣王逃至莒(今山東莒縣),被「協防」的楚國將軍淖齒所殺害。

上面這段戰國策的內容,說明兩件事情:

① 楚國對領土接壤的富庶齊國早就不懷好意。

② 「莒」和楚國的關係,早就非同一般。

另外一方面,我們要觀察楚國在楚威王時期的領土範圍,可以參酌海陽市。

山東海陽市,在兩千多年前已有發展,上古時代為東夷居住地,夏、商和西周時期設為青州,春秋和戰國時期則多屬於齊國,有的時候齊楚兩國開戰,而會有時屬於楚國。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廷裁大嵩衛置海陽縣,據《登州府志》記載所言:「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

(土地以陰陽學說來定下的命名基礎:「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可知,海在清朝海陽縣的南邊。)

海陽市是中國山東省一座縣級市,地處黃海之濱、膠東半島南翼,位於青島、威海和煙臺的中心地帶,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海陽市北依膠東半島嶗山山系和崑崳山系,南面西太平洋,無論是兩千三百多年前,還是兩百多年前,就算到了現在,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據點。

楚威王后宮和兒子女兒妻妾群

一個莒姬,可能不算什麼,但楚威王有那樣多兒子,《羋月傳》還特別拍攝他滿宮室的姬妾,也表現出楚威王除了用兵,對外聯姻的政治策略同樣運用得十分得心應手。

所以在楚威王的後宮裡面,曾經不經意提問,關於兒子和姬妾們的情況,楚威王必須是要關切幾句的;那時候,鄞都門內的高陽台,是他每天必會見到的一道風景。

而後,就在高陽臺另一側一處典雅的章華台,《戰國策》蘇秦特別提到的地方——莒姬的住處之旁,他為踏花而來的女子們開創了十一年叱吒風雲的戰爭史,歲月滄桑,盡在其中。

高陽指的就是五帝中的顓頊,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所以楚威後住的地方在高陽臺,取其地位最高、嫡親正妻所居之處的意思,那麼楚威后的身分之高貴,換言之,必然是某個國家的嫡公主。

那麼,楚威后又是來自於哪一國的呢?

日後我們可以就此另外開篇討論。

楚威王的兒子們

楚威王妻妾

楚國從春秋時期至戰國戰略的一部分,就是對夷(東夷)、小國如陳(陳國)、許(許國)、吳(吳國)、越(越國)等地居民進行遷徙對調,並將土田重新劃割。

將居民四處遷徙打散,這舉動頗有深意,一來可將土著居民遷徙它處,削弱地方勢力;再者可以打散當地居民,使得這些不服楚國的人民無法聚集,從而消滅反抗勢力,達到統治之效。

此外,對戰爭所獲得的土田重新分割,首先有利於打破原有的地域意識,便於楚國利於分別控制新得到的領土;此外,將本來各個小國的貴族勢力加以打擊,繳獲土地重新分配,有利於楚國控制耕織生產規模;其三,將劃歸起來的土地人民統籌起來,主要進行戰爭方面的利用,兼併小國,征伐中等國家,進而為其經營進出中原地區來服務,擴大楚國國內的耕織生產。

楚威王就是這樣一位王,就是這樣的王者秉性,就是這樣征伐周圍的國家!

入主中原並不容易,從楚莊王稱霸以來,楚國地處南疆,有別於中原各國進行發展,數百年之後,囊括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帶。

自楚莊王以來,到戰國初年的楚威王為止,楚國幾百年戰爭史上,大約在位的楚王,無不以征伐為增強國力的方法。

其中固然不乏庸主,但能夠如此標榜楚國國策,並且御駕親征的雄主,恐怕除楚威王之外,也沒幾個了。

楚威王確實是楚國的雄主,楚國自建立到覆亡,前後立國超過八百年,楚威王在位十一年,占個零頭二十分之一弱;在楚國統一長江中下游的數百年間,他統治的時間很短,但楚威王在位十一年,卻是非同一般的十一年。

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對先秦歷史感興趣的人,大都知道「亡秦必楚」這四個字,也相信那是楚霸王豪情萬丈的念想,但這也說明長江中下游在當時的楚國,算是戰國至秦代發展的頂峰。

而夾在楚莊王或者楚霸王這兩個舉足輕重腳色的人物間,短暫在位的楚威王,在一般人印象中,未免有點黯淡失色,無足輕重,但這卻是貶低了他。

《羋月傳》可以說給了楚威王在位十一年期間很高的評價。

比如劇中說楚威王外出征戰,打贏了齊國一段,在位僅十一年的楚王,正是國家領域奠定之時,楚威王這個人物在楚國是唯一的,不僅其他君主,而且齊威王都要遜其一籌。

為何會如此以讚賞的角度來拍攝楚威王呢?

當然有理由:在封建君主政體下,楚威王將國家的地域擴展到最大,楚國是外姓,而且自外於戰國其他國家之外,處於決定其王國盛衰的重要的轉變期。

楚威王正是一代雄主,是卓越地完成了君王任務的英主。

楚國的對外方針,可以說大體是楚威王確定下來的。

楚國對外土地和征伐地區的特色,如土地分割規劃,居民遷居對調等,都是楚威王實施下來的。

電視劇強調了他對於政治聯姻也頗有一手,如征伐越國之際,還在后宮有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越美人」,讓「越美人」趕緊生下公主,其間忙著又去征伐齊國得勝歸來,原來此人其實是楚國重大歷史關頭的銳意君王,並取得可觀成就的一代英主!

楚威王在位期間,國力最強,國土最廣,武力最盛,所以諡號為「威」字。

但他的兒子楚懷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43967609

 回應文章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23 01:57
佩服您追劇精神!orz.
我剛由「琅琊榜」出坑,想重刷蘇哥哥後,休息一陣!😎
Victor
[AVの館:電老大][溫哥華 千里傳音]
Rosy(rosylovesyou) 於 2016-01-26 11:00 回覆:

謝謝留言!

(代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