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莫札特誕辰250週年紀念(四)《Le Nozze di Figaro》(費加洛婚禮)背後的意義
2006/09/02 13:07:25瀏覽5017|回應5|推薦19

莫札特是個生錯時代的開創者,同時也是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洞悉者與理解者。

為什麼我會這麼下結論呢?

上面的圖形是「共濟會」(Freemason)的代表圖案,其細部意義我就不解說了,後來被恐怖驚悚電影《From Hell》(開膛手,講的是Jack the Ripper在英國倫敦殺害幾名妓女的故事)拿來使用,事實上最早的「共濟會」(Freemason)是由一群篤信基督的天主教信徒所組成,宗旨是「Amore,rilievo e verità di Brotherly(兄弟之愛、解放和真實)」,以各種領域的知識來輔助信仰與解釋《聖經》教義為初衷,經過歷史的演變,歐洲和美洲的組成已經變得不太一樣,除了英國皇室、美國政府和民間團體都積極參與,連Dan Brown的小說《The Da Vinci Code》(達文西密碼)也拿來套用。 

早年他加入「共濟會」(Freemason)並且提倡Masonic Music這種共濟會式的音樂,擺脫了一般以宗教信條和政治目的所譜的曲目,因此不見容於維也納的王公貴族;雖然當時的奧地利國王Joseph二世和教廷關係非常不好,但是莫札特卻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對於政治非常冷感,不像當時一些義大利籍的宮廷樂師一般,不是和羅馬教廷關係親密,就是積極參與政治,這使得莫札特與那些工作同事關係冷淡,是他惹怒眾多維也納貴族的其中一個緣故。

歐洲共濟會的入會成員純金戒指。

關於美國的「共濟會」(Masons,其原意為法語「房屋」的意思,據說法國支持殖民地與英國的獨立戰爭對抗,因此一些自由主義份子將新的思想傳入美洲殖民地),美國(獨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國父George Washington和其他一些獨立運動的領袖,就共同創立了美國的「共濟會」,時間遠遠晚於歐洲方興未艾的「共濟會」(Freemason),而且主要宗旨也有所差異,這是題外話。

在莫札特所處的維也納,奧地利女王Maria Theresa在一七六四年就禁止「共濟會」的存在,以一個正統的天主教徒、與羅馬公教關係良好的王者來說,這種團體只會造成信仰危機,也會引發政治聯想,直到他的兒子Joseph二世即位,這位曾經重用過莫札特的國王,除了思想開明,也能容忍音樂與政治宗教分離,他並沒有強烈取締這些共濟會成員的Enlightenment movement(啟蒙運動),這也是莫札特當時在一七八四年十二月加入維也納的共濟會Beneficence分會(Loge zur Wohlthätigkeit之後,沒有受到政治迫害的主因

莫札特在一七八五年成為維也納最富盛名的True Concord Loge zur wahren Eintracht)第二級的會員,他在一七八六年擔任當地共濟會的會長,出錢出力,龐大的消費使他的財務狀況變得愈來愈窘困,於是他後來卸任後逐漸淡出共濟會的聚會,為了養活妻子和小孩,不得不多接一些皇室的工作。

可惜,後來奧地利國王Joseph二世態度轉變,是由於鄰近的法國在一八八九年發生大革命,他的親妹妹Marie Antoinette上了斷頭台,也使得皇室態度轉趨保守,共濟會受到壓力之下,不得不減少活動,變為秘密的地下社團,或者轉赴英國等開明專制的國家重振旗鼓,可惜留在當地以作曲過活的莫札特,終於受到國王的冷落,因而投入民間,繼續創作,這也是他後來生活轉為貧困的原因

奧地利國王Joseph二世去世後,到了繼位的Leopold二世,在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王室人心惶惶,民間四處產生革命的火花,隨著自由、平等這類思想的風行,維也納執政當局也感受到強烈的威脅,於是採取高壓手段對付成員多為自由主義份子的共濟會,並且嚴令禁止民眾聚會,此舉也打擊了莫札特,因為不准集會結社的結果,連戲院的收入也都轉盈為虧。

上面是Dorothea Röschmann和René Pape兩位男女高音,演唱《Le Nozze di Figaro》的第一幕,這對傭僕情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要結婚,還得考慮貴族領主的心思,諷刺當時階級不平等的社會狀況,真是非常深入。

這齣戲要是放在現在,既是喜劇,又無群體壓力,看起來也沒什麼不妥,但是在十八世紀那個需要啟蒙人民和王室的年代,執政者會覺得戲中有階級對立的問題,還對貴族強迫取得低階層女子的「erstes Nachtprevillege(初夜權)」作出嘲諷,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羞辱?

糟糕的是,這齣戲在十八世紀Joseph二世的維也納國家劇院上演!

既然國王都要去看戲了,貴族王公們豈有不同去的道理?

於是,所有的奧地利貴族都讓莫札特給得罪了,台上面上演著貴族想要大肆奪取民女貞操的戲碼,台下面自然人人看了刺眼,雖然莫札特將之歸類為喜劇,歷史上也說Joseph二世因為不喜歡這齣戲,看戲看到打瞌睡和其中套用芭蕾舞的禁令(參見《Amadeus》電影中的敘述),只讓莫札特演出九次,可是這九次算不算是探測王室容忍的底線呢?

莫札特喜歡描寫社會上小人物的生活概況,因此這齣喜劇中表現出奴僕在貴族勢力下的巧計掙扎,受到民間相當大的迴響,雖說當時十八世紀末期的貴族少有「erstes Nachtprevillege(初夜權)」這種造成階級對立的行徑,但是莫札特以義大利語來演出,更加使得義大利籍的宮廷樂師感到羞辱!

我認為Count Orsini-Rosenberg沒有直接把莫札特下獄或殺害,全是看在皇帝的面子上,至於其他的貴族或樂師,對於莫札特的怨恨當然是不在話下。

一個自由主義者要在十八世紀的王室掙口飯吃,還得對抗這麼多的貴族勢力,這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這裡的表演還是一如往常一樣地精采,在Lent(四旬齋,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日除外的四十天)這個結婚的結骨眼上,Dorothea Röschmann唱出Susanna的心聲,這首《Venite inginocchiatevi》(你自己過來跪下吧),實在非常動聽。

奧匈帝國(Austrian Empire,Austria & Hungary)的領域,包含今日的捷克、德國、義大利、南斯拉夫、波蘭、俄羅斯以及羅馬尼亞的一小部分,這些地區的貴族都在維也納購屋置產,莫札特當初想要在維也納王室成功,爲的就是將自己的音樂由這些貴族傳達出去。

然而,當時文化活動的主要消費族群,半數以上都是王公貴族(the highest nobility),有錢人(the lesser nobility or wealthy commoners)大約佔了四成,中產階級(the bourgeoisie)大約只有百分之八,剩下的百分之二,就是少數的中下階層人民,莫札特的音樂能夠如此普及,並且深入社會人心,算不算得上是一種奇蹟?

十八世紀的維也納是歐洲最明亮的城市,也是歐陸最有錢的國家,資產階級大約有八成為男性,《Le Nozze di Figaro》(費加洛婚禮)這齣戲以女性觀點為主體,強調女性保有貞操,不受男主人欺侮的劇本,怎能在維也納受到歡迎呢?

 

莫札特生不逢時,這是無庸置疑的。

當時法國大革命震撼了奧地利國王Joseph二世,不過這個喜好音樂的國王還能夠忍受莫札特的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傾向,最糟糕的是後來襲位的Leopold二世和Franz二世,智能低落的Ferdinand一世就更不用說了,據我查證的結果,《Le Nozze di Figaro》(費加洛婚禮)這種好戲,竟然在他們任內一次都沒有上演過!這齣歌劇停止上演超過廿年,竟然還能夠存活到廿一世紀,中間還歷經戰亂和莫札特手稿的遺失,這算不算得上是另外一個奇蹟?

莫札特的死亡,在電影《Amadeus》之中做出的結論是他亂花錢,又沒有經濟概念,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原因,就我分析看來,Leopold二世對帝國民主自由思潮改採高壓箝制措施,導致銀根緊抽,莫札特借不到錢,只能倚賴戲上演後的潤資,此外藝文活動也完全受到限制,貴族不得不解散私人樂隊,音樂會大幅減少,導致莫札特除了停止創作鋼琴協奏曲之外,也不得不埋首於民間戲院小額花費的輕歌劇(Singspiel)。 

莫札特在當時所遭遇的一切,算是一種完全的時代悲劇,可是他的作品能夠受到如此的歡迎和推崇,或許,偉大的音樂都是難以讓人遺忘的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Denise
2013/10/22 11:13
莫札特寫歌劇諷刺貴族,可見他並非對政治冷感,不過您的其他觀點與研究的確是很有參考價值,謝謝!(yhchen@gmail.com)

Ros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潤:
2006/10/02 00:17

以下是所有文章的共同參考書目:

1. 《Vienna and the Fall of the Habsburg Empire》by Mareen Healy(ISBN:052183124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6出版

2. 《History of the Hapsburg Empire, 1526-1918》by Robert Kann(ISBN:052004206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再版

3. 《Mozart: A Penguin Life》by Peter Gay(ISBN:0670882380),Viking Adult 1999/6出版

4. 《Correspondance de Mozart》by Mozart(ISBN:2080674471),Flammarion 1999/6出版

5. 《Mémoires du librettiste de Mozart, 1749-1838》by I. Da Ponte(ISBN:2715221908),Mercure de France 2000/3出版

6. 《1791, La dernière année de Mozart》by Robbins Landon & Dennis Collins(ISBN:2213627347),Fayard 2005/11出版

除了這幾本書,其他都是我從音樂本身所理解出來的內容,絕大部分或許也受到了電影《Amadeus》的啟發,無論核對任何一本書,都找不到我所寫出的許多結論,因為我自認已經從這些歌劇和樂曲本身,完整剖析了莫札特的內心世界。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參考文獻可以跟我說嗎
2006/09/27 19:32
我覺得你這篇文章寫的最好   看完我覺得你應該也跟我一樣蠻喜歡歷史的    但是我很想知道參考文獻是哪些  可以請你跟我說嗎   感激不盡  

Ros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金紡車:
2006/09/04 23:50

  可以啊,不過我所理解的音樂史,絕對和課本或者別人的評論不一樣,我喜歡自己來解釋音樂家的生與死,例如莫札特,我原本打算把他當作大學的論文題材,可惜沒通過某渾蛋教授的審核,因為他說:「妳不是歷史系、不是音樂系、不是專業人士,妳是外文系的學生,還想寫什麼東西?」

  好,我這堆東西放了十幾年,眼界狹隘的老美老師,十幾年後我還是可以拿出來讓更多的人來評論,哈!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了這篇文章後...
2006/09/04 22:51
有點想找妳討論音樂史...呵呵...